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

文:清溪先生

对于词我纯粹是个门外汉,所喜欢的词人也仅仅是词帝、坡仙、易安三人而已。昨日见一位诗词作者撰文赏析李易安的《如梦令.知否》,其中许多观点和故事我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1)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但是,在说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这首《如梦令.知否》是李易安17岁左右所写,是最早期的作品之一,词中的卷帘人为侍女。我却认为不一定,为了论证我的想法,我也翻书倒柜,把早已蒙尘的不同版本的宋词翻了出来。结果三个不同版本赏析里写的都是侍女或者婢女的,这点我有些惊讶。

我从小有一点叛逆,看诗词是不爱看注解的。很多关于诗词的注解你不论是看几个版本,他们都是大同小异,鲜有自己的观点。无非注几个音,解释一些特殊词语的古今差异,一套万古不变的写作背景,给作者强行套上一个莫名其妙高大上的思想内涵。哪怕本身就是一首情诗,一首艳诗也非得扯上作者对朝廷不满,表达人生失意等废话。

鲜有从文字本身,从表现手法,语言逻辑上去找作者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书往往不如不读。大多数读者又不是小学生,何必要你们来灌输什么中心思想。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风疏雨骤,起句就直接点明了昨夜是个什么情景。是一个大雨倾盆,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喝醉了。但是,她没有说与谁一起喝酒,又是如何喝醉的。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注解里无不说这首词是易安最早期的作品之一,与《如梦令.争渡》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对于将《如梦令.争渡》归属于待字闺阁的早期作品我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将《如梦令.知否》划归在易安出嫁前的作品我觉得是不妥的。

原因有二:

一是《如梦令.知否》遣词用句已经非常成熟、老练,没有《如梦令.争渡》中的那种清新、明快,带一点小女儿心态。

二是《如梦令.知否》开篇已经明确写了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是进士,母亲也出自名门。试问一个待字闺阁的大家闺秀,如何能在父母面前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还能浓睡不消酒残?放在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个家长能如此宽容吧!

所以,从这首词用字遣词的老练程度上,从写作技法上,从表述的事情上分析,这首词应该是李清照婚后所写,与之饮酒之人应该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在一个天气不太好的夜晚,作者为何能喝醉?古代又没有一帮好友K歌、撸串。所以,也只有和心爱的人卿卿我我,对诗饮酒了。对于古人来说,对诗饮酒,玩飞花令是夜晚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3)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作者一觉醒来,睁开尚带余醉的眼睛,娇滴滴地问那心爱之人:“昨晚睡后雨下得可大?海棠花可好?

赵先生笑盈盈地望着她说:“海棠依旧,风雨未变。”

我们的美女诗人说:“就知道你哄我开心,昨晚一夜风雨,想来已是满地落红,只剩下青枝绿叶了罢?”

读这首词,我能想象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4)

小令虽小,写好却不易。这首如梦令虽然不长,却隐含有故事,有转折,有想象空间。虚实结合,自问自答,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海棠花在中国诗词中有他特有的意象,苏子是这样写的: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哪个阶段写的(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到底是谁)(5)

最后也附一首我写的海棠花

春日感怀(五十)|海棠花

忽闻莺语起高墙,槛外微风渡暗香。

啼在深闺人未识,行于市井梦难彰。

心怀愁绪钟声慢,欲晒文章月色凉。

我道近来常念酒,海棠花影白茫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