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ca体能教学(髂前上棘点高及优秀运动员选拨标准)
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iliospinale anterior height,M13[1]/height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M13[2])即指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1]。在体育测量中,称之为下肢长A[3]。
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下肢全长等于全腿长加足高[4]。由于大腿的起点(股骨头顶端)无法在外表找到确切的位置[5],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6],即广义的腿长,如髂前上棘点高等。
人体测量中,通常用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得出下肢全长,用髂前上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得出全腿长[4]。
测量方法
髂前上棘点(iliospinale anterius,is.a)
髂骨的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点。令被测者弯曲大腿,在腹股沟线的上方用拇指从下向上按压髂前上棘,即可觅得此测点[4] 。
广义的腿长
简介
体质人类学[20] 、人体测量学[1] [2] [4] 上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为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全腿长等于大腿长加小腿长[5] ,或下肢全长减内踝高。但由于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大腿的上端无法准确确定[21] 。
由于狭义的下肢长(下肢全长)、狭义的腿长(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1] [4] ,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5] 。髂嵴最高点以下、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腿长[1] [4] [18] 。
从大到小依次为髂嵴高(或脐高[22] )、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臀峰点高、会阴高、身高减坐高、臀沟高[12] [23] ,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减内踝高[24] ,髂前上棘点高减内踝高[25] ,大转子点高减外踝高[26] ,会阴高减内踝高[27] 等。
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32] 。
定义
(1)脐高/肚脐高[19] :脐点(om)至地面的垂距。
(2)髂嵴点高/髂嵴高/下肢长H:髂嵴点(ic)至地面的垂距。
注:俗语中的“腿长”指的是髂嵴高[28] [29] 。
(3)髂后上棘点高/髂后上棘高:髂后上棘点(is.p)至地面的垂距。
(4)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
(5)下肢全长/下肢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6)大转子点高/大转子高/下肢长B:大转子点(tro)至地面的垂距。
(7)耻骨联合上缘高/耻骨联合高:耻骨联合点(sy)至地面的垂距。
(8)臀峰点高:从臀峰点至地面的垂距。
(9)会阴高/股下高/腿内侧长:会阴点(pe)至地面的垂距。
注:会阴高有两种,一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1] ,等于身高减坐高[12] [23] [30] ;二是耻骨联合下缘高,略大于身高减坐高[31] ,略小于耻骨联合高。
(10)身高减去坐高,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7] 。
坐骨下肢长和髂嵴高
注:坐高是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8] ,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9] [17] 。
坐骨下肢长(a)近似于会阴高(c),远小于大转子点高(b)
(11)臀沟高/臀纹线高/下肢长C:臀沟下缘最低点至地面的垂距[1] 。
运动员选材
下肢长H、A、B、C四个长度对选材都有意义,A与H的比例越接近越好,达到95%已经是优秀人才了,达到这个指标摆腿时的幅度就大,跳起来步幅就大(我国运动员这个指标是个弱点)。这在动物世界中能找到答案,例如袋鼠等弹跳好的动物,其髂腰肌都已长到腰部脊柱上去了。我国运动员与黑人运动员相比,不是技术差,而是骨骼比例不一样,因而动作幅度比不上人家。跑动中有相当一部分髋送不出去的运动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一定的力学比例决定了技术本身。
下肢长H、A、B、C
选材时,如果达到如下指标就是优秀形态指标:A/H-95%,B/H-90%,C/A-80%[11] 。
髂嵴点、髂前上棘点、大转子点、臀沟
注:下肢H是髂嵴高,下肢长A是髂前上棘点高,下肢长B是大转子点高,下肢长C是臀沟高[15] 。
相关数据
(1)《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以供参考[12]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0 |
1591.3 |
122.7 |
髂嵴最高点高(mm) |
1014.2 |
943.9 |
70.3 |
(髂嵴最高点高/身高)×100 |
59.2 |
59.3 |
-0.1 |
髂前上棘点高(mm) |
933.4 |
847.2 |
86.2 |
(髂前上棘点高/身高)×100 |
54.5 |
53.2 |
1.2 |
(髂前上棘点高/髂嵴最高点高)×100 |
92.0 |
89.8 |
2.3 |
大转子点高(mm) |
875.7 |
814.5 |
61.2 |
(大转子点高/身高)×100 |
51.1 |
51.2 |
-0.1 |
(大转子点高/髂嵴最高点高)×100 |
86.3 |
86.3 |
0.1 |
臀沟高(mm) |
748.7 |
692.3 |
56.4 |
(臀沟高/身高)×100 |
43.7 |
43.5 |
0.2 |
(臀沟高/髂前上棘点高)×100 |
80.2 |
81.7 |
-1.5 |
收起
(2)《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节选,以供参考[13]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05.8 |
1586.3 |
119.5 |
髂嵴最高点高(mm) |
995.9 |
943.7 |
52.2 |
展开全部
(3)《size-JPN 2004-2006》不同年龄层次的身高、髂前上棘点高以及(髂前上棘点高/身高)×100,以供参考[14] :
年龄(岁) |
身高(mm) |
髂前上棘点高(mm) |
(髂前上棘点高/身高)×100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20-24 |
1704 |
1582 |
122 |
920 |
845 |
75 |
53.99 |
53.41 |
0.58 |
25-29 |
1710 |
1590 |
120 |
924 |
851 |
73 |
54.04 |
53.52 |
0.51 |
30-34 |
1713 |
1584 |
129 |
925 |
846 |
79 |
54.00 |
53.41 |
0.59 |
35-39 |
1710 |
1585 |
125 |
922 |
845 |
77 |
53.92 |
53.31 |
0.61 |
40-44 |
1705 |
1579 |
126 |
918 |
841 |
77 |
53.84 |
53.26 |
0.58 |
45-49 |
1697 |
1562 |
135 |
911 |
832 |
79 |
53.68 |
53.27 |
0.42 |
50-54 |
1691 |
1555 |
136 |
907 |
826 |
81 |
53.64 |
53.12 |
0.52 |
55-59 |
1673 |
1550 |
123 |
893 |
822 |
71 |
53.38 |
53.03 |
0.34 |
60-64 |
1645 |
1535 |
110 |
877 |
814 |
63 |
53.31 |
53.03 |
0.28 |
65-69 |
1635 |
1519 |
116 |
872 |
809 |
63 |
53.33 |
53.26 |
0.07 |
70-74 |
1622 |
1496 |
126 |
867 |
803 |
64 |
53.45 |
53.68 |
-0.22 |
75-79 |
1604 |
1473 |
131 |
860 |
790 |
70 |
53.62 |
53.63 |
-0.02 |
收起
参考资料
- [1] 席焕久,陈昭主编.人体测量方法.北京市:科学出版社,2010.10
- [2] 吴汝康等编著.人体测量方法.北京市:科学出版社,1984
-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测量评价 .北京市: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90
- [4] 邵象清编著.人体测量手册.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 [5] 宋兰良编.体育保健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31-32
- [6] 焦燕华,朱岷.腿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第23期).
- [7] Leg length, body proportion, and health: a review with a note on beauty..Europe PMC.2010-03-11 [引用日期2020-11-11]
- [8]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沈晓明,常立文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儿科学 第6版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
- [9] (美)张铁良,刘兴炎,李继云主编. 创伤骨科学[M].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9.01.
- [10] 体制检测.百度文库.2011-12-12 [引用日期2020-08-16]
- [11] 《运动训练实用手册》编写组编.运动训练实用手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4:126-127
- [12] 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 1991-92-寸法項目一覧 | 研究チーム | 人工知能研究センター.www.airc.aist.go.jp [引用日期2020-11-18]
- [13]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 | 研究チーム | 人工知能研究センター.www.airc.aist.go.jp [引用日期2020-11-18]
- [14] 主要寸法項目の年代別平均値.warp.ndl.go.jp.2009-07-17 [引用日期2020-11-11]
- [15] 罗兴华,赖荣兴,黄美好编著. 运动员选材原理与实用方法[M]. 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
- [16] (英)路易丝·戈登. 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08.
- [17]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何国强等译. 田野调查技术手册[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 [18] 人間特性基盤整備事業成果報告書.www.hql.jp [引用日期2021-07-09]
- [19] 谢燮正,赵树智主编. 人类工程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08.
- [20] Martin R,K Saller.Lehrbuch der Anthropologi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 Verlag,1957
- [21] 李福耀主编. 医学美容解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 [22] 郭志坤,文小军,杨文亮主编. 人体表面解剖学及图谱[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
- [23]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1988 | Request PDF.researchgate [引用日期2021-10-11]
- [24]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编. 骨伤科常见疾病[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09.
- [25] 徐恩多主编. 局部解剖学 第4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06.
- [26] 高士濂著. 实用解剖图谱 下肢分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6.
- [27] 国家标准——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GB/T 5703-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 [28] 叶清珠编著. 童装设计与结构制图[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5.01.
- [29] 服装人体测量的部位与方法 GB/T 16160-1996.中国知网.1996-01-04 [引用日期2021-10-11]
- [30] ISO - ISO/TR 7250-2:2010 - Basic human body measurements for technological design — Part 2: Statistical summaries of body measurements from national populations.ISO [引用日期2021-10-11]
- [31] [PDF] 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 Semantic Scholar.semanticscholar [引用日期2021-10-11]
- [32] 毛本华,海松梅.服装模特人体测量中的马氏躯干腿长指数[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第1期).
- [33] 崔蕴威,杜晨光,杨延江,吕红芝,陈伟,张英泽.成年人股骨影像测量与身高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第11期).
- [34] (PDF) Effects of Bicycle Saddle Height on Knee Injury Risk and Cycling Performance.researchgate [引用日期2021-11-1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