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看喜迎二十大(深看喜迎二十大)
九月,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简称“江艺节”)正在火热开展中,各类文艺活动流淌在姑苏城的每个角落,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江南的典雅篇章,让全世界再一次将目光定格在2500年的苏州。
如果说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苏州的血肉和骨架,而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品位、文化精神,则是苏州不可或缺的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眼光和格局。
十年来,苏州坚持全域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5平方米,较2012年底增幅100%;全市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超过7万场次,惠及农村、社区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涌现出王芳、盛小云、顾芗、张克勤等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佳作频出,其中,66个文艺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诚然,在城市升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文化的需求、文化的衍变和文化的进步。
非凡十年,苏州以文化为根基,精磨利器;以活动为载体,搭台筑梦;以人才为引擎,激发创新,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引领者。
1
活动搭台,文化唱戏
打造苏州人的“精神绿洲”
在苏州,城市即文化,文化即生活。
姑苏城的夜晚,微风徐来,优雅灯火亮起。一方舞台上,大家云集、弦音流转;苏州的大街小巷、地铁、公交车站台、城市地标的户外大屏,随处可见的江艺节“演出菜单”为大家奉上一场流动式的文化宴席,人们按需“点菜”,不知何时起,“下班钻进剧院看戏”已经默认为苏式夜生活的标配。
润物耕心,当大大小小的艺文表演拉开序幕,剧院便成了苏州人的精神绿洲,触手可及。
△演员王洛勇接受采访
这让前来参加江艺节演出的著名演员、话剧《前哨》主演王洛勇感到一丝意外,演出前夕,当他漫步苏州湾大剧院的湖畔,他看到,年轻人在剧院门口的台阶上聊天,“他们讨论的不是明天吃什么,而是关于电影,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可见苏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
“结束十年北漂,来苏州换一种活法”的80后网红作家邓安庆,也有同样的感受。
两个月前,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圆满收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苏州以立足全国的高视野、大格局,使热爱阅读的文化氛围在苏州一城风行。
△江苏书展现场
作为本届书展的“新面孔”,邓安庆非常兴奋。书展内,人们热火朝天“像买菜一样”的购书景象,让他感叹,“没想到苏州的阅读氛围如此浓厚,我感觉好像看到了出版业的希望!”
文化消费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指标之一,更侧面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据了解,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主分展场总销售15536万元,同比增加6273万元,增幅67.7%。其中,苏州主展场现场零售627万元,全省各地实体书店分展场4655万元,线上分展场6338万元,馆配、团购等3916万元。
△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演出现场
江苏历来是文化大省,文化根基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精英荟萃。12届7次,苏州何以屡站江苏书展的C位? 这组数据,同样是最客观的解答。
诚然,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江苏书展两大文化会展品牌,仅是苏州全面建设“江南文化”品牌的两面缩影。
十年间,苏州连续七年举办江苏书展,连续举办四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连续两届承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连续三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固定承办三年一届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季。全市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超过7万场次,惠及农村、社区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
以丰富的文艺活动,点亮群众多彩生活。在苏州独有的“文化景观”里,我们看到,“江南文化”的符号日益亮眼,江南文化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的自信愈发坚定。
2
动态开发,活态保护
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
作为“缘水而生,得水而美,因水而盛”的典型水城,临河枕水,是苏式生活的典范。
秋高气爽,沿着大运河苏州段行走,你会看到,船来船往,昼夜不断,古韵今风在这里相互交融。2021年,随着“运河十景”之一浒墅关古镇项目的签约落地,短短一年,脱胎换骨,运河沿岸正在展开另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大有书院
青灰色的砖墙、拱形的沿廊、白色的罗马柱,踏入浒墅关大码头,很难不被这座充满复古气息的建筑所吸引。
走进这幢名为“大有书院”的建筑内部,装修风格时尚现代,人们在这里喝着咖啡,看着书,十分悠闲。看苏州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开业后,“大有书院”人气日渐高涨,赶上周末,店内更是座无虚席。
△原大有蚕种场办公楼
回望百年,眼前的大有书院,正是图中1926年设立的大有蚕种场办公楼。1912年,蚕种场在浒墅关落址,得益于运河而繁荣昌盛,这里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蚕桑“巨无霸”。
为让曾经的蚕种场焕发新生,苏州龙华文旅公司总经理蔡丹萍告诉记者,“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它的历史原貌,将其平移79.8米后,才来到了现在的位置。”
△夜景鸟瞰浒墅关
从“蚕种场”到“新地标”,此时的“蚕种场”已经转换了其养蚕的功能,变成观光和餐饮兼备的新角色,重塑着运河畔的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体验的代入,文化生活场景的打造,让浒墅关古镇项目在独具文化韵味的同时,还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这让在街区对面开了20多年裁缝店的沈斌英感慨,“有文化,更有烟火气,儿时记忆里的大运河‘回来’了!”
而应对文化遗产空间的改造,苏州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改变不一定是大刀阔斧, 一个个“小碎步”也可以万丈光芒。
△苏州博物馆西馆,摄影/维生素
城市文化既是城市的灵魂,又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其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视野从运河旁放眼到整个苏州城,你会发现,穿街过巷,让游客慕名而来的园林、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就在苏州人“家门口的转角处”。
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常住人口1284.8万的苏州,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5平方米,较2012年底(0.25平方米)增加0.25平方米,增幅100%;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8册,人均接收文化场馆服务5.52次,居全省首位。
2020年6月正式建成开馆的吴文化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吴地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2021年9月,坐落于狮山脚下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亮相,“立江南,观世界”,与古城区的本馆遥相呼应。
△吴文化博物馆,摄影/高志欣
园林、博物馆、剧院……这些文化的“形状”,被苏州聚合打造成可听、可看、可感的文旅空间,进而引发新的精神共鸣。如今生活在苏州,若想在周末寻觅一处文化打卡地,人们常常会陷入“选择困难症”,而这也是幸福的烦恼。
十年来,苏州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全市现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12个(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分馆858个,文化馆11个(全部为国家一级馆),基层综合文化中心2021个,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做活文化阵地,做足承载文化生活和文化资源的空间,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同时,苏州更通过文化带动,加速为城市“圈粉引流”,引来游人无数。
据了解,2012年苏州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76.24亿元,到2021年这项数据已达到2294.4亿元,增长约67%,为“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新老 “三朵花”,激活文艺的一池春水
助力苏州声音“扬帆出海”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涵养着居住在此的人们,而人们也润泽着这座城。
9月,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落户”苏州,CCTV-1、CCTV-3、CCTV-4(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融媒体多终端及海外社交平台,面向全球同步播出。
从评弹、昆曲到苏交,从流转了百年的“经典之声”到立足新时代的“苏州新声”,苏州元素再次实力“出圈”,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
戏在人传。海内外“霸屏”,“央视排面”的背后,新老艺术家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文化根脉,缔造了苏州2500年弦音不绝的传奇。
时间回到十年前,和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的苏剧,传承状况并不乐观,几度濒临失传。
“让苏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落”,十几年来,王芳为了这个心愿,殚精竭虑、四处奔波。从2003年任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她每年都会提交相关的议案、建议。直到2016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成立,随后,《国鼎魂》作为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戏正式出道。
△苏剧《国鼎魂》 王芳饰潘达于
戏里,王芳饰演的“潘达于”继承公公和丈夫遗志,历经艰辛护住了“宝鼎”;戏外,王芳扛起“天下第一团”的担子,守住了苏剧之文脉。
从曾经的趋于沉寂到如今的苏州之光,历经22次修改的《国鼎魂》荣获文华大奖,全国演出超过百场,并改编成为历史上首部苏剧戏曲电影。
在王芳看来,“坚守戏曲舞台是责任”,苏剧的火种能重新点燃,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更离不开院团的创新精神。“我相信,只要不断有好作品问世,就会有更多观众喜欢上苏剧,爱上苏剧。”
△苏州交响乐团
传承、开放与超越,是双面苏州一以贯之的文化性格。
在苏州艺坛“百花齐放”的十年间,金鸡湖畔,又涌现了竞相开放的“新三朵花”——苏州芭蕾舞团、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是苏州人,他们来自异国他乡,却因工作集聚苏州,因文化爱上苏州,他们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助力苏州声音“扬帆出海”。
十年间,苏州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王芳、盛小云、顾芗、张克勤等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创作出苏剧《国鼎魂》、中篇弹词《焦裕禄》等一批获得包括“文华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在内的文艺精品力作,连续三届获得“群星奖”,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数量连年位列全省第一,66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入选数在全国、全省位居前列。
从“作品”走向“精品”,从“高原”迈向“高峰”,苏州文艺人才乘势而上,踏歌而行,用一部部响当当的上乘之作,讲苏州故事,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新文艺答卷,将江南的文化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推向世界的舞台。
△苏州网师园
十年来,苏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壮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成效彰显,苏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苏州将以“建成文化强市”为总体目标,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持续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建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谱写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文化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