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

#创作挑战赛#

水是生命之源,俗话说,“智者乐水”,一个清洌可鉴的水面,是人们的最爱。而水中的倒影也被无数人们所着迷,“镜中花,水中月”,代表的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仙境。当我们在休闲旅行中,看到了水中的倒影,往往会说,水平如镜,真是太美了。但诗人不会这么说,我们是看梦境的,诗人们是造梦的。他们往往会把我们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梦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看到以后,有时候会会心一笑,说到我心坎上了,有时候会拍案惊奇,有这么好吗?

1.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翁卷

南宋诗人翁卷,诗以白描居多,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虽然是白描,但充满了韵味,就像日常的粗茶淡饭,细品细嚼之下,回味无穷。就像这首《野望》,初读起来,平淡无奇,但稍微一想,就为这风景而倾倒: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虽然是晴湾,但已是秋天,一天下来,冷气逼人;放眼望去,无数层峰山岚,远远近近,无边无际。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我闲着无事,索性到山上来看看野外的河水,却忽然间,在水底看到了青山,也是一眼看不到边。

初看这句,“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就觉得诗人很有意思,本来想看水,却还是看到了山。因为诗人远眺峰峦已经够了,就想去看水,没想到看水最后还是看山,这不是很遗憾嘛。再掩上一想,坏了,中了诗人的圈套,这诗人还是在说水啊,只有水清如镜的时候,才能在水底看到青山啊!这是诗人在变相的夸耀野水之清啊!

大家看,一句,“忽于水底见青山”,是不是比直接说,野水水平如镜,高明了太多太多。

2.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苏轼

不得不说,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中国历史上和诗仙李白并列的最厉害的造梦师。他能把我们看得到的场景造出梦来,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能把我们看不到的场景造梦出来,比如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2)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这场梦境,一定是需要一叶扁舟,荡舟富春江,才能看到。但我们现代人,由于技术的发展,由于安全上的原因,很少坐扁舟游富春江了。所以,我们一般人看不到这个场景了。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其实,这种场景,就算我们普通人看到了,也很难造得出这种梦境来,这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行,苏东坡的想象力,只有诗仙李白才能与之媲美。

要造出这种梦境,一定是在富春江那种险、清的河流环境。所谓“险”,就是河流有落差,这时候,划动扁舟,就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其次要“清”,水清,则把蓝天白云都倒影在水中,这时候,人就感觉扁舟像是在空中飞翔一样。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充满了天空倒影的水面。

一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充满了想象力,其实赞扬的是富春江的“险”和“清”,不愧是苏东坡,我们佩服得无话可说!

3.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白玉蟾

对于宋代道教南宗师祖白玉蟾来说,侧面烘托是他轻车熟路的手法,比如,他描写春天的美,喜欢这样说,“不知终日醉,何以谢春风”。这首《南湖·已拾诗盈箧》,他也是极尽侧面烘托之能:

已拾诗盈箧,犹如酒满船。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3)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

“已拾诗盈箧,犹如酒满船”,这句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个侧面烘托,我已经拾诗满了一箱子了,就像载了一满船的美酒。这就是侧面烘托,只有犹如仙境的美景,才能让诗人诗如泉涌,拾诗满一箱,就像一满船的美酒。这得要多么美的风景,才能让诗人诗如泉涌,更让诗人如饮一船美酒。

但“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其实只有“湖光清似镜”是正面描写。“俯仰两青天”这句,看似是在正面描写青天,实际上也是一种侧面烘托。我仰头看到的是一个青天在上,我低头,又看到一个青天在湖水中,如在梦幻中。

一句“俯仰两青天”,其实是在侧面烘托湖水如镜,才能让人俯仰之间,看到两个青天,犹如梦境一般。

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诗仙李白和大文豪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想象力最丰富的两个人,如果说,东坡的想象力是“奇美”,那么太白的想象力就是“奇伟”。讲真,李白的想象力是既奇特,又壮观,比如,他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这样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这样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就显示了李白那气势磅礴的想象力。月就像“天镜”一样,充分说明了月亮之清,之明。这句诗的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天镜”,既说明了月之明,也暗示了水面如镜。“月下飞天镜”,水中的月影,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既说明了水之清,江水如镜,又给了月影一定的动感,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场景。这还不算,在它的四周,是一个由彩云凝结成的绮丽的海市蜃楼,更增加了这个场景的奇幻。

一般人写水下倒影,一般是静景,但诗仙的倒影却是动景,是月亮飞下来,形成了水中的明镜,绮丽的海市蜃楼,也是云彩不断变幻形成的,这更增加了江景的奇幻色彩,也让月的水下倒影,增添了活泼的元素。

5.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吴融

富春江的水清,不是那一段,而是贯穿整个富春江,只有这样,才会有唐代诗人吴融的这首《富春·天下有水亦有山》: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5)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这首诗的好,在于它的气势。第一句诗是先下结论,也是相当有气势。“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天下有山有水的地方多得去了,但是富春江的山水,那绝对不是人间所拥有的,那一定是仙境。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富春江不是只有春天才是绿水,而是一年四季都是绿水;富春江水下的倒影也不是只有一个山峰的倒影,而是千峰万壑都倒影其中。先说这气势,就是大气磅礴。

一句,“千峰倒影落其间”,当然是说江水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连绵不绝的镜子。我们看到水下的群山万壑,随着船的移动,就像看一场大电影一样,让人窒息,而不敢眨眼。

6.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人很多时候从梦中醒来,就会有那么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醒了,还是在梦中。明代诗人唐珙在《过洞庭·西风吹老洞庭波》中,借助湖水如镜,为我们造了一个奇幻的梦境: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6)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自己喝醉了,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不知道洞庭湖水是如此清澈,以至整个银河,都倒影在其中。就以为自己是在做梦,梦见自己躺在船上,小船在布满了日月星辰的银河里飘荡,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星辰一样。

一句,“满船清梦压星河”,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美、更奇幻的水中倒影了。什么“水中花”,什么“镜中月”,那都算得了什么,小儿科而已。诗仙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壮观则壮观了,但没有这句奇幻。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童话,只有孩子们,才会有梦想在银河里划船。

深入一分析,诗人应该是刚从睡梦中醒来,看到水下这奇幻的景色,任是任何人,都会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就像庄子以为是蝴蝶在梦庄子一样。

7.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清代诗人袁枚在《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就为我们“虚实结合”了一把,展现了漓江江水清澈的魔力: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7)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漓江到了兴安的那一段,江水是最清澈的;清澈到看到水中生成了一簇一簇的青山。

水中生成的青山,当然是两岸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已经阐述了漓江江水的水清如镜了,但诗人还不满足,还要将水清如镜推向高潮。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倒影太清晰了,我很分明的看到了倒影中青山的山顶,而且我们的船,久在青山顶上航行。

一句“船在青山顶上行”,“船行”是实,“青山顶上”是虚,通过“虚实结合”,让人不觉得“青山顶上”是虚的,就像一个实际存在的一样,进一步渲染了漓江江水的清澈如镜。

8.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元好问

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迷恋江南、迷恋杭州,甚至是迷恋西湖一样,金代文豪元好问则迷恋济南,迷恋大明湖。他有不少描写大明湖的诗词,这首《泛舟大明湖》是其中的代表作,把湖水之清澈,写得像幻境一般: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

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

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8)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我细细地观赏水底的青山,更觉得山色佳丽无比,就象是一堆朦胧的青烟,随波荡漾,收拢不起。

大明湖的水,应该是更偏绿一些,不像漓江更清澈一些,漓江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而大明湖水中的青山倒影,则相对模糊一些,但更增加了迷幻的色彩,像一堆朦胧的青烟,随波荡漾,收拢不起。

这是让人身处在“聊斋”那样的魔幻场景,亦真亦幻,真假难辨。诗人在后面说了,“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大明湖水像“玉环”一样,虽然不是清澈见底,但是碧绿圆润,观之可亲!

9.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

夏天天气炎热,呆在水边是一个不错的避暑选择,看到水面的清澈,让人不由想亲近自然,而看到水下树木和楼台的倒影,就让人瞬间清凉了许多。唐代诗人高骈的夏日生活过得很不错,他在《山居夏日》中写道: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9)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虽然夏日漫长,但绿树浓荫,就让人清凉了许多,再看看池塘水清,楼台倒影在其中,就更加清凉了。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更妙的是,还有微风徐来,吹动水晶帘子,院子里,满架的蔷薇花开了,医院子的清香飘来,让人沉醉其中。

一句,“楼台倒影入池塘”,给人迎面而来的夏日清凉感。水下倒影,第一给人清凉感,第二是水下有楼台倒影,则池塘水很深,说明当地夏日雨量充沛,夏日没有那么酷热!

10.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

大诗人白居易对西湖的爱,对杭州的爱,那是真爱,这一点,连大文豪苏轼都不如。苏轼写了不少西湖的诗篇,但在他眼里,西湖跟赤壁差不多,没啥特别的。但白居易是真心喜欢杭州,真心喜欢西湖。比如,这首《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0)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是千翠万绿;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随着波浪跳荡悬浮。

一句,“月点波心一颗珠”,初看像是在描述一座建筑物,或者湖心小岛。但转瞬一想,原来是在形容西湖湖水之清澈,水面如镜,让月儿在水中的倒影,远远看去,像是波心的一粒明珠。

“明珠”,在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古人形容自己最喜爱的女儿,一般会说,“掌上明珠”,形容有才华的人走错道路,会说,“明珠暗投”。“月的倒影”像明珠,当然是说“月影”的可爱,更是说明西湖湖水之清澈,之可爱!

11. 楼下倚阑人,簪花照春水,杨基

明代诗人杨基的这首《长沙杂咏·湘人爱楼居》,描写了湘人逐水而居的传统,刻画了湘水清澈的特点,更是暗示了“湘女多情”的事实:

湘人爱楼居,斜枕湘江起。

楼下倚阑人,簪花照春水。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1)

楼下倚阑人,簪花照春水

“湘人爱楼居,斜枕湘江起”,湖南人喜爱楼居生活,他们喜欢在湘江旁边,斜枕湘江而建楼,依山傍水。

“楼下倚阑人,簪花照春水”,有个女孩子,站在楼下,倚靠着栏杆,眺望着湘江,眼光迷离;她头上的簪花,倒影在春水中,随波荡漾。

一句,“簪花照春水”,意味深长,第一,当然是描述了女孩的美丽;第二,描写了湘江江水之清澈,才能把美丽的女孩倒影在水中;第三,“春水”也极具象征意义,春水荡漾,何尚不是在暗示女孩的春心荡漾,湘女多情,她在想什么呢?

12.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佚名

这首唐代无名氏的《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虽然描述了一个唯美、空灵的风景,但确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种悲伤属于年轻人的挫折,无论过去多少岁月,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遭受这种挫折,只是不知道落在谁身上: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2)

一树梨花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家乡的山川依旧在,只是自己身在长安,已经跟自己无关了,我只能姑且在长安熬过这落花时节的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算算这个时候,在家乡,在门前,应该是有一树梨花如雪,有一溪清水潺潺,月亮倒影在溪流上,像是有一溪明月;只是不知道,在今夜,我不在家,又有谁在欣赏那“一树梨花一溪月”?

由于溪水的清澈,溪水的流动,导致了一溪都是明月的倒影,银闪闪、亮晶晶,再加上溪边一树的雪白梨花,任是谁,都会陶醉在这银白的童话世界里。

只是诗人在长安收到的是落第的消息,纵使故乡如同仙境,自己也羞愧难当,再也没有心情享受这家乡的美好,这梨花的美好,这溪水月影的好美。

13.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止禅师

冬天的西湖依然是“湖似镜”,但跟其他季节的“湖似镜”差别比较大。这是宋代诗僧止禅师的《菩萨蛮·晓行西湖边》写道:

霜花铺岸浓如雪。田间水浅冰初结。

林密乱鸦啼。山深雁过稀。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

梅不怕隆寒,疏葩正耐看。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3)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

“霜花铺岸浓如雪。田间水浅冰初结”,天气不是一般的冷,而是西湖岸上的霜花厚厚的一层,就像下了一场雪一样。而冬天田间的水浅,已经结冰了。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虽然湖面没有风,比较恬静,而且湖面也是水平如镜,但给人的感觉是冰冷,寒冷彻骨,连四周楼台的倒影,都被湖水冷浸。

“梅不怕隆寒,疏葩正耐看”,但就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只有梅不怕隆寒,虽然稀疏的开了几朵奇葩,但更加耐看,更加让人敬仰。

一句,“冷浸楼台影”,刻画出了冬天的水清如镜,冬天的水中楼台,像一个遥远的梦幻,更加阴冷不可及。

1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

如果要评选出史上最为神秘、最为空灵的一句诗,那么,唐代诗人于良史的这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定会拔得头筹。他在《春山夜月》中写道: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胜事”,是指美好的事情。这句让我们想起大诗人王维的那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说,“胜事空自知”,多少带有一些遗憾之意。而于良史的“赏玩夜忘归”,则完全沉醉在“春山胜事”中。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人从小溪里掬起一捧水,让人惊奇的是,明月居然在手中矣;诗人又折了几支鲜花,那花香顿时盈满了整个的衣衫,经久不消散。

一句,“掬水月在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中倒影的美丽世界:明月,那是“高处不胜寒”,可望不可及;但一捧清澈泉水,一个美丽的倒影,就让高高在上的明月,来到了我们的手中,大自然就是这么美妙!

庄子说,“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就是。“掬水”就是人类亲近自然,而“月在手”,则是自然亲近人类;“弄花”,也是人类亲近大自然,“香满衣”更是大自然亲近人类的典范。在一“掬”、一“弄”之间,做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

15.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冬天的倒影,不止是“冷浸楼台影”那么的冰冷,也有冬天的活泼。这些年来,“增强现实”一直是一个技术热点,“增强现实”就是把虚实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个真实世界所没有的感觉。清代诗僧敬安在《题寒江钓雪图》一诗中,就有了“增强现实”的妙用: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描写六个意境的诗句(十五首诗词或以最空灵)(15)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渔翁在板桥东垂钓,大雪飘飘扬扬,纷纷落下,已经很久了,厚厚一层落雪,压在蓑衣上,而蓑衣却更加寒冷了。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天气太寒冷了,江水也不流动,江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的看到水中的鱼儿,江边的梅花开了,倒影在水中,鱼儿正在叽嚼着梅花影呢!

由于江水清澈透明,渔翁看到了水中的鱼儿很正常;由于水清如镜,渔翁也能看到梅花的倒影,这也很正常。而“鱼嚼梅花影”,却是“虚实结合”的典范:鱼儿是实,梅花是虚,而“鱼嚼梅花”,则是“虚实结合”,特别有意思。

佛曰,“虚就是实,实皆是虚”,虚虚实实,谁又分得清。“鱼嚼梅花影”,到底是鱼影嚼梅花,还是鱼嚼梅花影,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幻象,是江面如镜的幻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