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之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也作“上楼去梯”,原意是引诱别人 通过楼梯登上屋顶,然后撤掉梯子,断绝其退路, 以迫使他服从。将此计运用到军事上,就是诱敌深入,断其援应,然后再歼灭敌人。由此可见,此计与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有相似之处。要抽梯, 须先设梯。因此,此计的关键是如何诱敌上钩,使其中我所设计的圈套。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1)

关于“上屋抽梯”的谋略思想,两千数百年前的大军事家孙武早就有深刻而充分的论述。《孙子•九地》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 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大意是说:作为一名将领,应当善于把自己的土卒置于险境、绝境,逼其不得不与敌人死战,为此甚至可以实行愚兵政策。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2)

可以说,这种“上屋抽梯”的思想,是孙子的一贯主张。孙子认为,“兵之情……不得已则斗”,“凡为客(进攻)之道,深则专(团结一致),浅则散”,所以“围地”要“塞其阙(缺口)”,“死 地”要“示之以不活”。他还说,“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坚定),深人则拘(军心凝聚), 不得已则斗”,“投之无所往”,就会变得有“(专)诸(曹)判(贵gui)之勇”。而“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则是他的一句千古名言。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3)

但是,具体说到“上屋抽梯”的出典之处,应为《三国志》。据此书《诸葛亮传》记载,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非常钦佩和敬重。刘表由于受后妻蔡氏的影响,只爱他的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感觉处境危险,几次想向诸葛亮请教自我保护的办法,但诸葛亮就是不愿介入他 们家里的矛盾冲突,所以不肯为他出主意,每次都拒绝了。于是,有一天,刘琦便邀请诸葛亮去后院游玩,一起登上了一座高楼,暗地里却让人把楼梯拿走了,然后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您嘴里说出来,进入我的耳朵,您总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回答说:“难道您不知道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吗?”刘琦一听,茅塞顿开,便暗中开始谋划去外边任职的事情。不久之后,镇守江夏(今湖北新洲西)的黄祖在与孙权部将甘宁作战时阵亡,刘琦遂得以出任江夏太守。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4)

诸葛亮所说的申生和重耳,是春秋时晋国献公的儿子,分别由齐姜和狐姬所生,都很贤能,但是,献公在自己的众多姬妾中,独独宠爱年轻美丽的骊姬,而骊姬则想让她的儿子奚齐将来接班,为此她在献公面前百般诋毁申生和重耳。后来,申生到底因为遭到骊姬的陷害而自杀身亡, 重耳则由于逃到国外而得以活了下来。在国外,重耳经过了二十年的流亡生涯之后,终于回国 当上了国君,而这位国君,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由于刘琦与申生、重耳的处境相仿,所以诸葛亮才以他们的故事启发他。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5)

“上屋抽梯"的核心意思是:将部队置于绝境,逼其死战,

从上面所引《孙子》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上屋抽梯”实际上是对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思想的形象表述。

实事求是地说,趋利避害、贪生怕死均为人之常情。古代战争,虽然有时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更多情况下其实不过是诸侯之间军阀之间的割据与混战,很难说谁就是正义的谁就是非正义的。俗话说“春秋无义战”,又说“胜者王侯败者寇”,就是对这种历史现实的客观论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很难想象那些参战的士兵会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此外,在很多情况下,士兵均系临时招募而来,将帅根本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甚至也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在那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率领这种既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又缺乏基本的教育和训练,并且士兵不可能不贪生怕死的部队作战,如果不运用一定的控御手段,要想打胜仗,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孙子的“愚兵”思想是应当予以批判的,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合理的;至于“上屋抽梯”,从本质上说则是古代将帅的一种御兵之术。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6)

本计有三个要点:一、运用这条计策时,首先要用利去引诱敌人。二、在敌人觉得有利可图 时,还要为其提供便利的机会,否则它还是可能不上钩。所以要想“抽梯”,必须先放置楼梯,或者指示出楼梯所在。只要敌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愁它不进己方事先设置的圈套。三、安放梯子时,还大有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衡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诱敌中计。

三十六计之第12计(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7)

在《孙子兵法》里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中说:“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孙子曾强调将帅要“静、幽、正、治”,即在精神上沉着镇静、处变不惊,在战术上高深莫测、变化多端。其中,孙子重点谈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孙子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登高去梯”,也 就是在踏人阵地后,要先断绝已方的一切退路,从而激发士卒的战斗力,使他们能够坚决服从命令,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感谢阅读,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下期不迷路,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