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故事(楚史故事中的几则假故事)

一部楚国史有八百年,其间有多少故事流传后世,故事中有褒有贬;但凡故事就会有真也有假。其中,故事有假的,流传较多的有“叶公好龙”,“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楚声王被盗所杀”;

1、叶公其实不好龙

有一个寓言故事就是叶公好龙,讲的是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画的是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就跑下来找到叶公,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竟被吓得掉了魂。故事比喻表面上爱好或拥护,实际上害怕或反对。

叶公、叶公好龙之传说,源于西汉孔儒刘向之《新序•杂事五》。在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也有记载。

叶公好龙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故事(楚史故事中的几则假故事)(1)

据历史记载,叶公名叫沈诸梁,楚庄王的重孙。叶公为春秋时楚国重臣,曾身兼令尹司马二职,生卒年不详。叶公是就其官爵尊称,因沈诸梁封邑在叶地,而且是楚国的县尹,“楚僭号,县尹皆称公”,他在楚昭王与楚惠王期间,作了一不起的大事,就是平定了白公胜内乱。

叶公“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此时子西子期已死,叶公兼任令尹和司马之职,声名威望达到顶点。一人身兼令尹和司马纵观楚国亦属极为罕见。《战国策》称其“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向。”

叶公先迎回惠王后,又安葬了子西子期两族的死难者,重整朝政。白公起事,陈人趁机侵略楚国边界,楚国安宁后,惠王按叶公的意见,派子西的儿子公孙朝把陈国灭了。话说叶公在楚国安宁后要令尹和司马的位置让出来,惠王与叶公本卜子国,但卦象不佳,叶公请改为子西之子原右司马公孙宁为相,而司马则让给子期之子公孙宽继任。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白喜(即伯嚭)等人为将,联合蔡、唐联合进攻楚国。联军把船停到淮河,而后出豫章与楚军隔汉水对峙。楚国派出大军与三国联军对抗。左司马沈尹戌对主帅令尹子常说:“您沿着汉江与敌军周旋,我率方城之外的部队毁掉他们的船只,大隧、直辕、冥厄,回头和您两面夹攻,一定大败他们。”联军孤军深入,这本是釜底抽薪的破敌良策,此计若施,吴军要么不顾一切渡河与楚决战,要么恐怕只有退守保持后方,但子常害怕沈尹戌独得大功,等左司马走后竟独自渡汉水攻击吴军,结果大败。沈尹戌急忙回军,虽一时击退吴军,但大势已去已无济于事,最后让部下割下自己的头回报楚王。

当年十月,吴军攻下楚都,昭王出走,楚国几亡。

这是春秋典型以弱胜强之战,吴国最多不过算一个中等国家,靠着伍员,孙武等治军带兵人,竟然兵精将良,一时无量。还好靠着秦国五百乘援军,楚国子西子期的勤王部队,吴国夫概王内乱,越王允常偷袭姑苏,终于迫使吴国退军,楚王重返国都。根据《世系源流考》:“沈尹戌者......诸梁之父也。楚昭王十年死于雍噬之役,昭王哀其忠壮,诏封其子诸梁于叶,是曰叶公。”按以上记载,叶公平定了白人胜内乱后,叶公驻守叶邑(今河南叶县),兴修水利,巩固楚国边防。叶公其实是位很有作为的楚国县尹。为何被人贬编成了一篇寓言故事。其间定有缘故。

原来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受了不少挫折和磨难,当年他受到质疑甚至嘲讽,主要是在叶县附近,孔子找到叶公,想做官,但经叶公考察后,孔子因和叶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不久就离开了叶地。在叶邑孔子还被人贬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到后来,儒家得势,孔子在叶地的经历就让后世儒家觉得不愉快;因此,汉儒刘向在《新序》中用一则寓言“叶公好龙”,以至叶公在一则寓言故事中被有意歪曲得渺小而可笑。

2、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未发生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有许多的楚史故事中提到,讲的是在楚平王时期,伍子胥的父兄,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其杀害。伍子胥为报仇,只身跑到吴国,后带兵攻破郢都,但楚平王已死,伍子胥难平心恨,于是带兵掘了楚平王之墓,并将其尸体拖出,伍子胥鞭尸三百。但是,到底是鞭尸还是鞭坟,则有两种说法。

叶公好龙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故事(楚史故事中的几则假故事)(2)

插图中为宋代服饰,楚时没有宋代的武器鞭

第一种伍子胥鞭尸三百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在《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吴兵攻入楚国首都,伍子胥没有捉到楚昭王,怒气难消,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拉出尸体,狠狠抽了三百鞭。

到了东汉,越人赵晔在《吴越春秋》有了更详细的记载:不但鞭尸三百,还脚踏其尸,愤怒的斥责楚平王听信奸臣之言,冤杀父兄。鞭尸说便流传下来,并不断被渲染和加工。几乎已成定论。鞭尸首先要掘墓,按照今天发现的熊家冢楚王墓的规模,楚王的棺椁一般都深埋入地下十多米,上面的封土也高达十多米,一座王墓的土方量高达十多万方,当时没有挖掘机,完全靠人工,掘开墓椁,要得多少工日。所以鞭尸之说不可信。1968年,湖北荆门包山发现了一座楚左尹邵陀的大墓,当时清理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动员了近二万多人,所以要在短时间开挖一座楚王墓是非常困难的。

吴楚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19年。在史记中记载,伍子胥与申包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父兄受冤,被楚平王所杀,于是伍子胥要跑到吴国借兵报仇,申包胥就对伍子胥讲,你要灭楚,我就在支秦借兵复楚。后来,吴兵果然突袭楚都郢,申包胥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借到秦兵打跑了吴军。所以吴侵楚,时间不太长,如果按一年半,仅靠人工,是难以掘开一座楚王墓的。

《史记》: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兵走,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鲍胥请救於秦。秦以车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馀散兵,与秦击吴。十一年六月,败吴於稷。按史记十年冬吴侵楚,到十一年六月,败吴於稷。吴伐楚仅一年零六个月,所以吴兵掘楚平王墓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鞭坟之说,最早见于先秦《吕氏春秋·首时篇》,文中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墓三百,“荆”为楚国的别称,“平”为楚平王的简称。由于《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其所记载的内容可信性较高,史料价值为世人所公认。在《春秋梁传》《淮南子,泰族训》、《越绝书·卷一》中也都有“鞭坟”的类似记载。《越绝书》主要是根据收集的民间传闻而写成的。可见在成书之际,民间仍有“鞭坟”的传闻存在。从以上的史料来分析,“鞭坟’之说有根有据,伍子胥只是率士卒鞭楚平王坟三百鞭而已。另《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然而,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伍子胥根本就没有掘墓鞭尸,甚至可能都没有参加破郢之战。《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发表的张君《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就是此说的代表。该文认为《春秋》、《左传》、《国语》是研究春秋时期史实最有权威的史籍,三种书内根本就没有提及鞭尸鞭坟之事。视犯上作乱为大逆不道的《春秋》对破郢之战仅有“庚辰、吴入郢,几字记载。如有鞭尸犯上之举,《春秋》一定不会放过,而大加鞭挞的。《左传》用两千八百多字翔实记述历时一年多的吴破郢之战。书中不但没有记载伍子胥掘坟鞭尸或鞭坟之事,甚至在记述破郢过程中连伍子胥都没有提及。虽然史记中有记载,但史记成书要晚,看来,伍子胥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参加这场战争。(2)

不过这有个问题,就是司马迁为什么要无中生有,搞出一个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的记载。这点我还没有搞明白。似乎司马迁当年受宫刑,要借此泄愤。

然而伍子胥是非常注意维护周礼的,重于维护君臣之义的。

根据《墨子》:“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战国策》:“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春秋·公羊传》云:“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仇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吴王阖庐欲借兵伍子胥兴师而复仇,但伍子胥回绝了,“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

根据《墨子》和《战国策》《春秋公羊传》中所记载,伍子胥忠于君,结果最后被吴王远迹至于郢,赐之鸱夷而浮之江。说明伍子胥并没有到郢,没有参与吴袭楚的战争,也没有掘墓鞭尸。

3、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实是死于内斗

楚声王,在整个楚国史中,名声不太好,

“盗杀声王”见于《史记·楚世家》:“声王六年,盗杀声王,子悼王熊疑立。”

查有关楚学文献,几乎对声王均是贬意,“盗杀声王”。

如:《楚史稿》:“楚声王时期,楚国民不聊生,饿莩遍野,人民的反抗接连不断,终于在楚声王即位的第六年(公元前402年),楚国‘盗杀声王’。”

叶公好龙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故事(楚史故事中的几则假故事)(3)

插图为网络上公开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楚国史》:“楚声王为何被“盗”杀死,无从获知,但既为“盗”杀,证明其时楚国社会动乱,楚国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剥削,只得铤而走险,起来展开反抗l。在统治阶级眼里,“盗”与民是同一概念,民即“盗”,“盗”亦即民,就是指起来造反的国人和庶民。”

《楚国史话》:“楚悼王的父亲楚声王就是被聚众起义的奴隶们杀掉的。”

搜索百度百科,在楚声王的条目下说:“楚声王被盗而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楚声王的无能错乱和穷兵黩武。”

但是按《葛陵楚簡》与《清华简》的最新研究资料分析,楚声王是位有较大抱负的楚王,楚惠王去世时,宋、郑皆背于楚,投靠了晋;当他即位后,就像他的父辈及祖辈一样,亲率楚军出征。围宋十月,使“宋、郑皆朝于楚”,并与秦结盟,在秦败晋师时为“楚援”。

春秋时,战斗多以车战为主,战争中攻城,一般没有特殊的攻城设备。基本的方式就是采取围城。所以在楚声王即位时,宋、郑皆背于楚,楚声王亲率楚军出征。围宋十月不能说明楚声王无能错乱和穷兵黩武。

楚声王的谥号为“声”,按《逸周书·谥法解》所释为不生其国,即生于外家。有学者著文,还应该有“声名远播”和“有声无实”之义。(5)事实上,由地下考古的资料,楚人对楚声王是为“楚圣王”,说明了楚声王一生虽然少有建树,尽管他在位仅六年,但有功于楚,其“声名远播”。

《清华简·楚居》:“至悼折王犹居朋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声王死时,楚国内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动乱。所谓“中谢起祸”应与楚王子定与楚悼王争位有关。“中谢”《吕氏春秋·去宥》:“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沉尹华之弟子也。’”结合楚声王死、楚悼王即位时发生的“王子定逃郑”、“中谢之祸”等事件,楚声王就成了这样一个结局:被“盗杀”, 所以,楚声王被盗而杀,并不是被造反的国人和庶民所杀,而是死于一场楚王室内部谋权夺位的内乱中。楚声王被盗所杀可另见本人的头条文章《楚声王楚声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楚王――“盗杀声王”新论》的专文。

插图均来自360及搜狐上的网络公开图片,原著作权人不明,请谅解。

主要参考文章

【1】《清华简·楚居》:

【2】武家璧《葛陵楚简“我王之岁”的年代》

【3】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4】搜狐《千古之谜:伍子胥鞭尸是不是真的》;

【5】董常保《左传》“声”谥考析》-第21卷第8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https://www.doc88.com/p-995962006622.htm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