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有无关联 太极文化和太极拳

王小伦

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有无关联 太极文化和太极拳(1)

太极之名来之于易经,是儒家孔子注易经时所取。太极是易学阴阳八卦的变化,阴阳八卦图是无字天书,它所涵盖的内容是宇宙万物的变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大到无极限,太字里面的点是小的意思,是小到无极限。太极的含义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儒释道文化的源头(叫做三教同源)。

什么是太极文化和太极拳?太极(阴阳)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利用了宇宙、太阳、地球,这三者能量的运转和阴阳变化的原理。太极(阴阳)变化是根据太阳和地球运转的原理,地球向日的一面为阳,背日的一面为阴,阴变阳、阳变阴,道德经里面讲的周行而不怠。太阳和地球在运转的过程中既有了向心力又产生了离心力。太阳和地球的阴阳变化,这两股运动的能量,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又是互相统一,也就是说:阴阳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又是互相统一的。我们祖先的智慧就是利用了宇宙、太阳、地球这三者关系的变化和阴阳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的运动原理,把这种阴阳运动的原理结合了中华武术取名为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里面所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个懂劲的意思就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和互相统一。

太极拳既涵盖了武术,又超越了武术,是一门精湛巧妙的人体力学艺术,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和道家阴阳哲理变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了一,一是无极状态(宇宙);一产生了二,二是动态的阴阳(变化);无极状态一加上动态的阴阳二产生了三;无极状态的一加上阴阳变化的二,这三股能量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万物,叫做三生万物。

《王宗岳太极拳论》里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第二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太极的来源:太极是从无极里面产生出来的一(就是道生一);第二句是说:在动态时就要分清阴阳二(就是一生二);(太极是阴阳之母)不动时保持无极状态,太极不动的一加上动态阴阳的二,就是二生三;练太极拳在运动的过程中,演变出无量的动作中都要做到不动时保持无极,一动就要分清阴阳,练太极拳都要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原则,要以这个原则一以贯之演变出无量的动作就是三生万物。

太极拳的修练是用减法,是用意、用气不用力,每天在修练的过程中就是要把力量减少(把力量转换成气),同时把气势增加,力量越小气势就会越大,太极拳不在形式而在气势。《道德经》里面有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收获,就是“为学日益”,每天都要把旧习和拙力减少,这就是“为道日损”,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直把旧习和拙力减少,减到没有为止,只有用意、用气不用力,太极拳的虚空能量和神奇的妙劲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这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也就是“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推手功夫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讲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太极拳在行功实践的过程中,每一举动都要处理好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把中华武术运动的所有动作归纳成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左顾、右盼)、上下定中心的五个方位运动叫做五行(进、退、顾、盼、定)。阴阳在合二为一时就是太极,阴阳是道家的哲理,是顺其自然规律的两极变化,阴阳用在拳术上就是运动的动作与心法同时产生有相反方向的两极对立运动和统一。练太极拳都要按照两极对立运动和统一的规律,要做到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的阴阳运动规律,这就是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特点

修练太极拳要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理论依据,《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各派太极拳都奉为经典,武禹襄、李亦畬和郝家的太极拳论是研修太极拳內功奥妙的至宝。

太极拳可以称为意气拳,其特点是每一举动都是以神、意、气为主导的贯穿全身,体现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

太极拳的推手是以虚空包容、接待、欣赏、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原则,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渐达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妙境。

修练太极拳在行功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全身松开(全身的肌肤要松懈、骨架要空开),丝毫不能用力,要做到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腾挪、闪战的太极十三要领。做这十三要领要以心主意、以意行气、以气带力来完成。以心主意、以意行气、以气带力就是太极拳的内三合,心和意合、意和气合、气和力合。在行功实践的过程中做到了太极十三要领和内三合以外,还要做到三虚包一实,在三虚包一实的同时还要做到一实补三虚(太极拳的能量不是在练功时使力,而是丝毫不能用力,要全身空开,由三虚形成整个空间的气势往下盖同时实腿自然会有一股内劲往上升这样上下融合产生出来的一股能量)。拳论里有一句话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这样合出来的能量就是三虚包一实的同时一实补三虚的能量。

我们修练太极拳练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你会发现用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不但能用在太极推手,还可以用在任何领域;太极拳练到一定的境界时发现太极真的是博大精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伟大,能把太极的阴阳变化和中华武术融合在一起,将阴阳对立和统一的两股气势用在推手上就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太极功夫。

三、研究各大宗师对太极拳的论述和总结:

我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同时还研究了太极文化和太极的义理。先是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论》还有武派各代宗师的论述,后来又研究太极拳其他门派宗师的论述,领会他们对太极拳的认识、理解,特别是对太极拳理的总结。

如赵保太极拳杜元化宗师写在《太极拳正宗》书里面的核心内容“背丝扣”里的几句话:“主宰者理、对待者数、行功者气”。杜元化宗师用这几句话来告诉我们,练太极拳要用太极阴阳之理贯穿始终,在与人推手(对待)的过程中,自己内心一定要有数,能秤彼人的来劲大小和速度要毫厘无差,在推手上与人接触的点只能用意不能用力,在行功走架时只能用气。杜元化宗师用这几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只能用意、用气不能用力。

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宗师用三句话(练太极拳要全身松、开。以筋骨血脉之间自我缚束。旋转自如变化轻灵)。杨澄甫宗师用这三句话来概括修炼太极拳的要求和整个修练的过程要掌握好一个度。杨澄甫宗师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要全身肌肤和神经要全部放松,要大松特松越松懈越好,全身的骨头与骨头之间要打开、要空开,骨头打开与自己的神经、皮肤要起到作用,做到松中有开、开中有松、松开结合,外柔内刚、外圆内方,达到自我有捆绑的感觉,有了捆绑的感觉自然就能做到松而不懈,这种自我缚束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掌握好一个度,要做到旋转自如变化轻灵的度,杨澄甫宗师用这三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松中有开、开中有松、松开结合,练太极拳的一切要从松开始,松、松、松、太极功。

郑子太极拳郑曼青宗师用十二字金言(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来概括太极拳。郑曼青宗师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要练气势,吸气时要把整个宇宙空间往丹田里吞(这里所指的气不是肺呼吸之气,是丹田内功之气),呼气时要把气势往下沉,不是把人往下蹲,这样开出去会很得势,感觉会有接地之力;郑曼青宗师告诉我们想长寿就要用柔,用意、用气,不能用力,这就叫做寿人以柔。

还有叶式太极拳叶大密宗师的八字圈;吴式太极拳的五字秘诀“静、轻、慢、均、切”;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等等。

其实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其他门派太极宗师对太极拳的概括和总结时,我们会发现各大门派都有他的特色和优点,总的理念其实是一不是二,王宗岳的拳论和各大门派都是要求松、用意、用气、不用力,其实天下太极是一家。

我在研究太极拳理,拜读太极拳书籍、文献资料中发现,修练太极内功心法和太极内功身法的文献、论文很少,很多太极书籍里面只有几句结论性的语句,很少有一篇能完整指导修练太极内功心法和太极内功身法的文章,这样一来修练太极拳的学员只有在老师亲自身传口述才能练好太极的真功夫。在现实中,学习太极拳不磕头拜师,老师不会传授给学员或者老师自己也不懂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学员就不可能进入太极拳这个门,因为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是修练太极拳的核心,修练太极拳不懂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用意用气不用力、松松松太极功只能是一句空话,永远练不出真正太极拳的空灵、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真功夫。

我的师爷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书里面提到好多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练习太极拳要求里面,如起承开合;撒放秘诀:擎引松放;四字秘诀:敷盖对吞;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要做到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腾挪、闪战的太极十三要领等。在《武式太极拳》书里面这么多心法和身法的要求只做了一些简单的描述和解读,内容确实很丰富,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和身法好像已经全部对外公开了,其实我们看书练习始终在云里雾里怎么都看不懂。书里后面有一句话“入门引路须口授”,这句话告诉我们练太极拳没有懂太极内功心法和太极身法的老师亲自传授,是不可能练到太极拳的高级功夫。因为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内容多是结论性的文章很少有练习的过程,所以学员看书练习只在门外入不了门。

为什么真正懂太极核心的大师会这么少,其原因:一是完整修练太极内功心法和身法的文章和拳论公开发表的很少,都是一些结论性的文章,看这些文章去练习找不到身体上的感觉,找不到感觉就不相信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二是太极拳的传承模式制约:传统传承的这些大师们非拜师投贴一般的不会把真正的太极内功心法传授给你,本来真懂太极内功心法的大师已经很少,再加上真懂太极心法的大师都是很保守,不拜师就不传真功夫,这样一来我们的国粹太极拳的传人就会越来越少。

四、修练太极内功心法的四句诀:

这篇论文是完整的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的修练方法;

观内其心,心无其心。观外其形,形无其形。

观远其物,物无其物。物我合一,无我无物。

这四句诀中的头三句是静养修练无极气功的心法,后面一句是修练太极内功心法与发劲,这四句话的练习方法,我是用一句话一段,分四段来练习,一段一个层次,总共分四个层次。我为什么要用四句话来修练无极气功与太极内功?一是让练习者好记,二是让练习者知道自己已经练到第几个层次。

我们在修练无极气功和太极内功时首先要配合太极五字诀的静、轻、慢、匀、恒,修练气功与修练太极内功如不配合五字诀是很难练成功的,因为修练太极内功这五字诀是最为关键。所以我写修练太极内功之前首先要讲五字诀的静、轻、慢、匀、恒。

这五个字的含意与练法:第一个字“静”,静字诀是最重要的。修练内功的人都知道要静,只是很难静下来,其原因是人的思想总是在想其它事物没有办法集中,思维没有了寄托,所以就静不下来。要想把心和思想静下来,就必须要找到思维的寄托和出路这才是关键。在修练太极内功心法和气功时最好是让思维寄托在练功上,思维有了寄托就容易静下来。所以我们在修练静字诀的时候,要把思维寄托在“轻、慢、匀”这三个字上一起练,让思维有了轻、慢、匀的寄托就能练好静字诀。这轻、慢、匀在练功时,第一步首先要把思维集中在轻字诀上,要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要用思维意念把每一个部位都要轻轻地松开;第二步要把思维集中在“慢”字诀上,要用思维来指挥慢慢地运动;第三步要把思维集中在“匀”字诀上,在修练的过程中不能有轻有重、有快有慢,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头到脚份量都要分布得很均匀,使人的感觉很舒服没有一个地方僵硬;“恒”是天天练习,要坚持、要有恒心。在练功时除了五字诀,如果再加上三调(调身、调息、调心)会更有效。站着练功时首先要调身,调整好身体姿势,两脚同肩一样宽,不能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轻轻地站稳。调息,人的呼吸要轻、要慢、要细长、要很均匀,呼吸时没有什么感觉,而是顺其自然。调心,就是心要静,这是目的,是结果。人如果做到了以上五字诀和调身与调息,自然就能达到心静,也自然就能达到修练内功心法的目的。

以上的五字诀,与三调的练功方法我就不再重复了,以下的修练方法里面都要加上五字诀和三调来配合一起练。

第一句“观内其心,心无其心”是无极气功心法的第一层。我们在练习第一层的时候坐着,或者站着、躺着、都可以练习。

首先要丝毫不能用力(注意一定要配合好五字诀和三调),轻轻的闭着眼用思维感觉把脚板放大从脚趾开始到脚跟一节一节轻轻地往上松,松一节空一节,一直松空到头顶百会穴,其次目光内视从百会穴头顶皮层里面开始一层一层慢慢的水平往下观,往下观一层上面感觉是空空的,继续一层一层地观下去,一层一层地空下去,一直观到脚趾,空到脚趾,整个空下去的过程,身体好像甁子里装的水慢慢地漏空一样,但是人体的外形感觉只有一个空壳,好像放大的一个气球,而里面感觉则是全身透空。

第二句“观外其形,形无其形”是无极气功心法里面的第二层。第二层的练习方法,坐着或者站着、躺着,也都可以练习。首先也要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配和好五字诀和三调,从脚趾开始到脚跟一节一节往上松,松一节空一节,一直松空到头顶百会穴,全身内部放空,用意念感觉从百会穴开始慢慢地从头皮到身体外形一层一层水平往下观,观到的一层用思维感觉把它松开一直到松空为止,就用这方法从百会穴开始慢慢地往下松空到手指与脚趾,身体的整个感觉是无形无象。以上的练习方法是先观内几次,然后再观外几次(一般的为七次)这样的反复练习每天修练半小时左右大约三至六个月就能见效

第三句“观远其物,物无其物”的练习方法。首先丝毫不能用力,其次调整好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舒服,再把身体内部全部放空,感觉只有身体外形。这种感觉只有练好前面两层才有,有了这种身体外形的感觉,再把这种身体外形的感觉用思维把它放大,感觉好像一个空心的气球轻轻地接触你身体周围的所有物体,再把身体内部全部放空,目光内视,慢慢地把内部空间放大,一边放大一边用感觉把身体的外形推着周边所有的物体向周边推,内部空间越放越大这周边所有的物体随你越来越远,一直推到看不到,好像整个空间没有一点杂物,达到泉清河静的感觉。如果你修练出了这样的一种感觉,那你就练到了第三层,就有了内气,这种内气就叫做无极气功。

第四句是“物我合一,无我无物”。是第四层,是修练太极内功心法与发劲。修练太极内家拳的人都想自己练成内功,用内功很轻巧地把对方发出去,这是每一个修练内家拳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太极内功心法与发劲,要分两部份来修练。第一部份,(太极内功)物我合一,什么是(太极内功)物我合一?物我合一是一种感觉,也就是说练好了第三阶段有了内气,人体的外形感觉如同一个透空的气球,用心法把自己的球体感觉轻轻地与周边物体接触在一起,放大、缩小,这就是(太极内功)物我合一。我们炼好了物我合一就会产生太极内功。第二部份,(发劲)无我无物,什么是(发劲)无我无物?我们与人推手,本身就有彼有我,无我无物是突然间能空掉自己,让对方没有着落,朝着对方闪战般地把内劲发出。这就叫做(发劲)无我无物。

1、首先我们静态练习。第四层第一部分(太极内功)物我合一。预备动作:两脚站平与肩一样宽,膝盖微曲,两手轻轻地放在丹田(小腹),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作好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沉肘、气沉丹田等要领后,再从丹田开始用心感觉把丹田之气聚合往后与命门对接(气沉丹田、注入腰间、空胸空腹)。用心感觉把丹田之气贴到命门丝毫不能用力向左右上下往前包成一个球体慢慢地把空心球体放大,放到人体外形再把人体外形继续放大,外形的感觉像一个气球,里面空空如也,而里面每一块骨头接缝里都产生了有一种很微妙虚的内劲感觉,有了这一种微妙的内劲感觉,从丹田开始,用心法感觉把虚的内劲很均匀地延长向四周撑开,撑到球体内侧同时丹田缩小,不能把球体撑破,球体的外围是气里边是意(意代表骨头,气代表肉),意只能在自己的气圈里边运动不能越过气圈,以意带气,意长气要大,继续用心法感觉把球体放大接触周边所有的物体,你的球体放大周边的物体跟着你大,你的球体缩小,带着周边很远的物体一起跟着你缩小。每天按这种方法反复练习,练出有带着周边物体放大缩小的感觉,有了感觉就有了静态内功物我合一。这种放大缩小是用心感觉不是用力,叫做太极深呼吸,是丹田吐纳,是一种微妙的内功放大缩小,丹田吸气带着内劲与周边物体一起缩小。这是一种蓄劲能把彼人的劲力吸空,丹田呼气是把内劲放大,是发劲能发得出彼人。太极深呼吸(吐纳)、是蓄发、开合、收放、而不是人的肺呼吸。

放大是呼,缩小是吸,我用两句话来形容。吸气有吞天之势,呼气如大海波涛,这两句话纯粹是用心法,在修练吸气时感觉把整个天都吞进自己的丹田,修练呼气时把丹田之气往腰间向两边顺着带脉向前包抄形成一个圆圈,同时不断地往下沉到地心放大,丹田继续缩小。整个空间吸、地下放,也叫做吞天之势、接地之气。

2、是动态练习(太极内功)物我合一。动态练习首先要有静态(太极内功)物我合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内功的气势,没有阴阳(太极)之分的。动态必需分清阴阳之气(太极阴阳之气),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静态要有物我合一,有微动之感而未动。动态就是要分清阴阳,阴阳怎么去分这是很重要的,自身一动就有前、后、左、右、上、下、阴、阳之分,就是“进、退、顾、盼、定”即五行。也就是说,在动态修练时要处处分清阴阳,要有前先有后、有后先有前、有左先有右、有右先有左、有上先有下、有下先有上。

阴阳、五行的练法是:进前时要把前面的阳气变阴往后面放大,再向前包抄形成一个气圈包住彼人,空掉自己,感觉自己全身的骨关节缝隙里多伸出一根虚线,带着后面的一大片物体(好像一个降落伞)拉住往前,思维意念往前放远,(有前先有后、进之则愈远)。

后退时先把前面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前面的一大片物体拉住往后,思维意念放到自己的跟前(有后先有前、退之则愈促)。

往左时先把右边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右边的一大片物体拉住往左(有左先有右)。

往右时先把左边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左边的一大片物体拉住往右(有右先有左)。

往下踩先把上面放大,用虚线感觉带着上面的一大片空间往下拉,而下面的感觉很深(有下先有上、俯之则弥深)。

往上提要轻轻地把全身松开,用皮肤的感觉带着周围的空气往下沉到地心,上面放空,手关节带着虚线往上提,在提的过程中有下垂之意与地心连接(有上先有下,仰之则弥高)。

我们练好了内功、阴阳、五行后,用阴阳、五行与有力的人推手,那就能做到很轻巧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再修练第四句的;第二部分(太极发劲)无我无物。(太极发劲)无我无物,是一种很高境界的爆炸劲(震荡劲)。没有很高的太极内功基础是很难练出爆炸劲。所以练爆炸劲,必须具备很高的太极内功,有了高级太极内功才能练出爆炸劲。修练爆炸劲要用四个字——弹、抖、蹦、爆。爆炸劲的练法,首先要全身放松,丝毫不能用力,空开自己每一块骨头,意守丹田,虚的内劲布满全身,把气势放大,用气把内劲包住,用感觉贴住周边所有的物体同时放大,瞬间空掉自己让彼劲落空(无我无物);身、眼、手、步、精、气、神、闪电般地从丹田朝一个目标爆炸出来。这种爆炸出来的感觉,在爆炸前放大时感觉全身有弹性,空掉时一抖,全身腾空就蹦爆出来,弹抖蹦爆要一气呵成(这个功法千万不能在人身上试)。

五、四字秘诀:空、松、圆、活

郝月如宗师四字秘诀的解读:这篇解读论文使学习太极拳者明确知道,修练太极拳不在形式而在气势,太极拳是用意、用气、不用力。

空、松、圆、活。这四个字的含意和要求已在武式(郝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郝少如宗师所著的《武式太极拳》书里面已经写得清清楚楚,但即便你看过,而不认真去研究,又掌握不好正确的练法,却是很难体会到空、松、圆、活的感觉。本文的焦点就是怎样练才能体会到空、松、圆、活的感觉?怎样练才能达到空、松、圆、活之道?

在这里,我先引用了武式(郝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郝月如宗师的一段原文:“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两脚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用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在这一段文字里面所说的空、松、圆、活之道,其实就是太极拳的本质(本体),是一种空灵,极高境界的要求和结果。因为这一种要求和结果对于初练太极拳者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空、松、圆、活的感觉和理解,所以有很多人练太极拳就不会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而只是片面地追求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

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对于练习者来说确实比较容易掌握,因为练习太极拳练一段时间后自己就会有了一点松沉下去的感觉,有了松沉下去的感觉自然就会得力,一旦得力就有了八面支撑的感觉,有了八面支撑的感觉就会越练越得力,劲也越练越大,八面支撑的感觉也就越来越明显,所以有很多人练太极拳只是片面的追求要做到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从而疏忽了空、松、圆、活的真正太极拳本质(本体)。

空、松、圆、活之道,是太极拳空灵、上乘拳艺的要求,如果能练出空、松、圆、活和掌握空、松、圆、活的要领,再把空、松、圆、活的要领用在推手上,再加以善于用意、巧于用气、虚实(阴阳)分清,就能做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如果只用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与人推手会很难做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用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来推手,会使双方都得力,是拼功力,是大力打小力,而不是真正修练太极拳者所追求的目标和本质(本体)

其实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只是修练太极拳功底的一段过程,如果练到了这段过程就要追求和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揣透了空、松、圆、活之道才能进入太极拳,八不依靠的神奇、空灵、上乘的拳艺。而只有把空灵上乘的人体力学艺术用在推手上,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这才是修练太极拳的本质(本体),也是练习者所真正追求的目标。

以上讲的是掌握了空、松、圆、活之道才能进入太极拳的神奇、空灵、上的拳艺。空灵、上的拳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才是太极拳的本质(本体)。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目标和本体,有了这目标,掌握好正确的练法,并朝着这个目标去练习,才能练出真正太极拳的空、松、圆、活之道

空、松、圆、活的体会和练法

首先谈一谈我对空、松、圆、活的理解和体会。空、松、圆、活这四个字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在练功时首先要做到空与松,然后再做圆与活。

1、空与松。“松”很容易理解,就是不用力全身放松就是。“空”却不好理解,要练到开字诀以后才能理解。空与松因为片面地只追求松而骨头没有空开,会丢、会塌、会散、会没有支撑;如果片面地只追求空而皮肉不放松骨头会空不开,如果骨头与皮肉都一起空掉会空无一物,自然就不起作用是空想。所以松只能松皮肉不能松骨头,在松皮肉的同时要做到骨头空开才能不丢、不塌、不散、这样空、松结合才能起到作用。其实空与松要同时做到骨头空开、皮肉松沉,空与松既要互相对立又要互相依存,是松中有空,空中有松。

2、圆与活。圆与活首先要做到空与松,没有空与松的感觉就做不到圆与活。其实圆是一种气势,是太极拳的无极气圈,在这无极气圈的范围里面,要有八面支撑,要有精神灌注,有微动之感而未动,有腾挪之势这才是圆,而不仅仅只是简单动作上的圆,有了气势的圆才能活。活就是活动的意识,活动是要气势和形体都能灵活自如,而非单独形体的活动。

空与松:在练法上最难的是“”,因为空不是简单的就能空掉,必需要在开的基础上才能空,没有开的基础是找不到空的感觉的,所以练“”字诀首先要练“开”字诀。什么叫开?开不是开出去,而是骨头要空开,拳要里有一句话叫做:“练太极拳要全身松、开”,这句话里的松、开两个字是有两种含义,松是松皮、肉、和神经,开是开骨架,在行功走架时全身皮肉要松懈,丝毫不能用力,同时全身骨架要拉开,骨架拉开的感觉是全身每一个关节多有一点空开的感觉就行,对于初练的人皮肉还没有松掉之前,骨架一拉开全身就会有紧紧的感觉,你会觉得练太极拳有一种矛盾,不用力会塌,用力会紧,感觉很难练,其实不必担心,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你在行功走架时,只要不用力轻轻地把皮肉放松往下沉,再用意感觉轻轻地把骨架往四周由内而外拉开、空开,练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皮肉会挂在你的骨架上,有了这样的感觉就有了开字诀的开始,骨架拉开后皮肉松下去就不会塌。(其实练太极拳就是在找感觉,有时候还要找无中生有的感觉。我们武式太极拳有句话叫做“骨肉分离、无中生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练太极拳先要练骨肉分离,同时要找无中生有。什么是骨肉分离?骨头代表意,皮肉代表气,骨肉分离也就是意气分开,意气不但要分得开,还要分得清、分得灵,还要做到分合有度。意气分开,还要找无中生有的感觉。什么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一种抽象是心法,是在行功走架时的一种虚幻想象要用心体验,而在行功走架时要一直用虚幻想象用心去练习,日久功深就会有了虚幻的忽隐忽现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感觉很重要,我们练太极拳一定要找无中生有的感觉,比如说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舍近求远和阴阳五行中的进、退、顾、盼、定,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等等都离不开无中生有。

练太极拳始终要做到不用力把皮肉往下松,骨架空开腰椎以上要往上升,腰椎以下的要往下,整个脊柱要做到上下相随,叫做气往下,意往上,练到一定的时候你的骨架就会有空开的感觉,这就有了开字诀。

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有无关联 太极文化和太极拳(2)

有了开字诀的感觉再练空字诀:

空字诀就是在松开的感觉上再用心法的能量把自己全身的骨头与骨头之间空开,我们每天在行功走架时不用力,而用松开与空开的感觉去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掌握了空与松

圆与活:我们在行功走架时在保持空与松的同时,还要做到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的八大身法和五行中的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等太极要领后才能做到圆与活。

圆与活在练法上保持空与松的同时首先要按顺序把八大身法的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要两个,两个地往身上练,把八大身法的感觉练出来以后,再加上练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

1、首先练含胸、拔背:用意念把胸轻轻的往后背贴同时要做到往两肩分开,后背的大椎同时往上拔(有空胸气贴背的感觉)这就叫做含胸、拔背。

2、护肫、裹裆:在做到含胸拔背的同时,胸的两半再用意念轻轻地往下松到丹田,同时背部的两边也要往下松到腰向两边往前包至丹田,再用意念把丹田之气轻轻的贴到命门、(有空腹气贴腰的感觉),左腰眼往右,顺带脉包裹到前左胯,同时右腰眼往左交叉顺带脉包裹到前右胯,这就叫做护肫、裹裆。

3、提顶、吊裆:做到含胸、拔背、护肫、裹裆的同时,要用意念把腰椎以上到百会往上提,腰椎以下往下到尾椎,再往前到会阴往上翻到丹田贴到命门打一个圈,裆要圆开,这就叫做提顶、吊裆。

4、松肩、沉肘:做到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的同时用意念把肩井打开往下松到肘,同时腰胯虚的裹裆圈放大往下掉到地心,把肘往下垂用意念把下垂的感觉垂到裹裆圈的内侧,往下垂的肘放大要带着虚的裹裆圈放大,丹田缩小,这就叫做松肩、沉肘。

如果我们在行功走架时能掌握空与松和以上八大身法的要领去练习,特别是练含胸、拔背和护肫、裹裆,因含胸、拔背是气贴背,护肫、裹裆是气贴腰,掌握了这四大要领就能做到气贴腰背,空胸空腹。如果能感觉到气贴腰背和空胸空腹,再用这感觉,从腰背左往右、右往左交叉向两边往前包裹形成一个气圈放大,丹田吸气(气沉丹田)用意贴至命门腰椎以下的往下到尾椎再往下双脚涌泉穴中间到地心,腰椎以上的往上到头顶百会继续往上(尾闾正中),同时命门再右左交叉向前包裹放大继续循环会隐隐约约感觉到,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再用意念感觉继续从放大的边缘往丹田里抽,边抽丹田边缩小气势边放大,有了这种丹田边缩小气势边放大的感觉(这是一种忽隐忽现的感觉),就有了气势贵腾挪(腾挪),身体有如悬空。太极拳练到身体有如悬空,全身好似气球的感觉,才能体现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其实太极拳的功力大小是指气势的大小而不是指力量的大小)。有了身体悬空的感觉,才能做到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有了悬空的感觉,才能做到两脚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分清虚实),都能随意所欲。身体、气势都能随意所欲再用太极的(阴阳)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用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日久功深,才能做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之境,这才是真正太极拳的空、松、圆、活之道

修练太极拳除了练法以外指导思想是最重要的

练太极拳首先要掌握好正确的练法,还有你的指导思想始终不能出错。因练法是渡海的船,有了渡海的船才能到达目的地;而指导思想是开船的方向,如果开船的方向有一点偏差那你的船就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所以练太极拳始终要记住拳论里的一句话叫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话无疑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始终遵循太极的“阴阳”之理来练习。

阴阳之理最重要的是阴阳平衡,如果阴阳不平衡你就会偏离太极拳的空、松、圆、活越来越远。以上文章里已提到的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只是练太极拳的一个过程,但大多数人练到松沉圆活和八面支撑的过程,他们就觉得练太极拳就是这样,劲越练越大、感觉越练越好。如果一直这样练下去不改变用空、松、圆、活和八不依靠的练法和阴阳平衡,你就会偏离了太极要求,实的多、虚的少,会导致阴阳不平衡也练不出太极拳的空、松、圆、活之道,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始终要调整“阴阳”平衡要做到无过不及。如果我们在练太极拳时都能遵循太极拳的阴阳之理,善于用意不用力,巧于用气,用空、松、圆、活的修练方法,练到身体有如悬空,全身好似气球的感觉。把悬空和全身好似气球的感觉和双腿不能用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方法结合一起,用在推手上,才能做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太极拳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我们都按太极的阴阳哲理来练习,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六、《王宗岳太极拳论》做了详细解读

《王宗岳太极拳论》这篇经典拳论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和修练太极拳的方向。

1、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2、对拳论的理解

这篇拳论总共只有359个字,却已把太极拳所有的内涵都囊括在内,这篇拳论的用词,真的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这篇拳论的作者王宗岳不仅仅是一位高深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博大精深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着很高修为的道家和哲学家。他把中国武术、道家、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内涵进行融会贯通而达到极至,并体现在这篇拳论里。我们读他的拳论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经常去读这篇拳论,每读一次就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收获,这一篇拳论可谓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经典著作。

这篇经典拳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是太极拳的大道和修练的方法。该拳论的精辟之处就在于没有一个练功的动作、却已指明了太极拳的方向和修练太极拳的理法,是各大门派修练太极拳的必读文章,又是修练过程的一面镜子。修练太极拳,就是要按照太极之理所指明的方向去练习,要始终对照着这面镜子去修练,否则,稍有偏差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多年对修练太极拳的体会和经典拳论的研究和理解,本人认为:对拳论里面的含义,如果我们只用文学和文字的内容和理性的思维去解释是很难把他解开的。因为太极拳是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产物,要想把拳论解释清楚,就必需按照太极的要求去修练,把身上的感觉修练出来,也就是说把太极内功修练到自己身上再结合理性思维,才能把这篇拳论解释清楚。这篇拳论如果不把它解释清楚是很难读懂的,读不懂它的内涵,而只是一味地按照文字的理解和要求去练习,练出来的结果就不会是太极拳的结果,不是太极拳的结果就做不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

这一篇经典拳论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文学上读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从太极文化上读,要是把它读懂了,并能用在力学上它是一门人体力学的艺术,我们把这门人体力学的艺术能用在推手上,这真的是其乐无穷。

这一篇经典拳论既精辟又简练,他的主导思想和作用就是把人的精神和心法能量、阴阳配合五行的哲学理念,结合在修练人体力学的艺术上,达到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和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的空灵境界。

3、对拳论的解说:

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句话说明了太极的来源,告诉我们太极是从哪里来?太极(阴阳)是从无极中产生出来的。看太极图说明一下:图里一个圆圈分为活动的两半,向日的一半为阳,背日的一半为阴,也叫做阴阳图。因为太极就是阴阳,有了阴阳之分才是太极。无极是静止状态,没有阴阳之分的是一种气势即无极气功(这里用的气不是肺呼吸之气),太极(阴阳)是由无极气势里产生出来的,所以无极是阴阳之母。修练太极拳同时还要修练无极之气(气功),如果修练太极拳不练无极气势也就产生不了太极,没有太极的练拳不叫太极拳,是练拳操。“因为练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这一段话里所说的多是用气,所以我们修练太极拳还是要结合无极气功。

第二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是修练太极拳的要求,意思是说,在修练太极拳的预备过程或静止不动时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运动时就要分清阴阳也就产生了太极。

无极应该怎样分太极(阴阳)?我们练好了无极气势,在行功走架时要分清阴阳与五行。静止的时候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要有精神,有微动之感而未动,有腾挪之势。无极状态是不用力,运动时在动作往任何一个方位之前,你用心感觉带着意念和气势在动作的相反方向延长放大(运动的动作和感觉意念与气势就会产生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这就是每个动作和五行都已经产生的阴阳。修练太极拳除了动作和五行的方位要求分清阴阳以外,还要分清自身与外界的整体阴阳关系。整体的阴阳关系区分为里面是阴,外面是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后面是阴,前面是阳;精神是阴,气势是阳;意是阴,气是阳;左边是阴,右边是阳;右边是阴,左边是阳(左右要根据实际而定)。阴阳作用在太极拳艺里面就是刚柔和虚实。刚的是阴,柔的是阳。实为阴,虚为阳(修练太极拳最关键的就是阴阳使用的对与错,这里我要做特别的解释:中国文化和习惯,是阳刚之气,“阳”为刚为实,“阴”为柔为虚。如果修练太极拳也按照这种惯例来套,那就会乱套,就会外实内虚,外刚内柔,是不符合太极要求的。太极拳艺的要求,要作到外虚内实,外柔内刚。所以阴阳对拳艺的作用和其它对阴阳的理解是不能完全相同的太极拳里所用的五行就是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时的进、退、顾、盼、定,就是自身的四个方位和上下的中定都要保持有阴阳之分,这五行也不能与其它五行套在一起)

第三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何谓无过不及?无过不及是对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要求,意思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推手时在使用阴阳的过程中要始终掌握好分寸,也就是说要掌握好阴阳平衡,不能过,刚的不能外露,要保持外柔内刚,也不能消极,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过了就是刚猛外露,及了会粘不到到方,就是内在没有精神是消极。在太极推手时刚猛外露彼就会得力,双方会顶在一起,内在没有精神消极了彼就会趁机攻击而自己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不丢不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还要做到外柔内刚,所谓无过不及。何谓随曲就伸?随曲就伸是太极功夫的体现,是太极内功修练出来的结果,又是太极推手的使用方法。修练太极推手时始终要保持无过不及,要把刚劲藏在气势里面不能过,久而久之体内和活动的关节与关节之间会产生一股有弹性的内劲和气势,有了这股弹性的内劲和气势,再与人推手用气势盖住对方和用意念粘住对方才能做到随曲就伸。推手时始终要做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阴阳平衡,阴中带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还要保持外阳内阴(外柔内刚),推手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对方就始终会被你所控制,此谓随曲就伸。

第四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第五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两话是太极推手的练法和要求,也是太极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对方来劲刚猛,我们不能顶撞,应以柔才能化之,化开了才能走,化开的同时要用意念粘住对方顺其人背,这就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何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太极功夫的体现,就是彼快我也快,彼慢我也慢,你要做到以上这段话的要求很难,对方的动作快慢和来劲的大小,你若没有太极高深的修为是根本无法知道,也无法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因人的本能反应,一旦接触到对方的来劲就会自然反抗,一但反抗双方就会顶撞,一顶撞双方就会碰在一起大力打小力。要想克服以上的问题,就要按照太极的要求修练,修练出有弹性的内功和气势大于对方运动范围的结果后,调整好阴阳再与人推手才能做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第六句: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虽然是千变万化,而总的道理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不用管他有多少变化,而你始终要掌握好太极的哲理要求去练习,始终保持空空如也,用意、用气不用力,做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

第七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修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是熟练阶段,第二是懂劲阶段,第三是神明阶段。第一阶段是修练太极拳的拳架熟练和太极的所有要求都能融合到拳架里面,而不用头脑去记它,这才达到着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在推手时能控制自己的气势大小、阴阳变化、能掌握对方的来劲大小、速度、距离、方向都能清清楚楚,这才到了懂劲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能把太极的修为用在人体的力学上,把他用到了极至。与人推手能做到,旋转自如、变化轻灵、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才到了神明的第三阶段。

第八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太极拳的这三个阶段,不是很容易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有毅力(这个“力“不是力量的力),有敬心、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还要有恒心,方法得当久而久之才能练成,练成了才能贯通。

第九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一段话的内容很重要,是修练太极内功的核心,也是太极内功最基本的修练方法和要领。修练太极内功首先要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何谓虚领顶劲?全身的皮肉放松有下沉穿透地心的感觉,同时骨架空开提起全副“精神”直到头顶有上升的感觉,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用力,体现一个“虚”字,所谓虚领顶劲;何谓气沉丹田?做到了虚领顶劲要领的同时,用精神带着气势布满全身放大,在放大的同时要用意念从自身带着周边和远处的整个气势往丹田(小腹)里面收敛,所谓气沉丹田(这气不是口鼻呼吸之气);何谓不偏不倚?做到了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的同时还要保持中正,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失中,所谓不偏不倚;何谓忽隐忽现?以上这些内容的要求都不是动作,也不是实体,都是空虚的,是无中生有,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特别的清晰又不能固定,是忽无忽有的,所谓忽隐忽现。

第十句: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一段话是太极拳所有动作要求得核心,是阴阳和五行的配合,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定中心的进一步要求和说明。是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动态方位使用阴阳的方法和要领。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时都不能有实的出现,只能用虚的才行。何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行功走架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左重了左边要虚掉,右重了则右边也要虚掉(这个杳是杳远的杳,也就是虚的意思),在推手变化过程中要做到双脚只能用虚不能重,才能做到变化轻灵,旋转自如。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何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在对方进攻你上部或你后仰的同时气势要往下穿透地心,意念往上牵涉对方往高处带不能顶;下俯或对方进攻你下盘时,背后用心带着意念要往上升有前盖之意,前面用意念往下到前脚下的深处把深处抽空到丹田同时牵制对方轻轻的往深处按。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何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进或进攻时后面的气势要放大,用心带着意念往前面要放远;对方进攻或你后退时你的气势放大,背后往上拔有前盖之意,精神和意念只能退到对方前脚的脚指前不能太后,要做到身退意不退,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第十一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第十二句: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两句的内容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也是修练太极拳的最高目标和太极功夫修练的方法和练成后的结果。何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修练太极行功走架时要全身松开丝毫不能用力,要做到无过不及,同时用精神带着意念把气势布满到整个空间,再用意念轻轻地往丹田里收敛的感觉。在太极推手上要保持气势放大、丹田收敛,做到外柔内刚、不丢不顶,把气势盖住对方,丹田里有收敛的感觉与对方一接手就使对方陷入深渊,丝毫用不上力,既不能进,又不能退,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何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修练到极高境界时,要做到与人推手不管对方变化有多快、力气有多大,一接手就让对方陷入深渊,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而我不被人制,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是中国武术和道家的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他的武术特点是以控制对方为主,控制了对方不把对方发出去,心里不把对方当敌人,掌握了和谐指控权,获取自己极大的乐趣为目的,太极拳是一门和谐的武术运动。所谓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第十三句: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概括了中华武术,也说明了太极拳和其他武术的区别?他说中华武术是有很多门派,虽然各大门派的练法和架势都有区别,把他概括起来,没有区别的是他们所练出来的武术都是以壮欺弱,以慢让快,以有力打无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把这些功夫定义在先天就有,不需要研究、不用学自然就存在,因为自然规律从力学来说,力大打力小、速度快打速度慢,本来就是如此。

第十四句: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

这一段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功夫,王宗岳明确告诉我们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太极拳的功夫完全不是靠力量和速度变化与人对诀,太极拳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是用虚空的能量和人体力学的艺术来取胜。修练太极拳要研究揣摩“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告诉我们不能用力,修练好太极拳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还能与众人御敌)。快何能为?修练太极拳不是越快越好,要保持无极状态、内鼓精神外视安逸;立如枰准?站立未动时要保持平衡;活似车轮?运动时也要保持平衡,要像车轮一样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中心。

第十五句: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这一句话的内容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衡,偏沉、双重都不行。修练太极拳时要保持虚空的感觉,要用精神提起全身。因偏沉会随着一边,双重就会呆滞不灵活,所以修练太极拳始终要用阴阳调整平衡、要做到空空如也,左重则虚,右重则右杳。

第十六句: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进一步说明太极拳的功夫不是随便练,多练就能把太极功夫练成的,方法不得当,你就练了每每数年纯功还是徒劳无功,与人推手还是不能化解对方,还是被人控制。太极拳练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没有解决,自然就会被人所制。练太极拳如果用力、不松开、不用心、不用意、不用阴阳二气、根本就入不了太极拳这个门。

第十七句: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这一段话的内容更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在太极功夫里面所起到的重要性。这里的欲避此病,指的就是偏沉和双重之病。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偏沉和双重之病不是用力量、动作和速度能解决的,而是用阴阳来解决。阴阳怎样来解决此病?修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要产生阴阳,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方位都要和精神意念产生有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动作离不开精神、精神离不开动作,也就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在推手的过程中要知道阴阳的用法(前面讲过,阴阳用在武术里面就是虚与实、刚与柔的关系)。对方刚的过来,要以柔化开,同时要用意粘住对方顺其走架两脚要轻,行动如猫行,千万不能用力,只能用意和气,这样一来就能做到“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阴阳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做到了阴阳相济就已经修练到了懂劲阶段。

第十八句: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这一段话的内容告诉我们,太极功夫真实不虚,仅仅练到懂劲阶段是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按要求修练,要细心揣摩用好阴阳,用好了阴阳继续修练才能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

第十九: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这句话的内容是太极功夫和太极推手到了极高层次的要领和用法,也是太极拳的本质和修练出来的结果。何谓本是舍己从人?在推手的过程中要有空开自我的感觉,把自身融合在空间中,随从对方,同时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所谓舍己从人,从人是为了由己,由己才能掌控对方。何谓多误舍近求远?(这个“误”字应该是领悟的“悟”才对)做到了舍己从人,还要认真领悟舍近求远,在推手的过程中身前的要做到虚,要舍掉,也要用精神和气势盖住整个空间,再用意把空间的远处往丹田里收敛,让对方的外围受你控制;所谓多误舍近求远。做到了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被我制,借力打力、四两拔千斤”。(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的太极高级要领,对于初练者确实无法理解。因为初练者身上没有无中生有的感觉,没有感觉自然就无法理解。所以初练者要按照以上的太极要求去修练把感觉修练上身,然后自然就能理解,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功到自然成)。

第二十句: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这一段话的内容是太极拳的总论,王宗岳告诉我们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和目标,不能偏离,要保持好阴阳(刚柔)平衡。因为柔的少,刚的太多就会过,用在推手上会让对方得力,既是赢了也是有力打无力,不符合太极功夫的要求;刚的少,柔的太多会丢,会被人制;修练太极拳要做到平衡发展,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用在推手上要做到无过不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所以我们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辨认,什么是无过不及,什么是阴阳平衡,太极拳应该要怎么样去修练?我们应该要把他分辨得清清楚楚。分辨清楚了要朝着太极的方向和目标去练习,稍有一点偏离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的概括:这一篇经典拳论是中华民族太极文化的宝库:他的内容是海纳百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每一个修练太极拳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是指导修练太极拳的方向和目标。

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有无关联 太极文化和太极拳(3)

七、修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和怎么松:

松松松太极功。学习太极拳的秘诀就是要掌握好“松、开”两个字:

1、修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

答:首先我把太极拳的功夫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精湛巧妙的人体力学艺术,是无中生有,是虚空神明境界。

第一层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力量和速度的层次”。

第二层是通过太极拳的修练提升,把本能的力量转换成太极内劲和气势,叫做“刚猛层次”。

第三层是在太极拳刚猛的基础上继续修练提升,把刚猛转换成“松沉”(松沉就是松沉圆活、八面支撑)层次。

第四层是在太极拳“松沉”的基础上继续修练提升,把松沉转换成“轻灵”(轻灵就是空松圆活、八不依靠)层次。

第五层是在太极拳“轻灵”的基础上继续修练提升,把轻灵转换成“虚空”层次(虚空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层次,是无中生有、也就是精湛巧妙的人体力学艺术,是空灵神明境界、)。

太极拳这五个层次都是在松开、丝毫不能用力的要求下修练,把人体本能的力量一步一步的转换成虚空能量,用虚空的能量和宇宙万物接合用在太极推手上并掌握了主动权,这就是精湛巧妙的人体力学艺术。

太极拳的这五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把修练太极拳的目标定在第五个最高层次“空灵”上。目标要明确,明确了空灵目标,怎么练才能到达空灵目标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通往空灵目标的道,叫通道,修练太极拳我们叫它“通”字诀。通字诀的“通”就是通往空灵的通道,我们武家太极拳的要求要在练功的过程中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解决和通过。

1)要想进入“空灵”太极境界的前提,首先要解决的是“通”字诀,解决了通字诀才能进入“空灵”的太极境界。

2)要想解决这个“通”字诀的前提,首先要解决的是“开”字诀,解决了开字诀才能进入“通”字诀。

3)要想解决这个“开”字诀的前提,首先要解决的是“松”字诀,解决了松字诀才能进入“开”字诀。

4)修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呢?因为放松了才能“开”松开了才能有“通道”,有了松开的通道才能进入最高的“空灵”境界,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知道松的重要性,修练太极拳的一切要从松开始,这叫做松、松、松太极功。

5)修练太极拳要知道松开结合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松、松、松太极功,但是这里面有个矛盾很多人都没有解决,修练太极拳的要求里面有句话叫做松而不懈,它的意思就是松了不能瘫、不能丢、不能逃避,要做到松而不懈、无过不极、不丢不顶。这个松而不懈的要求如果不知道开字诀,怎么练你都解决不了这个矛盾,特别是在太极拳的推手上,不用力松了就瘫、就丢,用力紧了就顶。不丢就顶,始终解决不了太极拳的大松特松的矛盾,要想做到大松特松又要解决松而不懈就要做到松开结合。

修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要丝毫不能用力,全身的神经和肌肉要大松特松、越松越好,全身的骨架要打开、撑开、空开,达到肌肉和神经放松,骨头空开,做到松开结合、外柔内刚,开要掌握好适度不能开的太紧,要做到旋转自如变化轻灵,自然就能做到松而不懈。

2、修练太极拳要怎么松?

答:前面已经阐述了修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为什么要松说明白了,怎么松不知道还是练不好太极拳。其实修练太极拳把为什么要松、和怎么松都把它阐述明白,修练太极拳就不会走歪路,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为什么要松和怎么松的要求。

1)修练太极拳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肌肉要大松特松,实际上肌肉是很难松懈的,因为肌肉是受神经控制的,神经不放松肌肉就松不掉,要想把肌肉放松的前提,首先要把神经放松,神经放松了肌肉才能放松。

2)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松肌肉的前提是要松神经,实际上神经也是很难松掉的,因为神经是受思维(思想)控制的,思维不放松神经就松不掉,要想把神经放松的前提,首先要把思维放松,思维放松了神经才能放松。

3)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松神经的前提是要松思维,实际上思维也是很难松掉的,因为思维是凭感觉来的,要想把思维(思想)放松的前提首先要找到感觉好,感觉好了思维才能放松。

4)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要想找到感觉好的前提,首先要做到心态好,心态好了感觉才能好。

5)在行功走架或者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心态平衡,心态平衡了感觉才能好、感觉好了思维才能放松、思维放松了神经才能放松、神经放松了肌肉才能放松、肌肉放松了骨头与骨头之间、骨头与肌肉之间、骨头与神经之间才能全部打开,全部打开了才能做到松开结合、做到了松开结合才能达到松而不懈,骨头与肌肉之间、骨头与神经之间全部打开了就做到了骨肉分离、无中生有,就打开了通道进入了空灵境界。其实修练太极拳打开通道进入空灵境界并不难,就是要保持好心态平衡,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心开始。

6)修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心”,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心开始,心到底要怎么修练?

修练太极拳要掌握好五个心,一是敬心、二是信心、三是决心、四是恒心、五是耐心。这五个心首先要有恭敬心,要对万物恭敬,对万物产生了恭敬就不会傲慢、心态就能平衡,心态平衡了感觉就好;二是信心,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别人能学会我肯定能学会,还要相信太极拳的神奇、空灵功夫是真实不虚的才能学会;三是决心,下决心要立志,要在当下下决心就是当下功夫;四是恒心,要坚持修练不动摇、每天要花一点时间来修练;五是耐心,在修练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或没有进展不能没有耐心,要有包容心,一定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要轻轻的来、慢慢的来、很均匀的来,练太极拳不是在练武术,是在修心、修行、修道,要用心揣摩包容、接待、欣赏、久而久之功到自然成。

修练太极拳除了以上几篇太极拳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的论文以外,我还编排了修练太极拳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的十几个单练动作。在练习这些单练动作的同时要加上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的要求,按照心法和身法的要求配合单练动作练习,练习一段时间体内的气感会越来越明显,体内有了气感,用气感配合太极拳的练习就是用意、用气、不用力。长期按这样动静结合的练习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久而久之就能练到太极拳的虚空境界,到了虚空、神奇的境界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

以上这几篇论文虽然是太极拳修练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是指导修练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它对于初练者来说毕竟只是几篇指导性的文章而已。如果初练太极拳者只看文章,而没有老师的教导还是很难学到太极的真功夫。因为太极拳有好多的细节都需要老师亲自教导和老师在练功时身上的内气流动和感觉,要让你抚摸他的体感,你才能感觉到。没有老师教你,老师在练功时身上也不让你摸,你没有产生感性认识就很难进入太极之门,没有产生感性认识也就很难看懂拳论。所以修练太极拳有了经典拳论做方向标还是要有老师教导才能学好太极拳。

八、学习太极拳的六字诀

学习太极拳有了老师和经典拳论做指导,最好还要加上六个字叫做“谦、让、忍,和、美、乐”。

修练太极拳加上了这六个字(六字诀)会更加完美。为什么学习太极拳还要增加这六个字呢?我解释一下这六个字的重要性,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这六字诀里面的第一个“”字。这个谦字是谦虚,是恭恭敬敬的意思。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你如果做不到“”字,谁都不会用心教你。因老师不用心教,你就很难体会到太极拳里面的微妙感觉,体会不到微妙的感觉就很难入门,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字;第二个“”字,太极拳既涵盖了武术,太极拳学到了有一定基础的时侯,还要学习太极推手。太极推手与其它武术的对打和交手是有一定的区别,其它武术的对打和交手是以击败对方为目的,而太极推手是以控制对方,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为目的。在学习太极推手的过程中要想做到控制对方,人被我制,我不被人制,首先要摆平的是自己的心态,要做到恭恭敬敬,你要把对方当成老师或是你的朋友,要尊敬对方和爱护对方。不能把对方当成是你的敌人,不能有主观意识地攻击对方,要做到出手无定向。对方攻击时,你要做到“让”不能顶也不能丢。让不是逃避,要掌握好分寸,让是随着对方同时要做到粘住对方,让开对方的来劲和攻击,是为了由自己控制对方,掌握了主动权,叫做让三分转被为主。第三个“”字: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谦和让,在做到谦和让的同时还要做到忍。在学习推手的过程中,对方的来劲已经被你让开,同时你已顺人背可以发劲时,最好还是忍住始终保持待发状态而不发,使对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长期被你所控制,而你始终掌握了主动权,你就不被人制。在学习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你要始终能做到谦、让、忍,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外柔内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粘即是走,走既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第四个“”字,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各大门派都有他的特点和优点,如果你不管与任何人推手,你都能把对方当做是你的朋友,没有对立而始终做到谦、让、忍,你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与任何人和谐相处,而与你所接触过的人就会把你当做是他的朋友,而你就自然进入了第四个“”字;第五个“”字,如果你与接触过的人都能成为好朋友,那么,你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学到很多别人学不到的内容,长此以往,你就能做到比别人更完美;第六个“乐”字,太极拳是一门艺术,假若你能把它做到了完美,真的是其无穷。其实学习太极拳和做人、做事都一样,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完美与快乐

九、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思考

太极拳的发展不容乐观。太极拳本来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全球最大、练习人数最多的拳种,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代表我们国家的国术。由于时代的变迁再加上传承的保守,真正的太极拳高手极其少数,而且这些高手几乎都在民间。现在占主流的太极拳大师几乎都不相信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和用意、用气、不用力能把太极功夫练出来。自己不相信还不是很要紧,最可怕的是看到别人练出来了还说是假的。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太极拳老师也不相信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能把太极功夫练出来,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太极拳就失去了核心功能、失去了灵魂,没有核心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的太极拳,在技击上自然就不能和其他武术相比,只能做为中老年人锻练身体的一种太极拳操。由于这种现状,太极拳虽然是全球第一大人数最多的拳种,但是其主流都是中老年人在锻练身体,很多年轻人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中老年人锻练身体的一个拳种,所以年轻人练习太极拳的就特别的少,没有年轻人的传承,太极拳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原来的教拳方法和传统的传承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要在课堂教室里教太极理论和太极内功心法和内功身法,学员要按照太极理论,在练习太极拳时每一举动都要用太极阴阳之理贯穿始终。要改变传统非拜师投贴不教的保守方式,但要保留好传统的师徒感情关系,在课堂上不能有丝毫的保守,要公开把太极拳的心法和身法的奥妙和太极的义理教给学员,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太极理论和练拳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好和传承我们的国粹太极拳。

这里我用两句话来总结太极拳和做人、做事,“学拳做到谦让忍,自然求得和美乐。做人做到谦让忍,今生自有和美乐”。

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有无关联 太极文化和太极拳(4)

[公益分享 鸣谢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