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比较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以老年服务类电视节目抹平)

智能时代,老年人的数字困境怎么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年人比较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老年人比较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以老年服务类电视节目抹平)

老年人比较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智能时代,老年人的数字困境怎么破?

数字化时代下,智能技术一定是老年人生活中的绊脚石吗?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数字难题,更好地享受到智能技术?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各种扫“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年轻人来说,网络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可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互联网就像是和时代隔着一道“数字鸿沟”。

民政部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亿人。

专属于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经典品牌栏目前有央视的《夕阳红》、北京广播电视台的《金色时光》,后有全国首档关注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症的纪录观察类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亟待需要一档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以教授智能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类节目。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一批解决生活刚需、服务老人“玩转”智能居家生活的节目更显迫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银发少年》为例,它的开播时间在2020年2月,正值疫情最严重时期,为的是帮助老年人解决居家生活所遇到的种种不便,抓住老年人的痛点和需求点,栏目定位精准直接——“银发也少年”,面对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智能化的应用,老年人面临与社会脱节、被边缘化等问题。节目最终定位围绕智能手机带来的生活便利为核心设计强服务选题,主打“文化养老”。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原创版块—— 《手机跟我学》,着力打造手机课堂,零基础、零门槛地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购物、生活缴费、求医看病等,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打造新时代的养老理念,拥有更年轻化的表达,让养老方式也有轻松话题的延展。

《银发少年》一经推出,就成为白天非黄金档首播节目中收视最高的栏目。仔细分析,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深入挖掘老年人心理状态、自我意识,满足他们最真实的欲望与追求,激发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新他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才能让老年人真正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老年教育的关键在于“寓教于乐”,投其所好,供其所需,理解和陪伴就是最好的服务,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在节目打造过程中,我们强调内容要“贴心”,通过“实用 教育”,把负担降到最低,让“拿起手机,边看边学”成为一种习惯。

《银发少年》有一版宣传片,里面的解说词“今天教了明天忘,为教爸妈愁白头”真实地反映了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遇到的困难。老年人记忆力逐渐减退,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子女们屡教不会,很容易失去耐心,这是一个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 《手机跟我学》系列课堂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破除套路化系统,抓住“复习”这个关键词。节目着重加强反复性,每节课开始都要先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然后教一点新的知识,教完马上又对新知识进行复习。除了这种每天的复习,还有阶段性的复习,教完新阶段的课程后,把过去一个阶段教授的课程重新进行梳理,再系统化地讲一遍。这是《银发少年》为老年人专属打造的特色教学模式。

教学如同烹饪,火候不到味不足:大厨做的一些菜并不难,但是饭店里现在很少做,就是因为费时费火还要不上价。这种菜叫作“功夫菜”。做手机教学内容的节目如同烹饪功夫菜,非常费功夫,但是一旦做出来,就特别吸引人,因为它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即便如此,节目在创立之初就有了非常明确的定位,此内容的发力点绝非在传统意义的版块内容上,而是在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是《手机跟我学》真正的传播阵地,因为它可以反复学习、反复观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带来更大的便利。开播早期公众号内容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字号和字体,字体往大一调再调,尽量突出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在呈现风格上,还是以年轻人的审美为主,公众号图文的排版偏向于年轻人喜欢的极简化,用的都是细体字。后来我们发现对于从零开始手机学习的老年人来说,最核心的知识点是最重要的,包装排在第二位。年轻人拿到一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老年人看的时候,信息就有减漏,再传达到大脑时,信息会更少,需要通过排版的设计帮他们划重点。为此公众号做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在公众号图文设计时抛弃之前极简的风格,以一种真正的粗体,加上颜色的变化和凸显,甚至使用一些包装的小符号,来帮助老年人提炼出信息。想让老人获取知识内容,入口不能太复杂,稍微有一点复杂,对他们就是极大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调整与修正中, 《银发少年》逐渐掌握了教学老年人的最佳模式,将一个个细节打磨到了极致。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银发少年》制片人)

作者:王蔚然

来源: 《中国艺术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