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大古村排名(一次全新的寻根之旅)

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广州五大古村排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广州五大古村排名(一次全新的寻根之旅)

广州五大古村排名

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继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

西柏坡作为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解放全中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指挥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历史的回响和当代的强音因此而荡气回肠。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战友人历时3年,锲而不舍,倾力打造《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一出大戏,以此弘扬和传承西柏坡精神,彰显以“两个务必”、“赶考”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执政理念。该剧公演以来,好评如潮,我们特别组织这组稿件,对他们的创作经历及剧目的艺术特色进行解读。

——编者

战友文工团推出的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受到了军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回想从选题立项到成功上演的历程,实际上是一次寻根之旅。这个寻根,既是寻找中国梦强军梦的精神本源,也是寻找深入生活之根和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心灵之根。

主题在寻根中深化

为什么选择西柏坡题材和组歌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历史必然与时代机遇的契合。战友文工团是诞生《长征组歌》的团队,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多少年来我们总有一种情结和使命感:如何再继续打造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经典?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中国梦强军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把目光逐步聚焦在西柏坡这个题材上。

西柏坡是太行山麓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短短10个月中,这里发生的所有历史事件中最触动我们的是“转折”两个字,即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和平,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折。正是在这个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毛主席深刻洞察了中国历次改朝换代后出现的“周期律”问题,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要求,用“进京赶考”这个生动的比喻,警示我们如何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和青春。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想的今天,又逢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关头,高瞻远瞩,居安思危,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两个“永不”,即永不脱离群众,永不动摇信仰,告诫我们“赶考远未结束,我们永远走在赶考路上”。这就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挖掘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经过反复思考提炼,我们找到了统领全篇的核心语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这是历史对今天的拷问,也是今天对未来的承诺。回答好这个问题,就找到了西柏坡精神之根,也找到了《西柏坡组歌》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如果说《长征组歌》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那么《西柏坡组歌》的主题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都出自于毛泽东诗词,这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巧合,而是历史与时代的一次重逢和对话。

语境在寻根中显现

《西柏坡组歌》属于历史题材,但任何历史都应当对当代有借鉴意义。所以在创作开始,我们就明确了两个“避免”,一是避免复制革命历史歌曲,这种时过境迁式的重复,难以出新,难以打动今天的听众。二是避免写成红色旅游歌曲,这样视野就狭窄了,形不成大格局大气象。那么什么才是可取的叙述方式呢?我们想只有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才能大开大合,游刃有余。于是在第一曲中,我们就用“我的西柏坡,爷爷唱过的歌”拉开了跨时空的序幕,为全曲做好铺垫准备。

选择了今天的视角,也就解决了叙事语境。我们知道,歌词通常以抒情见长,如果加入叙事,就会更引人入胜,《长征组歌》就是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典范。可是《西柏坡组歌》仅仅是抒情和叙事就不够了,这是题材和主题所决定的。西柏坡有别于长征,它不可能是线性结构,而是散点透视,即通过不同的点位,提炼思想,升华主题。这就需要加强思辨色彩,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画龙点睛。全曲不乏这样的警句,比如“平地才见高山高,高山更见平地宽”“土地有根,根在人心,谁对咱好,咱对谁亲”“霓虹穿不过沧海桑田,一灯能穿千年暗”“考官是天下老百姓,考题是民富中华强”等等。其实这也是自《诗经》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继承了这个传统,又注入了新诗的语感和今天的思考,使全曲始终保持着寻根的思想张力,也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细节在寻根中提炼

《西柏坡组歌》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次深入生活采风的过程,是一次次攻克难点、寻找灵感和突破口的过程,也是心灵不断净化和精神不断生长的过程。创作团队多次走进西柏坡根据地和太行山深处,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前几次去,我们重点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党中央居住地。歌词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当年生活的具体再现,我们只是如实写来,就非常生动传神。比如《发报机的号角》,我们听到讲解员说周副主席当时讲过,“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我们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说得是领袖的非凡气度和前线将士的英雄气概,前三个“不发”,是因为相信有将士的舍命,群众的支援和缴获的战利品,后一个“发”,则指的是党中央的英明指挥。又比如《地图上的红线绳》也是真实的故事,那时作战标图没有红蓝铅笔,老乡们听说后送来了红线绳,用缝衣针订在地图上,变成了红箭头。就是这种“针头线脑管大用,一草一木皆神兵”的简陋精神创造了奇迹。再比如依然保持当年模样的七届二中全会礼堂,墙上就挂着当时的“六项规定”,它让我们找到了今天党风廉政建设“八项规定”的源头。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于选题还是难于找到突破口。比如《天下乡亲》这首歌,开始总是深入不下去,写了五稿都与过去的类似题材雷同。记得那是我们第六次去西柏坡,听说50公里外的太行山第二主峰上有个叫穆柯寨的地方,曾是八路军的医疗所,我们就驱车前往。下山归来时没走重复路,选择了另一条僻静的小路,看见路边一个小村庄,村口有一道斑驳的土墙,还有一个石磨盘,几位老乡正围在旁边干活。我们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就赶紧停车,走过去和他们一起推碾子聊家常。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山村就是当年走出平山团子弟兵的地方。我们走进老乡家,看到的还是百年的老屋,紫泥墙,老土炕,低矮的房檐长满茅草,院门窗棂都有些破旧。我们的心被深深触动了,这些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乡亲,他们的后代至今还过着清苦的日子,却依然那么淳朴善良可亲。一瞬间,一种难言的情感涌上我们心头,久思不得其解的歌词就此写出:“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那百年的老屋,有没有挂新泥?你吃过的粗茶饭,有没有碾成细米?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后来这首歌经过丁晓君的演唱,感动得许多人热泪盈眶。

精品在寻根中打磨

好的作品都是不断打磨出来的,《西柏坡组歌》的创作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军区首长始终要求我们要有钉钉子精神,我们的词曲修改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在修改过程中,词曲作者互相提意见,经常争论的面红耳赤,也常常彻夜难眠。一些歌曲的反复修改就更多了。有的段落已经谱曲演唱了,但根据主题变动需要重新填词,这让人十分纠结。《从哪里认识你》本来写的是西柏坡,后来要改成写淮海战役,我说这个“你”字究竟指的是谁呢,争论了一下午也没有结果,晚饭也不想吃了。这时印青不动声色地说,“你”不一定是地理名词,也可以是某种精神的代表,比如是党的宗旨,或是军民关系。思维角度这样一转换,便顿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们从哪里认识你,从老百姓给的无穷力量,从血肉亲,从情意长,从一切都印着人民的字样。”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创作《西柏坡组歌》的经历,是艰辛难忘的,也是充实美好的,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一次追梦、筑梦、圆梦的实践。我们自始至终为之努力的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传达一种信仰,传颂一种精神,传递一种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