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间词话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1)

苏轼:定风坡

注释:
  • (1)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2)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3)已而:过了一会儿。
  • (1)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2)吟啸:大声歌唱。(3)芒鞋:草鞋。(3)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一种雨衣。
  • (1)料峭:微寒的样子。(2)斜照:偏西的阳光。(3)向来:方才。(4)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5)也无风雨也无晴:既不怕雨,也不喜晴,,一种豁达心境。
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彩赏析:

由小序可知这是醉归途中遇雨,即兴遣词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介怀。“何妨吟啸且徐行”,与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作呼应。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突出豁达;“何妨”洒脱中带有俏皮,更增添一丝挑战色彩。首两句起到全文枢纽之重。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里不是写实,而是写苏轼当时的心态,讲道理,骑马肯定比走路好。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风雨中,同时也象征人生、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简言之快意人生的豁达。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有诗为证:“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据说苏轼对“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是喜爱有加的,并不断改编入自己的词中。

下阕则是描写雨后的场景和感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就很像人生哲理,充满着辩证法,所谓万物相生相对。“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例如“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也是表达类似之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写人归去后的一种大彻大悟,这是大智慧。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执念。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