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成语典故大全(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商丘网——京九晚报 傥来之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商丘成语典故大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商丘成语典故大全(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商丘成语典故大全

商丘网——京九晚报

傥来之物

“傥(tǎng)来之物”中的“傥来”,意思是偶然、意外得来的。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缮性》。所谓“缮性”,就是修身养性的意思。庄子认为,社会发展之后,道德日益沦丧,所以要进行道德上的修养。人要“以恬养知”,即以内心的恬静来涵养生命的智慧,而不要步俗学之后,“丧己于物”。

《庄子·缮性》中有这么一段:“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圣人之隐,不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隐藏)其身而弗(不)见(通现)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智)而不发也,时命(世运)大谬(背离天道)也。当(合)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同返)一无迹(反归于至一之道,而不留痕迹);不当时命而大穷(困顿)乎天下,则深根(使根深长)宁(不动)极(本)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保全自己)者,不以辩饰知(智),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使心性困惑),危然(独立貎)处其所(处在应处的地位)而反(通返)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本来)不小行(不与道违背的行为),德固不小识(不与道违背的见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培养自己以适合道)而已矣。乐全(忘哀忘乐,保全本真之性)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士大夫所乘的车,所戴的冠。借指地位高贵的人)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增加)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偶然),寄者(暂时存放之物)也。寄之,其来不可圉(yǔ,抵挡),其去不可止(留)。故不为轩冕肆志(放肆心志),不为穷约(穷困)趋俗(随波逐流,趋炎附热),其乐彼(轩冕)与此(穷约)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指轩冕之类)去(失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通慌。迷乱)也。故曰,丧己于物(为追求外物而丧失自我),失性于俗(为附合世俗而丧失本性)者,谓之倒置(本末倒置)之民。”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没有办法在人世间兴起,人世间没有办法让道得以振兴,即使圣人不生活在少有人烟的山林之中,他的德行也必将隐匿而不为人知。这种隐匿本不是有意的。古时候的所谓隐士,并不是藏起来不见人,并不是闭口不说话,也不是为了深藏才智而不愿有所发挥,而是世俗与天道大相背离呀。当命运与天道合一而盛行时,圣人当然返归于至一之道而了无痕迹;当世运不济而天下困顿时,圣人就会保持宁静至极之性等待时机;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古时候善于保全自身的人,不用辩说来巧饰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扰,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返归本性与真情,又何须一定得去做些什么呢!道不是世俗之行,德不是世俗之见。世俗之见危害德,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保全内在淳朴的心性就是得志。古时候所说的得志,不是指获得高官厚禄地位尊显,而是指得到无以复加的快乐而已。现在人们所说的得志,就是指得到高官厚禄地位显赫。荣华富贵在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偶然得到的外物,是临时寄托的东西。暂时得来的东西,它们到来无法阻挡,它们离去时也不可挽留。所以,不为富贵荣华而姿意放纵,不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身处富贵荣华与穷困贫乏,其间的快意相同,自然也就无忧无虑了。现在暂寄的东西一旦失去就闷闷不乐,由此观之,即使真正有过快意也未尝不是迷乱了真性。所以说,由于追求外物而丧失自我,为附和世俗而失却本性的,就叫作本末倒置的人。

《庄子·缮性》中的这段文字,重点在论述“存身之道”。当大道和世运都已丧失,复兴大道已无从谈起的时候,人要关注的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端正自身,避免为世俗纷争所扰而在追求名利时丧失本性。

例句:“赢时节道是傥来之物,就有粘头的,讨赏的、帮衬的,大家来撮哄。”(明代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 (29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