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

登云街

登云街是泰安的一条老街。

据《泰安区域文化通览》史料记载:“登云街创建于明末清初”。

那时,泰安的老城墙还在,登云街就在老泰城西门外,是一条距离泰城西城墙外护城河最近的街道。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

在网上找到几张泰安老城墙的照片。比对后,感觉这张更接近对登云街的描绘。这是1913年的泰安城墙。门楼威武,城墙高大。

那时的登云街长约300米,南北走向,规整的街面上既有豪宅大院,也有普通民居,商铺林立。到了清代,美国传教士在登云街创建了基督教堂,给这条老街增添了西洋色彩。

在旧城改造中,西城墙被推倒,护城河被填平,这才有了今天的青年路。在拓宽青年路的建设中,以及修建新住宅小区的过程中,登云街的街面被蚕食的越来越小。

如今,你若问登云街在哪里?青年路上的基督教堂就建在登云街上。基督教堂就是登云街的标志性建筑。

基督教堂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2)

登云街2号。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3)

这所教堂是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传教士所建。

1878年,美以美会的刘海澜、郎登、莱巴德三位传教士来到泰安,在泰城西门外登云街购置了数十亩土地。1900年,建造了这所教堂。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4)

教堂建造完成后,华北会督江长川又派来了美国传教士韩丕瑞牧师等传教人员,先后建立了博济医院、德贞女校、萃英中学等,形成了教会、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传教事业。

当时的登云街几乎全部被教会占有。青砖红顶的西式建筑点缀在庙宇和民居之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味的记忆。

博济医院是那时泰城最大的医院。二三十年代每年接诊上万人,泰安百姓受益匪浅。

《泰安市志·宗教》中记载:1897年,美国人在泰安城登云街创办妇婴医院,为西医传入之始。1910年,美以美会牧师韩丕瑞在泰安城西关开设男科医院。次年,男科医院与妇婴医院合并,改名:“博济医院”,并迁址萃英中学。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5)

教堂主体是简易的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部分墙体装饰有鹅卵石(这是典型的泰安民居建筑形式,泰安有俗语:“鹅卵石垒墙墙不倒”)。

整座教堂在建筑风格上中西融合,这种结合是单纯的为了建筑之美之牢固吗?

民国初年的天主教教宗首任驻华专使刚桓毅,对此有直白的表示:“建筑术对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法”。

在他看来,和传教士穿长袍马褂留辫子一样,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6)

萃英中学

出基督教堂沿青年路一直向北,在泰安一中教职工宿舍院内,在泰安一中校园内,合计共有三所残存的西式建筑。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7)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8)

泰安一中教职工宿舍院内,位于东侧的西式建筑。和前些年的荒芜颓败相比,如今焕然一新。

文物修复追求“修旧如旧”,电视剧里的文物造假高手都能以假乱真。登云街2号的基督教堂和照片里的这所建筑,应该属于同一个教会的建筑群,那应该都是青砖红顶吧?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9)

同一所建筑的背面。几乎看不出是西式建筑。更别提什么哥特式了。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0)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1)

泰安一中教职工宿舍院内,位于西侧的西式建筑。

三处残存的西式建筑,到底哪座是医院?哪座是宿舍?哪座是学校?其实并不重要。

通过查阅那些仅存的不完整记录,我们大概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岁月长河中的某一段,在泰安登云街,青砖红顶或者红砖红顶的西式建筑有很多,它们或是学校,或是医院、或是宿舍。所以,纠结残存的这三所建筑曾经的用处毫无意义。

历经战乱、天灾、人祸,它们幸运地存留下来,让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2)

1899年,美国美以美会派牧师郑乐德夫妇常驻泰安,在泰城登云街路西建大礼堂,并创办“学道房”、“谈道所”,培养教徒。1902年,郑乐德夫妇将“学道房”改为“成美馆”(小学),开始招生办学。

1905年,教会修建小楼两座,作为德贞女校校舍。1910年,取“崇尚道德贞操之意”将德贞女校改为德贞女子中学。1912年,取“荟萃英杰”之意,将“成美馆”改为“泰安私立萃英中学”,美国牧师郑乐德为校长。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3)

西侧建筑的背面。

据史料研究,教会学校的演变在中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尚无“学堂”“学校”的名称,教会用“学道房”“谈道所”等名义,以类似“私塾”的办学形式,招揽学生,学习“圣经”宣传教义,兼学中国文字。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4)

第二阶段,光绪十七年(1891年)至辛亥革命前,特别是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的清政府已谕“废科举、兴学堂”,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美英各教派联合起来,于1890年成立了“中华教育会”,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来控制中国的教育。各国教会在华办学凭借不平等条约,取得合法权利。1898年5月,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厅、县政书院设学校,而且一律要求中西兼学。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5)

第三阶段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到抗日战争前,教会学校体系日渐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1928年以后,山东省政府一再要求私立教会学校限期呈报立案。1933年,泰安的教会学校批准立案。

据中央第二档案馆《全国中等学校校址一览表》(民国二十四年报编)载:“私立萃英初级中学,清光绪年间办,备案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私立德贞女子中学,由美以美会于民国纪元前十三年办,还未备案”。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6)

泰安一中校园内的西式建筑。

1912年,美国传教士韩丕瑞来泰安主持美以美会的教会事务。韩丕瑞曾三度出任萃英中学校长。同年,教会耗资2000美元在萃英中学校区北院建造有二十二个房间的二层楼(后来称为“小北楼”),作为教师和男生宿舍。1917年,开始建造新教学楼(后来称为“北大楼”),1919年落成。这时的在校学生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已逾千人。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7)

“小北楼”早已经没有了,“北大楼”就是照片上的这座楼。墙体上镶嵌着“1917丁巳”的刻石。

泰安市御碑楼中学和粥店中学(泰安往事登云街)(18)

1948年,泰安城解放后,在经历了多次停办、复学、迁址之后,在萃英中学原址上建立泰安中学,恢复办学。1952年,学校被省政府定名为:“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沧桑百年,时过境迁,唯一不变的是它们所代表的历史。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小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