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变胖了(白雪公主变炭黑公主)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前两天,迪士尼宣布翻拍真人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并且已经确定启用一位拉美裔演员饰演白雪公主。
消息一出就引发了巨大争议。
受《格林童话》原著影响,观众心目中的白雪公主一向都是黑发白肤的形象。
以往几版真人电影,白雪公主也都是按传统标准进行选择的。
但这次选出的演员实在与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哪怕业务能力一流,不少观众也并不买这位“炭黑公主”的账。
面对各种争议言论,演员本人亲自下场回应:“我就是白雪公主,我不会为这个角色漂白皮肤的”。
霸气的回应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网友新一轮的辩论和争吵,“炭黑公主”最终无奈删掉了这条推特。
其实,这并非迪士尼第一次被质疑选角不合适。
早在两年前,迪士尼就启用了一位黑人女演员饰演《小美人鱼》中的爱丽儿公主。
尽管爱丽儿不像白雪公主,直接把人种都写进了名字里,原著里也没有明示美人鱼的皮肤到底是黑的还是白的,但迪士尼宣布选择黑人演员出演之后,依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不管是白雪还是爱丽儿,讨论中都有支持的声音,他们认为这都2021年了,早就该给这些老IP革革新、去去魅。
然而,反对声似乎更占上风。一些网友认为,在《安徒生童话》的成书年代,丹麦还没有黑人踏足,安徒生设想的小美人鱼绝不可能是黑皮肤的。
再加上前几天《小美人鱼》路透照传出,爱丽儿身披麻袋、一头脏辫,跟动画电影里红发白肤的形象相比,反差实在过于巨大,让观众大呼“幻灭”,仿佛魂穿《疯狂原始人》片场。
迪士尼的这些操作虽然魔性,但其实并不难理解。
自从下血本收购21世纪福克斯,迪士尼便飞升为好莱坞大厂之首。作为第一大厂,迪士尼不仅在实力上睥睨其他制片厂,在追求“政治正确”这条路上也是一马当先。
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和《小美人鱼》之前,迪士尼就已经做过不少尝试。
比如,《冰雪奇缘》把王子塑造成反派,公主和公主也可以幸福地生活;
《沉睡魔咒》重新定义了何谓“真爱”,只要真心相待,女巫也能吻醒沉睡中的公主;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更是把贝儿独立女性的特质放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片中还出现了迪士尼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性恋角色;
真人版《阿拉丁》则直接让茉莉公主称王,彻底颠覆了古代东方男性集权统治的传统。
当然,以上这些作品主要还是在照顾女性主义群体的感受,在当代观众可接受的范围内对经典进行了改编,追求政治正确的同时,作品的观赏性至少也都在水准之上。
为凸显自己在种族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迪士尼近几年不少作品又在主角的人种上做起文章。
《寻龙传说》的故事背景就被放在了东南亚。
但像《白雪公主》《小美人鱼》这样,抛开原著设定和人们固有认知,强推少数族裔去演原本应该由白人出演的角色,实在有些矫枉过正,硬拗政治正确人设,结果步子迈太大扯了蛋。
尤其是《小美人鱼》路透传出后,观众、网友更是对“炭黑公主”们是否真的能驾驭角色打上问号。
其实当初迪士尼选择让印度裔英国演员饰演茉莉公主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相比爱丽儿和白雪的选角,演员本人好歹是个亚裔,没那么突兀。
实在想照顾少数族裔,正确打开方式也该是创作聚焦于他们的故事,再多拍几部像《黑豹》《逃出绝命镇》一样根植于黑人文化的电影,估计大多数观众都会举双手双脚赞成。
(Wakanda Forever)
直接让少数族裔演白雪和爱丽儿,无疑是最笨拙、也最偷懒的方法。
众所周知,美国是由多种族、多元文化组成的移民国家,种族歧视长期以来被视为国内最严重的社会顽疾之一。
而电影作为反应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几乎自诞生以来就与种族问题密不可分。
法国电影新浪潮领袖让-吕克·戈达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1919年,格里菲斯(左二)和查理·卓别林(左三)、玛丽·碧克馥(左一)以及道格拉斯·范朋克(右一)一起创立联美电影公司
的确,大卫·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对早期电影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是第一个使用特写镜头的导演,开创了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蒙太奇片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却是极其政治不正确的。
电影以诋毁黑人解放、赞美3K党为主题,并且其中的黑人均由白人扮演,他们将脸涂黑,扮演四处为非作歹、强抢民女的黑人暴徒。
虽然电影在商业上最终获得了极大成功,但它的价值取向却饱受诟病,其中“涂黑脸”的方法,更是明确表达了对少数族裔的抨击。
所谓“涂黑脸”,就是白人将脸涂黑扮演黑人角色,是一种专门对黑人进行负面描述的艺术形式。
在电影出现之前,“涂黑脸”已经在美国、欧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流行的黑脸滑稽剧,更是以矮化、嘲讽黑人为主。
在这些滑稽剧中,白人扮做黑人,故意夸张化各种黑人的特征,不断向观众传达黑人缺乏教养、粗俗、暴力的刻板印象。
而这些乍看起来甚是有趣的滑稽剧最诛心的点在于,把矮化黑人当做政治正确,掩盖了奴隶制的残酷。
最近洗脑刷屏的蜜雪冰城主题曲的原版《Oh,Susanna》,最早就是为黑脸滑稽剧团创作的。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个胖雪人它又出现了!)
还有大家非常熟知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是一出经典的黑脸滑稽剧剧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剧里的黑人都是由白人扮演。
其实相较其它明显矮化黑人的滑稽剧,《Oh,Susanna》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还是在歌颂人的美好品质以及反奴隶制。
比如《Oh,Susanna》里,主角千里追爱,深情又浪漫,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
《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本意也是反对奴隶制,其中不乏勇敢坚强的黑人形象。
然而,种族分歧在美国根深蒂固,一两部艺术作品无法彻底根除人们的偏见,尤其是在流传过程中,这些作品有时被严重误读。
(1965年版《汤姆叔叔的小屋》剧照)
一些受《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剧本,甚至发展出了更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慈祥的黑人保姆可以说是这里面生命力最持久的人物形象。
例如,黑人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她凭借《乱世佳人》中幽默而忠心的奶妈一角,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黑人演员。
令人惋惜的是,获奖之后,海蒂在此后的演绎生涯当中,扮演的几乎都是类似的黑人保姆角色。
随着战后平权运动的兴起,大银幕上也逐渐有了以平等视角探讨种族关系的影片。
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最佳男主西德尼·波蒂埃,他的作品对电影史和美国社会来说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将他推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位的《原野百合花》,讲的是一个普通黑人青年热心帮助逃难修女的故事,影片的成功也让波蒂埃成为了好莱坞第一位有意识挑战种族成见的非裔演员。
后来的《猜猜谁来吃晚餐》更是贡献了影史上第一个黑白吻镜头。
电影讲的是一位黑人教授和白人少女一见钟情,两人决定闪婚,然而,得知两人交往的消息后,双方父母都反对这桩婚事。
在当时的美国(1967年),仍有十六州禁止异族通婚,法律和社会传统价值都不赞成这样的婚姻。最终,年轻教授和少女坚定的爱打动了周围所有人,收获了亲人们的祝福。
在那个年代,这部冲破禁忌的爱情电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以至于电影筹备期间,导演一直对制片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打太极,说自己只是在拍一部“爱情电影”。
事实上,公司在看过剧本之后的确用各种借口中止了拍摄,原因显而易见。最后,导演联合该片的主演之一,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凯瑟琳·赫本一起用片酬向公司担保,影片才得以顺利拍摄,最终问世。
让哥伦比亚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了公司历史上收益最好的一部作品。
为哥伦比亚带来巨大收益之外,电影在意识形态上的价值也是不可磨灭的,斯皮尔伯格甚至盛赞这部电影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意识境界最高的作品”。
而在注重稳妥和商业价值的好莱坞,不可能一味容忍像《猜猜谁来吃晚餐》这样极具颠覆性的作品,八、九十年代一度非常风靡的“白加黑”模式,似乎比较好的兼顾了政治正确和经济效益。
比如《为黛西小姐开车》《肖申克的救赎》《黑衣人》系列等,都是白人 黑人双主角模式的电影。
在这些影片中,黑人主演智慧而勇敢,尤其是《为黛西小姐开车》,直接展示了一位白人太太在与黑人司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对黑人的偏见。
而最近几年,不管是为了“政治正确”也好,还是真心为了艺术,更加敢于直面种族问题的作品越来越多。
《为奴十二年》把美国历史上最黑的一页翻出来呈现给观众;
2016年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一个世纪之后,重新审视黑奴为争取自由和权益发动叛乱的历史;
(2016年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黑豹》则成了漫威第一部由黑人主演的超级英雄电影……
不论目的为何,这些努力都是值得尊重的。
再回到最初有关迪士尼选角的讨论,相比从西德尼·波蒂埃时代就开始的“银幕平权”,迪士尼的操作不仅笨拙,而且仿佛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强行让少数族裔饰演白雪和爱丽儿,跟一百年前的“涂黑脸”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在很多观众看来,真正的政治正确,大概是让中国人演花木兰,让中东人演茉莉,该由白人饰演的爱丽儿和白雪,就交还到白人演员手中,而不是小心翼翼试探着往电影里塞个黑皮美人。
看了路透照,《小美人鱼》我是不敢指望了,点点赞,一起祈祷《白雪公主》不翻车吧。
今天就聊这么多,
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