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的代表含义(花草的象征)

花草的代表含义(花草的象征)(1)

花草的代表含义(花草的象征)(2)

作者 于烨

众所周知,《红楼梦》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曹雪芹为闺阁立传,自然少不了写花花草草,且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女子相配,有了更深刻的寓意。这些花草,或象征她们的个性,或暗喻她们的结局,一花一草总关情。

一、唯有牡丹真国色,芳草美人逸士风——薛宝钗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象征植物有两种最明显的——牡丹和香草。乍一看这二者没有什么联系,且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二者的意象,二者亦是相去甚远,为什么曹公却将它们同时赋予薛宝钗这个人物呢?牡丹是花王,周敦颐《爱莲说》中有“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的评价,而且对于宝钗配以牡丹的原因,在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中也有明确交代,说宝钗是“艳冠群芳”。但事实上,宝钗的装扮并不富贵艳丽,甚至在众姊妹中还是最淡雅的。这也有旁证:宝钗母亲薛姨妈说自己女儿“从不爱花儿粉儿的”;贾母看薛宝钗的房间装饰“似雪洞一般”;姐妹们芦雪庵起诗社,众姊妹皆是一色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从此看来,曹雪芹将牡丹配以宝钗,并不是说宝钗的艳丽,而是指宝钗的气场。

薛宝钗在众姊妹中虽然说算是年龄较长的,但别人也不过比她小一两岁,然其表现出的成熟稳重却是第一品的。她往那儿一站,就有着花王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思虑得周到,成竹在胸,作者谓其“品格端方”正是如此。宝钗有才华,却又不像王熙凤那样锋芒毕露,逞能好强,她懂得适度,让人舒服。“王”不是凭借牙尖口利或是霸道强势得来的,要的是“服众”,要的是“不怒自威”。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写姚木兰,说曾家的仆人最怕的是三少奶奶(木兰),姚木兰从来不动怒,但是就是她的微微一笑,就表明她洞察了所有。薛宝钗就是有这样的内质,所以这也是贾家为什么愿意薛宝钗来当宝二奶奶的原因。

再说芳草。芳草美人最初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追溯到《诗经》,比如《蒹葭》、《静女》尤为明显的。而将其运用到最极致的则是屈原,尤其是他在《离骚》中写到了大量的香草来比喻自己的君子品质和高尚情操。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将这个巧妙地运用,并且将它赋予了薛宝钗。在“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蘅芜苑的时候,作者言明:“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䔲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有叫作什么藿纳姜汇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什么石帆、清松、扶留等样的……’”宝钗住的屋子,一色花木全无,全部都是芬芳馥郁的瑶草,这正是印证了她“不爱花儿粉儿”的天然淡雅,不靠浓烈的花朵装饰,却天然有了别花不可比的芬芳,薛宝钗可以称得上“雅”,从她给香菱取得名字也可以看出。夏金桂说香菱名字不好,香菱解释说“菱角花的香不是别花可比的”,不像是人们所熟识的桂花、兰花等的香味,它有它的独到之处。贾政本来觉得蘅芜苑这一所房子“无味得很”,但是后来见了这些匠心独运布置的香草后说:“此轩中煮茗操琴,也不必再焚香了。”在自然散发着香味的香草的围绕之中“煮茗操琴”,这正是古代高人逸士的做派,所以曹雪芹给了薛宝钗一个非常不俗的定位——山中高士。这正是香草配宝钗的绝佳印证。

二、风露清愁芙蓉泪,竹翠梨白潇湘情——林黛玉

林黛玉的芙蓉花象征历来有一个小疑问,便是曹雪芹究竟说的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这是两种不同的花。87版电视剧在演宝玉祭奠晴雯一段的时候,背景是木芙蓉。我想编剧取中的是木芙蓉“不愿与春花争艳,与夏花比美,而要待到秋天才开放”的特点,木芙蓉宜临水栽植,这也符合黛玉“娇花照水”的美好形象。水,对于黛玉来说,在整部著作中用得是比别人多,大观园各处宅院,只有潇湘馆院中有水。因为水有柔和清灵的特点,所以特地将它赋予黛玉。另外一种说法是水芙蓉,所谓水芙蓉就是莲花(荷花)。其实莲花的形象更接近于黛玉。周敦颐《爱莲说》颇具总结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带露,香远益清”,这是黛玉的写照。至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更不必说了,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子不洁净,更是与莲花契合。所以不论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都是很贴合黛玉的。此外,作者也将此花赋予了晴雯。脂批有云“晴为黛影”,正是此意。而在《红楼梦》中,莲花还象征一个人——惜春。惜春的住所是藕香榭,也是临水之所。所谓藕香,就是指莲花香。惜春应该是喜欢莲花的,因为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正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被佛家所接纳,认为它清雅静穆,是佛家清心寡欲的象征。所以惜春挑选这一处宅院,很大原因是这里莲花遍植,合了她的心境。

黛玉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象征是竹。黛玉在挑屋子的时候自己就说:“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竹子的品格不必多说,宁折不弯,清翠幽静。而且潇湘馆里的竹子还是斑竹,也正是因此,这所院子才得名“潇湘馆”。斑竹的典故是源于舜帝和娥皇女英,有些红学家据此猜测黛玉后来可能是落水而死,看来也有一定道理。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植物,就是潇湘馆后院种有大株的梨花。我觉得梨花也是黛玉的一个很好的印衬。梨花以洁白出名,黛玉的《咏白海棠》诗有“偷来梨蕊三分白”一句,可以臆想黛玉可能也是比较喜欢梨花这种植物。因为黛玉爱干净,精神上也保持洁净,没有被虚名浮利所浸染,因此梨花也是黛玉的一个象征。梨花是白色的,而且又谐音“离”,这使得梨花这种植物有着天然的忧伤气质。黛玉院中有梨花,既表明黛玉离家投奔贾府的思乡之情,又隐喻着宝黛最后的生离死别的结局。

三、只恐夜深花睡去,六九童心尚未消——史湘云

清代龚自珍有描写海棠花的诗句: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看到“童心”一词,在《红楼梦》中瞬间想到的就是史湘云。史湘云是个保持童心的人,是乐天派,虽然自己的境遇并不怎么好,但却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因为湘云的这种美好品质,曹雪芹给她配了海棠花。海棠花的主要变种就是两种——白色和粉红色。粉红色海棠如醉酒的美人,妩媚可爱。因此《红楼梦》中有“湘云醉眠”的描写,那场面简直美到极致。湘云在大庭广众之下在石凳上因为喝醉酒而酣眠,本是不符合封建礼仪的,但正是因为她的不拘小节,她的率真,才显得更可爱更可贵,正如海棠的活泼。

湘云也是《红楼梦》众女儿中一个天真烂漫的代表,从不操心小事。她的可贵都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咏白海棠》诗表面看是宝钗赢了,但是胜者实乃湘云也。湘云写白海棠诗的一段描写非常生动:“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先笑说道:‘我却依韵和了两首,好歹我都不知,不过应命而已。’说着,递与众人。”首先湘云才思敏捷,不在薛林之下,她并不用心思考就一挥而就,也从侧面说明她很爱海棠花。“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做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这点说明,湘云夺得了海棠诗的魁首。两首诗中的句子“却喜诗人吟不倦”、“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等等,都是湘云切实的写照。

花草的代表含义(花草的象征)(3)

四、玫瑰花艳杏花仙,梧桐雨落芭蕉前——贾探春

提到探春,人们最先能想到的大概就是玫瑰花,这是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介绍探春时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说她是又艳又扎手。因为探春真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人。探春在贾府四姐妹中是最出色的一个,很是要强,她什么都好,就是出身不好,这也真是老天爷偏不成人之美。一个庶出,使得探春永不能翻身。更兼赵姨娘为人有问题,更让探春抬不起头。越是这样的情况,探春越是想要回避这个事实,探春对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正出庶出,别人和我好,我就和人好。”可以看出,探春的自尊心极强,不愿意听什么正庶的话,但是内心却是十分在乎的。庶出这件事成了探春的心病,谁也不可以去触碰,否则就会被扎。这正是探春被下人们认为是玫瑰花的原因。兴儿在评论探春时还说道,探春和尤三姐的性格有些像,这个评价是很精准的。尤三姐也可以用玫瑰花来形容,一般明艳火热,对命运充满反抗之情。

而众姐妹心中的探春,应该是一枝杏花。在“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探春抽到了象征自己的花名签,杏花被誉为瑶池仙品,这明显说明探春其人品格美好。“杏者,幸也”,作者似乎是说探春的结局算是幸运的,至少没有早死,但是远嫁异国他乡,再无团圆可能,这种生离是比死别还要让人撕心裂肺的。因为探春的结局是较为明朗的,她是去“和番”,是做了番王的王妃,得到夫君招幸,因此作者以杏花配以探春。

反观探春自己眼中的自己,则是芭蕉。咏白海棠之前,众人起诗号,探春自己有一段话——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走到探春的秋爽斋,作者也有一段说明,说探春“素喜阔朗”,芭蕉叶正有这个特点。芭蕉的叶子阔大舒展,很符合探春的性格。探春应该是喜欢秋天的,秋天的劲爽让探春觉得舒服。但是秋天也是悲愁的,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虽然芭蕉叶阔大舒展,却常常是离情别绪的象征,真乃为探春作谶也。此外,秋爽斋里还有一种重要的植物——梧桐。芭蕉和梧桐都和一种自然现象有关,就是雨。芭蕉雨,梧桐雨,是非常凄清的情景。梧桐树叶也是很大的,树干很高,虽然可以构筑一个很高大疏阔的空间,但是梧桐树叶遇到雨,便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芭蕉和梧桐的组合,预示着探春凄苦的结局。

五、老梅寒姿红梅俏,淡妆浓抹总相宜——李纨、薛宝琴、妙玉、邢岫烟

梅花向来为中国文人雅士所喜爱,梅花的品种也很多。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主要写到了两种——老梅和红梅。

以老梅喻李纨,也是李纨自己抽到的花名签。群芳开夜宴,花名签上很多游戏都很有趣,比如探春的、湘云的、袭人的,都很有意思,唯有李纨的是“独饮”,最没有意思。李纨却说“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李纨一生为人如此——我只管得我自己,管不了别人。正如老梅的霜晓寒姿。李纨的岁数其实并不大,但她天性淡泊,又早年丧夫,使得她越发如一枝老梅一样,清淡孤守。而日后贾家衰败,群芳散去,正如暮春时节百花凋敝,独有李纨保存,花开时节不与众人争艳,冰天雪地也不畏严寒,静默开放。她以自己的坚定培植出贾兰这样一盆“茂兰”来。

“红梅”出现在一个盛会上。我觉得红梅花和三个人有关系,是三个人的象征——薛宝琴、妙玉和邢岫烟。薛宝琴和妙玉跟红梅的关系比较好理解,一个是接受者,一个是施与者。薛宝琴之娇俏,用红梅花来形容最为贴切,她曾因为手执红梅站在覆盖白雪的山坡上而被贾母极力称赞。可以说,那个琉璃世界的缔造者正是那个年龄虽小却颇有见识、“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刚进贾府就博得众人称赞的薛宝琴。红梅花的娇艳正是宝琴的娇艳。

妙玉是红梅花的管理者,虽然不是她栽种的,但一直由她经管。贾母说栊翠庵的草木长势很旺,“倒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修剪,比别处更好看”。这红梅花的玲珑之姿正是由妙玉之手修剪出的。可见妙玉对红梅花的喜爱之情,尤其是芦雪庵盛会,妙玉这样重要的一个人,不能和众女儿一起饮酒作诗,岂不是憾事?作者借红梅花将妙玉巧妙融入,也正是因为妙玉和红梅花的品性相似。妙玉是方外之人,更像梅花不与众人争艳的孤傲清高。

邢岫烟也是这场盛会的参与者,并且写了一首“红梅花诗”。邢岫烟得了“红”字。按理说邢岫烟是和“红”最没关系的。她没有穿和众姊妹一样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当然也是因为她没有,不过作者在此处说她“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意”,字面虽是强调她只有家常的旧衣服,然而这句话读来却让人觉出岫烟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道家风骨来。和妙玉比较像,她也是那个独立于众人之外静观世事的人,所以邢岫烟和妙玉交好,可以说得上话。因此,邢岫烟虽然分得了一个“红”字,却写出了“浓淡由它冰雪中”这样的洒脱句子,简直是除梅花之外再无可比之花。

六、二月迎春花盛柳,八月紫菱带愁开——迎春

迎春虽然不如自己的妹妹探春那么招人喜爱,却是个性鲜明。其懦弱温吞正像是自己的名字一样——迎春。迎春没有参与群芳开夜宴,作者没有明写她的象征,但是已经给了她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名字。迎春花生长不择风土,适应性强,正如同迎春的好脾气。迎春花是雪中四友之一,也是凌寒开放的一种花,不与百花争艳;而迎春也是这样的性格,曹雪芹在“累金凤”事件中直接给迎春以一字评价“懦”,可见迎春其人在作者心中的定位。

除了迎春花,书中还以一种花来喻迎春,就是紫菱。迎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名叫紫菱洲,虽然菱角菱花皆盛于秋,但秋天荷塘衰败,尽是残叶,更兼秋风秋雨,一片凄凉之景。何况菱花本就不是浓艳之花,这些都象征着迎春懦弱的性格和日后悲惨的境遇。菱花在书中还是香菱的象征。香菱和迎春不能说完全一样,但是可以归为一类人。他们都如同菱花和迎春花一样柔弱,不像其他花朵那么抢眼,虽然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然最终难逃衰败的命运。

七、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依旧笑春风——袭人

袭人的结局可以算得上等了,也许这是袭人自己修来的。袭人在整部书中有一种象征意味比较明显的植物——桃花。也是自己抽到的花名签,上面画着一株桃花,诗句是“寻得桃源好避秦”。只要是看完了《红楼梦》的人,肯定都能悟得出这句诗是暗喻袭人的结局。袭人最终就像是桃花源中人一样,躲开了贾府抄家的悲惨下场,和蒋玉菡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可以想见,他们的日子并不会富有,但是却踏实安稳。为什么袭人能躲得开贾府的这场风波?唯一的可能就是袭人在贾府抄家之前已经离开了贾府,离开了宝玉。至于怎样离开的,原因又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猜测,但是不论怎样,袭人终究像桃花一样躲开了这场纷乱。

桃花在文学史中还有一种象征意味,就是婚姻。《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这是一首写新娘的诗,赞颂新娘貌美如桃花,也表达了婚礼的美满和对生活的一种祝福。袭人正如这首诗一样,貌美如桃花,又温柔和顺,“宜其室家”。以袭人之贤和蒋玉菡之谦,他们会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小日子过得非常好。所以脂批说袭人和蒋玉菡到后来“供奉玉兄,宝卿,得同始终”。

八、开到荼蘼花事了,三春过后只一人——麝月

麝月抽到的花名签是直接表明自身结局的。脂批说袭人离开贾府时嘱咐“好歹留着麝月”,可见袭人是非常看重麝月的。在书中也有明确的描写,说宝玉认为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可见麝月应该是袭人一手调教出来的。麝月因为自己的周到和忠心,成了贾府最后的见证人。荼蘼花在佛教中的含义还是不错的,“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是一种天降的吉兆”。但是荼蘼花开在春末,乃韶华胜极之时,因此成了“逝去”“结束”“尽头”的代名词。麝月作为一个贾府兴废的见证人,没有像迎春花、梅花那样早早凋零,也没有像牡丹花、玫瑰花那样绚烂争艳,始终蛰伏,直到三春散尽的时候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获得了作者以及读者的称赞。

类似于此,《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作者处处铺垫暗示,没有一滴废笔墨。一花一草大有文章,皆值得我们留心。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