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

#历史开讲#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着高尚的情操和人品,杰出的才能,甚至各种民间传说更把他描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超人。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

早年隐居南阳,博览群书,极富韬略。公元207年刘备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吴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制定占据荆州、益州,和好西南各族,逐步统一中国的方略,即《隆中对》,并为刘备所采纳。此后,成为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使刘备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

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限制豪强,赏罚分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屯田汉中,大力发展农业。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是凡人,不是神仙,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使之智者的形象涂上了一抹灰色。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2)

观点一:《隆中对》后期方案之误。

《隆中对》历来被誉为千古奇策,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后期《隆中对》的是有历史局限的。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3)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4)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正是这分进合击的钳形攻势,才使刘备失去了唯一可以问鼎中原的战机。因为它颠倒了主力与偏师的关系,棋差一招,前功尽弃。

西蜀一系列的败仗,都和固守这过时的战略有关:

秦川原来的确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家底雄厚,富庶殷实,但汉献帝东迁都城之后,这里“十室九空”,经济凋零,不足以支持刘备逐鹿中原,战略地位已不再重要。而刘备固守这战略思想,偏偏率重兵战于秦川,延误了大好的战略时机,得不偿失。

荆州“沃野千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重兵据守,偏偏蜀国兵力不足。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5)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6)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7)

二、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隆中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8)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关羽为什么失了荆州?

刘备为什么败于夷陵?

马谡为什么失了街亭?

都和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式有关,都和他,轻重倒置的布局有关,是《隆中对》后期方案之误引发的《蝴蝶效应》。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9)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0)

观点二:“失街亭”专断拒谏之误。

诸葛亮闻魏又起用司马懿为帅,因街亭为汉中咽喉要地,拟派将驻守。马谡请令,诸葛再三叮嘱须靠山近水扎营,并令王平辅之。马谡刚愎自用,违令,又不听王平谏言,竟在山顶扎营,因而被魏将张郃所败,街亭失守。事后,马谡自缚跪于帐前,然诸葛亮终因军令状而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其实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专断拒谏,表现在行军打仗和选派将领两方面:

一出祁山前,魏延曾提议:“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谁知诸葛亮看了这个建议之后连连摇头,并且告诉他:这个建议我绝对不会认可,也绝对不会同意的,你就不要想了,跟着我一起老老实实的六出祁山吧。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1)

在选派将领时,大家都推举魏延、吴壹等担任先锋时,诸葛亮不采纳,诸葛亮对于魏延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的头上有反骨,既然这个人头上有反骨,他就一定会做一些坏的事情。诸葛亮一生猜忌魏延,而魏延又善于独立思考,诸葛亮喜欢顺从,不喜欢有主见,所以魏延北伐提议被诸葛亮否定。

如果当时真按魏延北伐路线进军,蜀军极有可能跨渭水,渡长安,攻占关中。三国历史定会重写。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2)

观点三:选贤任能之误。

刘备在时,知人善任,人才辈出,各显其能汇聚了一大批人才,有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有庞统、简雍、李严……要文有文,要武有武,都能独当一面,可谓是将星云集,星光熠熠。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代,老赵云已经疲态尽显,而魏延孔武有力却被诸葛亮猜忌打压,蜀汉阵营的武将大旗再也难以飘扬。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3)

诸葛亮时期,众星寥落,孤掌难鸣,这也和他用人方面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能宽容胸才隽士。

李严、廖光、刘封都是很有才干的。只要稍加引导,使用得当,都可以建功立业。但是诸葛亮要求他们做到完美,偶有过失,便被贬为平民,或给个闲差,或流放,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才能。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4)

第二:不擅长发挥部下特长,因材而用。

比如马谡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将才,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著名策略。他本谋略之士,做个参谋还可以,你非让他当大将。魏延,则是刘备亲自提拔的屡建奇功的将才,对领兵布阵那是相当的哇塞!可诸葛先生偏偏老给他相面,以貌取人,总是排斥他。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5)

第三:不重视培养接班人。

刘备死后,诸葛亮亲力亲为,事必亲躬,出将入相,独立苦苦支撑大局,这样造成许多人才被掩没。他培养的蒋琬、费炜等接班人,因为缺乏锻炼,难当大任。所以后继无人,蜀汉就此一蹶不振。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这些缺点,还需继续考证,但是,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崇高的尽职尽责的精神,过人智慧是永远让我们后辈钦佩敬仰的。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倾尽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别忘了当时曹魏是大BOSS,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6)

虽说如此,但掩盖不了诸葛亮的卓尔不凡的才能,从现在所有的典籍记载来看,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更不大意轻敌,堪称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丞相真的是一代人杰,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

三国志记载真实的诸葛亮,话说三国-诸葛亮(17)

附录:古人对诸葛亮评价:

1、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2、辛弃疾对诸葛亮的评价:“渊明重九,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

3、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文章有所借鉴)

初稿:2016.8.6

修改:2023.2.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