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参加高考的他们(七七年高考成绩属国家机密不公布)

《往事》75

最近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难以置信!参加高考却不让所有考生知道分数?》,作者是研究考试的专家、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看完终于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惑:我七七年高考,虽有通知上了体检分数线,为什么我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原来当年的高考成绩属于国家机密,并没有对外公布!

文章作者刚巧也是福建龙岩七七年考生,与我同年同地区参加高考,他文中披露的高考内情,完全可以比照。高考四十几年后总算明白,我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是那时的政策规定 ,并非有关单位失职或我个人糊涂没去索要!至于有的考生能知道自己的分数,大多是在考上大学之后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的。

恢复高考是教育上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影响了一代人。七七年全国有500多万考生,共招生278000人,录取率只有4.76%,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经常会看到当年百里挑一的高考幸运儿,在回忆高考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而无缘通过这座高考独木桥的更多人中,却少有人去回顾那场并不全凭实力却又遭受失败的考试。

1977年12月,已29岁高龄的我,参加了中断11年后的首次高考,虽上了录取线却又功亏一篑,梦断我人生唯一的高考。

77年参加高考的他们(七七年高考成绩属国家机密不公布)(1)

龙岩陆家地煤矿

我是68届高中生,1969年11月,被上山下乡到长泰农村,1975年12月招工到地处龙岩的龙溪地区陆家地煤矿,在井下当矿工。1977年10月21日广播说要恢复高考,随后11月5日《福建日报》公布招生简章及报考条件,离考试只有40天时间。煤矿有上千工人,大部分是来自漳州各地,得知高考消息后,很多人都跃跃欲试,认定这是改变人生的好机会。

可是,离开课堂已久,课业荒废,所有旧课本都当“鸡毛肉骨”卖了,一时难以找到复习材料。当时沒有公布考试大纲和考试范围,也没地方补习,只能自己摸索,尽力激活头脑里的内存。有的矿工,找到一些旧课本,大家都争着传看。家姐寄来一些数学习题,工友小管从龙岩城内拿到的一些复习题,成了备考矿友们的宝贝。时间紧迫,又不能请假复习,还曾将政治提纲带到井下,靠矿灯的亮光来死记硬背英明领袖十一大的讲话。

那年高考由各省命题,福建省的高考日是12月16日-17日,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史地)四科。煤矿很重视,派出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送矿里报考的工人到龙岩一中考场,中午还用专车送餐。考后不久公布了上高考体检线名单,全矿60几人,就4人上线,我有幸在这4人之中,但没有公布考试成绩和高考体检线分数。我还特地进城去县教育局,看到教育局墙上张榜公布了全县上线名单,我的考号姓名在第一行第一列,但就不知是按什么排序。几天后接矿部通知,要矿里上线的四个人到龙岩县城参加体检。过后满怀希望等待结果,但一两个月过去,最终却没等到消息,矿里其他3人也都没被录取。

77年参加高考的他们(七七年高考成绩属国家机密不公布)(2)

陆家地煤矿矿部大楼

不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知道体检分数线怎么定,以及录取比例多少,一切糊里糊涂。很久以后才听说,当年福建省高考划了四条分数线,分为应届生、一般往届生、仍在下乡的老知青、在职大龄生等四类。分数线递增,总分400,据说应届生只要200,而高线则是300,不知是否属实?而我肯定属于第四类。结果没被录取,也无法得知原因。考后曾自估,数学、理化应扣分不多,但语文政治肯定不理想,虽然不会有高分优势,但很可能出于非分数的因素。几年前招工时就曾卡在政审上,好在那时招工人员负责任,特地到有关部门外调,找到一份家人历史问题已改正、对我有利的档案,才予以通过,这次不知是否又出在这个问题上。退休前有一次到龙岩审计,还特地去教育部门查找当年自己的成绩,可惜未果。

虽然落取,但高考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有达到高考分数线,矿部把我从井下调到厂矿子弟学校教书,从此脱离繁重的井下劳动。本来很有条件参加半年后的七八年高考,却因眼光短浅,考虑未达到5年工龄(那时的政策上山下乡还不算工龄),不能带薪上学而放弃了。1978年高考是全国统考,为杜绝开后门,全部公布考试分数,对各类考生只划一条录取分数线,并放开年龄和政审条件的限制,假如我有去考,这对我是很有利的,很多老三届考生都是在这一年才上了大学。

77年参加高考的他们(七七年高考成绩属国家机密不公布)(3)

龙岩四厂子弟学校

七七年的高考没有公布分数,我想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高考不公布分数”是文革前长期的政策。

为了突出政治,强调阶级路线,“文革”前就规定,高考成绩不仅不告诉考生本人,也不告诉考生所在中学,属于保密信息。因此,那时绝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更不可能知道。只有个别杰出校友在改革开放后回母校,学校或院系帮其从学校相关档案中查找,才知道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分数。如漳州一中杰出校友、院士吴硕贤,也是过后大家才知道他是1965年全国理科状元。

不公布高考分数与政审相关。文革前提出“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后,更加强调政审,要考察考生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考生学习很优秀,但是因为家庭政治历史有问题,或者有的仅仅因为家庭出身成分问题,也可能无法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便不能让考生知道高考分数。当年大部分学生比较单纯,在填写考生登记表时一味注重对组织诚实,把一些家庭长辈的历史问题都如实填上,甚至有些从不来往的亲戚也一一写进去。左权的女儿左太北高考就因为如实填了一个当国民党的伯父,差点政审不通过。我的两个姐姐也因此吃了这个亏, 其中一个据说是1958年龙溪专区第一名只能录取漳州大学工学院。而个别家长精明的,就指导孩子选择性填写,结果一辈子顺途。

1965年我三哥高考,没考上,同样不知分数多少。他那班出了个全国理科状元考上清华,还有个全省文科状元被录取福建第二师院。那时氛围很左,班上有好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也没被录取,其中一个庄姓同学多年后以高中学历破格考上历史学研究生。

文革”前,考生政治审查标准所得结论基本分为四类:可录取绝密专业、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不宜录取。文革”前因为政审不过关而高分落榜的比比皆是。因此,不公布高考分数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第二、1966年取消高考,文革期间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不少地方虽有经过文化考试,但多是走过场。当年上山下乡时,推荐上大学的权力大多集中在公社,大队一级也很关键。只要与公社领导、派驻公社大队的工作队领导搞好关系,每年上大学指标下达,这些领导的红人就很容易被推荐,当然如果县里或 地区有人,就更好办。所以造成走后门盛行,民怨很大,才在1974年开展了反对“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的运动,也第一次见识这个新词:不正之风,不正就是歪嘛?工农兵学员,有的是老三届,有一定基础,过后不乏有建树的专家不少,但有些只有小学程度,接受大学课程,难度可想而知。

下乡期间曾有过短暂“教育回潮”,说要通过考试选拔推荐,后来也作罢。我也很通过这机会来脱离农村,可是我从没拿到大队的推荐表,对能上大学的红人和幸运儿,只能心存羡慕。

第三、1977年恢复高考,体现“恢复”,所以仍继承文革前的办法。

虽然重视考试成绩,但仍要求政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还没出现。当年高校招生实施办法具体规定:“评阅卷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保守机密。考生成绩属于绝密,不得外传。”高招人员掌握一定人为操作的空间,走后门仍有出现。

所以1978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为了发扬民主,杜绝‘走后门’、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公布的方法,由县(区)招生委员会通知考试所在单位分别转告本人。”

至此高考成绩属于国家机密不予公布才成为历史,恢复高考的过程得以完善。

77年参加高考的他们(七七年高考成绩属国家机密不公布)(4)

我下乡6年无缘被推荐上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