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要注意什么(关于输血的八大误区)
血液是一种宝贵的医疗资源,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救治手段,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机体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我们临床输血工作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解读,所以,今天不妨让我们来一同了解输血,揭秘那些你所不知道的输血知识!
误区之一:“输血很可怕,后果很严重”or“输点血补充补充营养”。全错!
输血是抢救危重病人和多种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及化验指标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经过“三查八对”后才会给患者输注,整个输血过程观察严密,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无误。因此,应该输血时不应拒绝输血,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抱憾终生。
虽然输注的血液是由国家指定采供血机构提供,对法定检测项目进行了严格检测,但是由于检测技术和“窗口期”限制,输血治疗不能绝对杜绝所有输血感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着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此血液并不是“大补丸”,不是万灵的“仙丹”,也不是有利无弊的“万能药”。
我们的输血原则是能不输血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恰当的应用可以起死回生,不必要的和不恰当的应用增加了输血带来的各种风险,得不偿失。
误区之二:“失血就应该补血。” 错!
失血补血的传统观念是片面的。毋庸置疑,输血是临床的一种急救措施,人体若大量失血(占全身血量的1/3以上)可导致休克,但对失血量少于800毫升的健康成人可考虑免去输血。因为一个50公斤体重成人全身约4000毫升血液,其中约4/5(3200毫升)血液在外周血管中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其余800毫升血液暂时存在于肝脾等“贮血库”中以备急需时(如运动和出血)再进入血循环以维持对器官与组织供氧的稳定性。因此,对失血少于800毫升的成人或者失血少于全身血容量20%的儿童一般不考虑输血,而主要输注适量晶体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临床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20%的患者,才考虑给其输血。对失血患者的抢救似乎首先应该输注红细胞,实则不然,恰当的治疗应是先输注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水到渠成,接着再给患者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症状与体征的目的。
误区之三:“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是最好的。”错!
你是否相信电视剧中的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情节是科学的?
事实上,输血的本质是一种移植,同样也会伴随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比如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在90%以上。献血和用血的人之间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的概率越高,所以直系亲属之间互相输血更容易引发TA-GVHD。因为供血者和受血者的造血细胞的HLA(白细胞抗原)相似,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就很难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为外来物,不产生排斥,最终使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大量繁殖,并逐渐反客为主,对其进行攻击,从而严重破坏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引发致死率极高的TA-GVHD。
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规避直系亲属输血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专门的辐照仪照射,将血液中的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灭活,再进行输注。
误区之四:“捐献的血液可以直接给患者用。”错!
医院用血都是由血液中心统一采集并调配,在现代采供血体系中,血液在采集后需要经过检测、成分制备、入库、发放等流程,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是不能向医疗机构提供的。献血前的初筛和献血后的检测都是对安全用血的保障,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血型检测,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如乙肝、丙肝、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以及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地方性、时限性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
误区之五:“输血越新鲜越好。” 错!
新鲜血由于其血液成分活力高,纯度大,有害物质如钾、氨、乳酸等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疗效好,副作用少。凡事均有其两面性,因为新鲜,其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数量也相对多,在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己物质,进行免疫攻击、破坏,引起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几率也高;因为新鲜,供血者中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抗体活力也相对高,引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几率相对也高;因为新鲜,由于供血者血液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数量高而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几率也随之增高。此外,受检测条件和能力的限制,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窗口期”始终难以避免,例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可生存3天,所以3天内采集的血液仍有传染梅毒的风险,超过3天反而安全。
然而新鲜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血液成分最佳的保存条件亦不相同。现有研究表明,血液成分制品在符合保存要求的情况下,3天内的枸橼酸钠-枸橼酸-葡萄糖(ACD)红细胞,7天内的枸橼酸-磷酸-葡萄糖-腺嘌呤(CPDA)红细胞,6小时内的白细胞,3天内的血小板,均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因此可视为新鲜血液成分。
误区之六:“O型血真的是万能血?”错!
“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摒弃。因为O型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O型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的患者输注。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非紧急情况下,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误区之七:“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输血。”错!
输血是个很复杂的过程。ABO血型系统跟输血关系最为密切,但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并且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证两者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也相容,方可进行输血以确保输血安全。在输注血浆、机采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时可以直接同型输注,不需要交叉配血,因为它们当中不含红细胞,无凝集原。
误区之八:“全血可补充三系。”错!
全血中的各种成分在4℃条件下,在保养液中的存活时间并不相同,红细胞在CPDA保养液中保存35天,ACD保养液中21天;血小板12小时后大部分失去活性;白细胞8小时后丧失功能;凝血因子Ⅷ因子48小时后含量降低至正常的10~20%,因此48小时后的全血在保养液中只有红细胞还有功能,其余有效成分都已大部分失去功能。
因此,目前提倡成分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减少经输血感染疾病与免疫反应的风险。因为与成分输血相比,全血并不全;老年人、婴幼儿、心功能不全者,全血输注过多,极易引起循环系统超负荷。此外,全血中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量很少,几乎不起治疗作用,相反可使受血者产生相应抗体,引起发热、过敏等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输血通过将血液制成各种血液成分按需使用,纯度大,浓度高,疗效好;同时能节约血源,增加全血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避免输入不需要的成分造成不良反应,更加安全。
来源: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