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镇守边关将领(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为何不造反)
说到古代的镇守边疆的将领其实也还是有很多话说的,比如大家都知道镇守边关的将领们都是一些功绩非常的突出,而且是手握重权的,但是大家也知道这些镇守边疆的将领却十分的幸苦,而且几乎是生活在高压力下的,会随身的有入侵的危险,那么这么难这么苦,这些将领为什么不选择造反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古代手握重兵的边将造反比比皆是:
李渊、李世民是边将(晋阳)造反夺的天下;唐朝的安禄山、史思明是边关四镇节度使,起兵反唐;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实质也是大将造反;南宋赵构遭遇刘苗兵变,皇帝被软禁几乎被废;明初镇守北方(北京)的朱棣,也是起兵造反夺天下;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并攻打南明,与造反无疑;后来镇守云南的吴三桂与尚可喜、耿精忠等再次起兵造反,清军西北大将王辅臣起兵响应,也都是边将造反......
我们来来看武将要造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武将要造反,凭什么?凭他对军队的掌控,时局的把握。
第一:师出有名,造反要有理由。
没有武将傻到要直接反对皇帝,起事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最不济也打出“清君侧”,告诉将士国家有危难,有奸臣,大家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发饷是朝廷有坏人,如七国之乱打的是杀晁错的旗号;宋江打的是替天行道;安禄山喊的是诛杀杨国忠。像袁术那样不识时务直接反对大汉和皇帝的造反,瞬间灰飞烟灭。
第二:军营中将权大于皇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将对部队有绝对的掌握,军队内只遵将令,如周亚夫、年羹尧、袁世凯等故事。古代将佐靠的是战功和举荐制,没有主将的认可,功劳不能上报,将佐绝对不可能受到提拔,主将要用谁要斩谁一言九鼎,造成了军队以主将唯命是从。这也是监军制度、主将子嗣必须留京(人质)的起因,皇权忌惮将权,但是要打胜仗,又无可奈何。
第三:古代有连坐制和从一而终。
举荐制的优势在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主将犯法下属必受牵连,下属谋反举荐之人必连带。部队中有大量主将亲属旧部和保荐之人,造反时官兵除非起时明确反对(也有造反主将被下属杀了,如钟会居功自傲,以武力胁迫部将造反,事败被杀),一般战败后都要连坐,古代文臣武将都会毕生追随保举自己之人,轻易不改换门庭。所以造反时下属如果出首主将,叫卖主求荣,即使是检举谋反之事,按照古代道德观,其人前程尽毁、无人敢用了,为世人所不耻。
第四:恩惠于部曲和拥有起家部队。
古代使用募兵制,很多官兵长期跟随主将,官兵与主将有深厚感情,如安禄山将军中战将收为义子;朱棣的部队是自己直接招募的,并得到蒙古和其他藩王的支援;吴三桂造反依靠起家部队关宁军。主将造反时,恩威并重,许诺事成后富贵共享,为立威直接斩杀不从者祭旗,断绝部下首鼠两端心理,此时前后都是死,不如跟着主将拼一把。
第五:在于把握时机。
时局混乱主少国疑最易出权臣叛将,朝廷时局动荡不安,那时候有兵有地就是王,做个乱世枭雄,为子孙打个江山。一打仗将官士兵就有提拔赏赐机会,军管地方的收益,最能激起主将和部下的野心。如唐朝藩镇割据、三国各路诸侯、隋末李渊王世充等等。时机成熟下属都可能怂恿主将造反,以求富贵,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五代十国更是一部武将造反的戏台。
古代皇权、相权、将权权力更迭,权臣篡位是家常便饭。隋朝首先创立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中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完全杜绝了丞相篡位的可能。宋太祖把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约束了大将的权力,大大降低了武将造反的可能:
从宋朝开始改革军制,将精锐部队禁军集中在京师附近,并将两司拆为三衙,对武将进行牵制。建立枢密院,统管调兵权,地方部队将领平时只有练兵权,战时由枢密院指定将领统兵作战,战争结束将领向枢密院交兵,使得将领不能长期掌握部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