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

在近代史上,张恨水确乎是个奇怪的人物。一方面,他确实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名作家,三十岁以上的,几乎人人都读过他的作品。作为著名的现代作家的张恨水,他曾经写过很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而这些爱情故事也的确赚尽了一代人的眼泪。比如电视剧《金粉世家》就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出身清贫的美丽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金铨家七公子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的全过程,也许还在很多观众的头脑中浮现。从张恨水的笔下,你也许可以窥见他自己本身鲜为人知的情感经历...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2)

第一任妻子徐文淑——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一九一二年,那时的张恨水年仅十七岁,他的父亲在南昌突然患病离开人世。张恨水的一家老小只能返回仅有薄田数亩、破屋数椽的潜山老家去谋生计。从此之后,“上养寡母,下养三弟二妹”的重担便落在了张恨水一个人的肩上。

为了支撑那个破落的门庭,张恨水的母亲戴氏决定让他早日成婚,于是就托媒人为张恨水说了一门亲事。女方的家庭称得上是比较富裕的,姑娘也很贤淑。据媒人说这姑娘是本县源潭铺徐家牌楼人,祖上也是官宦人家,她的父亲徐海山是位私塾先生。

张恨水的母亲听了媒人的介绍之后很满意,就与媒人约好亲自去为张恨水相亲。当时的相亲还不算是正式见面,只是约在了一次看戏的时候。

那个时候,村子里流行搭台唱戏,人们就三五成群地很高兴地坐在台下看。那一天,媒人陪着张恨水的母亲,指着远处一位正在聚精会神看戏的姑娘说:“喏,就是那姑娘!”张恨水的母亲抬眼望去,看到的果然是个很俊美的姑娘。

于是,亲事就在这次不正式的相亲后说定了,接着张恨水的母亲就下了聘礼。张恨水知道母亲的打算后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学业未成,很不适合娶妻成家。

但是张恨水毕竟是个孝子,不能违抗母亲的意愿。更何况母亲又一再告诉他,那位姑娘是如何地贤淑美丽,母亲的叙述不由得使读过不少浓词艳章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张恨水,产生了对美好婚姻的幻想。

然而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当张恨水将新人迎娶进门后,他满怀期待地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幻想一下子就破灭了。洞房花烛夜,本是人生之乐事,可张恨水却不然。

说实在的,眼前张恨水娶回家的不是相亲时母亲所见到的那位清秀可爱的姑娘,却是一个十足的“丑小鸭”。据说这个女子门牙外露,嘴巴合不拢,高高翘起的下巴,一双缠过的小脚,不识字,连名字都没有,后来还是张恨水的大妹为她取名为徐文淑。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3)

张恨水徐文淑

张恨水的母亲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茫然无措,面前的新人并不是她看中的那一位,难道是她当时看花了眼?事后张恨水得知,那天相亲,这位姑娘和表姐妹们一同看戏,不知是媒人在使“调包计”,还是母亲一厢情愿地把一位最美的姑娘当做了自己未来的儿媳。

总之,娶回来的却是最丑的。这一切的阴错阳差,直接导致发生了新婚之夜张恨水离家出逃的一幕。

那一天,家人连夜从后山坡上把他找了回来,母亲流着眼泪对他说:“我对不起你,这事是我做错了。可是人已经娶回来了,不能退呀!就算是替我娶的吧。将来有中意的,你再另娶一个。”

听到母亲这一番发自内心的话,再看看那位无辜的新娘,张恨水在心中对自己说:是啊,退婚岂不是要把这可怜的姑娘送上死路?于是,他只好就这样违心地接受了这个婚姻,自己一人默默承受这人生的苦痛。

张恨水的一生写过许多鞭挞不自由的婚姻、讴歌自由婚姻的作品,他说这是“替人儿女说相思”。知道他曾有过这样一段封建包办式的婚姻经历后,人们也就不难领会他话语中的痛楚和感慨了。

由于徐文淑没有文化,又拙于言词,张恨水在与她的相处中常常是终日无话。

一年后,他带着满腹的惆怅离开家乡,从此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笔墨生涯。包办婚姻,没有为他营造出“红袖添香”、“闺中唱和”的生活,反倒促使他走向社会,去多方面地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此后的创作。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4)

青年时期张恨水

徐文淑在张恨水走后,在家侍奉婆母,照顾弟妹,确实十分贤淑。张恨水认为自己和她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两个人之间虽然没有情爱,但是张恨水却十分同情徐文淑,决心养她一辈子。

日后的张恨水在文坛逐渐得到了自己的地位,他的稿费收入多了起来。他就把钱分作几份:母亲的赡养费、弟弟妹妹的教育费,还有徐文淑的生活费。

虽没夫妻感情,但张恨水从未亏待过徐文淑,也曾带她出人社交场所,见人就介绍说:“这是鄙人的结发妻子。”

后来,他在家乡还为徐文淑购置了房子和田产。一九二六年的时候,张恨水把母亲和一家人都接来北京、徐文淑也随一家人前来。此时,他已经有了第二次婚姻,徐文淑守着婆母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但他们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了。

抗日战争爆发,张恨水去了大后方,徐文淑因为不愿意随丈夫去重庆,张恨水就在安庆为她买了房子,每月寄给她生活费,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生活在一起。徐文淑曾经生过一儿一女,但不幸都夭折了。

解放后,徐文淑没有生活来源,张恨水在自己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仍然为她提供生活费,并派子女们前去探望徐文淑,让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徐大妈。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5)

徐文淑

徐文淑对张恨水的孩子们也很好。至今张恨水的孩子张伍提起这位徐大妈,总还说她是个善良的好人。五十年代初,徐文淑曾经想让张恨水的第三个妻子周南所生的儿子张二水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以照顾她的晚年,然而因为二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母亲,此事只得作罢。

一九五六年,徐文淑在安庆患中风去世,前去料理后事的是张恨水与第二任妻子胡秋霞所生的长子张晓水。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6)

第二任妻子胡秋霞——怜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是胡秋霞。他们的结婚时间至今仍是个未定的谜。有的报刊文章说,一九二六年初,张恨水的好友张友鸾和崔伯苹结婚,张恨水很是羡慕,于是当年秋天便和秋霞结婚了。

在张恨水已经出版的《写作生涯回忆》中的《张恨水年谱》上,也赫然写明了一九二六年秋与胡秋霞结婚。大概就是这个“年谱”成了那篇文章的依据。

但张友鸾的儿子张钰却记得,他们结婚要比自己的父母亲早,大约是在一九二四年底或一九二五年初。

张钰用《金粉世家》中作者原序的一段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吾初作是书时,大女慰儿,方哑哑学语,继而能行矣,能无不能语矣,能上学矣,上学且二年矣,而书乃毕。”慰儿是胡秋霞所生。

《金粉世家》一九二七年二月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慰儿已经“哑哑学语”,应该是在周岁以上;《金粉世家》一九三二年全文连载刊登完毕,慰儿已经上学二年,应该是在七岁左右。

由此推算,慰儿应当是在一九二五年,最晚也是在一九二六年初出生。可见,说张恨水与胡秋霞于一九二六年秋结婚,是不能成立的。

考证张恨水与胡秋霞的结婚时间,目的是为了探明他们婚姻的思想基础。张恨水对张友鸾的婚姻非常羡慕,因为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合的。

一九二五年的秋天,张友鸾进入《世界日报》与张恨水共事,以后两个人逐渐变成了挚友。那时,张友鸾还很年轻,崔伯萍在家乡教书,两人鱼雁不断,正在热恋中。因为一个姓张,一个姓崔,张友鸾在那时又正在研究《西厢记》,朋友们便戏称他们两个人为张郎和崔娘。

当张友鸾于一九二六年初回到家乡完婚时,张恨水便作了一副喜联:“银红烛下双双拜,今生完了西厢债”,来表示作为朋友的由衷的祝贺。张恨水羡慕好友张友鸾的婚姻,希望自己也能追求这样一种相互爱慕的感情。

而这样的想法正好是产生在他与胡秋霞结婚之后,因为在后来,他们两个人的婚姻中出现了极大的裂痕,以致已经为人夫的张恨水陷人了又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中,直到最终和周南的结合,多少反映出了他的这种向往。至于张恨水与胡秋霞婚姻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则要从他们结合的过程中去寻求答案。

张恨水与胡秋霞的结合是颇具有戏剧性的。

一九一九年张恨水来到了北京,一住就是好几年。他当时是一个人兼着几个报馆的工作,业余时间还要写小说。张恨水这样孤孤单单的,再加上工作劳累,心境就更加寂寞,很自然地想有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大约在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之间,有个朋友向他介绍了救济院的一位姓马的姑娘。那时,救济院里收养的大多数都是无依无靠的女孩子,如果有女孩子被人看中,只要双方都同意,就可以按照规定办理领娶手续。张恨水去了救济院,见到了朋友说的那位马姑娘,双方都很有意。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7)

那马姑娘人很灵秀,也有点文化,于是张恨水便有心要娶她。不料当他向救济院提出申请时,竟然遭到了拒绝。原来马姑娘已被别人看中,只是她自己不同意,那人便疏通院方,对马姑娘施加压力。这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马姑娘无奈之下,便把救济院里的另一位姑娘介绍给了张恨水,这姑娘就是胡秋霞。

胡秋霞原本是四川人,出身贫苦人家,自幼被拐卖到北京当了丫头。因为不堪忍受主人的虐待,而进了救济院。胡秋霞性格豪爽,与柔弱文静的马姑娘互相照顾,情同姐妹。

张恨水听了胡秋霞的身世后,十分同情,也因为是马姑娘的介绍,不由得产生了“爱屋及乌”的想法。他娶回了胡秋霞,接着就把对爱情的渴求和对不幸弱女子的深切同情,全部都倾注在了她身上。

胡秋霞意外地得到这样一位丈夫,一个舒适的家,当然对张恨水充满了感激之情,尽心尽力地照顾张恨水的生活。虽然胡秋霞没有文化,却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往昔的不幸生活遭遇。

几年后,张恨水的长篇小说《落霞孤鹜》问世,书中说的是妇女留养院的两个姑娘-冯玉如、落霞和青年江秋鹜的爱情故事。那段关于留养院的生活描述,自然得力于胡秋霞的帮助。

书中人物落霞的原型就是胡秋霞,这也是确实无疑的。张恨水在这部以胡秋霞为模特儿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真实地反映了他与胡秋霞结合的思想基础。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8)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并非真实生活的记录。书中自然也编撰了许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也都做了许多的艺术加工。

张恨水和胡秋霞结婚后,两个人各有所得,生活还是幸福的。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文化的悬殊和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张恨水与胡秋霞之间终于产生了裂痕。

一九二六年,张恨水已是闻名南北的小说家了,各方面的收入也日渐丰厚,便把全家老小都接到北京来同住,原本只有两个人的小家庭顿时变成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

这时,秋霞已经有了第一个女儿慰儿。亲人团聚,添人进口,虽然不乏欢乐,却也为张恨水增加了不少的烦恼和劳累,他不可能经常和胡秋霞单独在一起。写小说是张恨水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又成了他维持一大家子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张恨水日夜工作,白天在家写小说,有时要同时写几部小说在儿家报纸上连载,夜晚还要到报馆去编报。

在张恨水极度繁忙的情况下,胡秋霞感到自己受了冷落,常常独自一人借酒浇愁。作为一个女人,胡秋霞需要的是丈夫的温存与怜爱,而作为一个家庭支柱的张恨水需要的是妻子与他共负生活的重担,分享创作的喜悦。可是,两个人都不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所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胡秋霞原本是性格直率外向的人,喝醉了酒更无所顾忌,常常会摔东西,骂人。一遇到这种情况,张恨水便躲进书房,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为伴去了。两个人的差异一旦显现出来,裂痕就变得更加难以弥合。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生活在无奈之中。

一九二八年,张恨水在《世界日报》编副刊,结识了一位能写小说会做诗的女读者,这很自然便引起了他的爱慕之心。那年,他不过只有三十三岁,虽然已经有过两次不理想的婚姻,张恨水却从来没有对异性产生过这种感情。

但他知道,他与这位独具魅力的女读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张恨水的第一次婚姻是封建包办的,可以不必计较,但他和胡秋霞的结合,是张恨水自己的选择。尽管他现在明白,他和胡秋霞之间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他对于胡秋霞的同情并不能等同于爱情;离婚?首先在张恨水自己的道德准则下就通不过。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9)

更何况,他们两个人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而胡秋霞一旦离开了他便无依无靠。于是,张恨水的这腔热情,只能是自生自灭了。可以说张恨水在情感上是个半旧式的人物,在思想上他有着自己的双重标准。

张恨水戏称自己是中国文人的黄昏。他渴望红袖添香的温情,向往志同道合的知己,却又有着非常传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张恨水的一生都在竭尽心力地做一个完人,做好儿子、好兄弟、好父亲、好丈夫。

天知道为了这种责任,为了他的新旧两种理想,他的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张恨水是一位孤独者,在精神生活的寂寞中,他惟一的办法就是发愤写作出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可谓是“强为欢笑谁都说,字字伤心是血丝”。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0)

这只是张恨水婚恋史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它并未成为真正的爱情的乐章,但却反映了在他年轻的心里,依然怀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两年之后,他终于落入爱情的漩涡,造成了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婚姻,一次由相互爱慕开始,直至终生相依相随的婚姻。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1)

第三任妻子周南——最是并蒂鸳鸯情

关于张恨水的第三次婚姻,有文章说:春明女中的学生周淑云,读了《啼笑姻缘》后,竟至默默爱上了它的作者。在周淑云的想象中,她认定了自己的前世就是《啼笑姻缘》中的沈凤喜,而张恨水似乎就是那位温柔多情的樊家树的化身。

周淑云被这种单相思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与张恨水仍旧是无缘相见。张恨水第一次见到周淑云是在一次游艺会上。张恨水在那次的游艺会上见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少女,她就是春明女中的学生周淑云。

周淑云是云南人,性格恬静,举止大方,虽不十分漂亮,但非常清秀,一双含情脉脉的丹凤眼,两个深深的小酒窝,犹如一朵含苞初开的荷花。

几十年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她在春明女中念书时,那位比自己低两年级的同学一一被大家称为“乖乖妹”的周淑云。

林海音说周淑云是一个非常活跃、招人喜爱的女孩子。所以毫不奇怪,当时的张恨水只不过是见了周淑云一面,周淑云那娇小活泼的身影便深深地印在张恨水的脑海里了。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2)

由于张恨水的大妹妹张其范是春明女中的教师,在师生的来往中,张恨水与周淑云相识了。周淑云十分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也酷爱唱京戏,偏巧张恨水本人也是个京戏迷。

虽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将近二十岁,但是却经常在一起谈小说,谈京戏,好像有永远都谈不完的话。日子渐渐流逝,张恨水也慢慢地将周淑云看做是自己的红颜知己,而周淑云对张恨水的感觉也由仰慕进而提升为了爱恋之情。

两情相好,自然会谈及婚嫁,张恨水向周淑云如实说明了自己曾经有过两次婚姻经历的状况和此时无奈的心情。谁知周淑云却表示,只要能和张恨水终生相伴,她并不计较张恨水已经有了妻子。

张恨水顿时感觉喜出望外,觉得自己真正的爱情终于在历经坎坷之后找到了归宿,他将开始自己人生新的篇章。此时的张恨水得知了姑娘的心意之后,再也顾不得他已经结发的妻子们。

这一次,张恨水决定为了自己的爱情而迈出勇敢的一步一与周淑云结婚。张恨水联想到《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取它的雅致之意,张恨水便为周淑云改名为周南。

从此,张恨水的情感世界终于有了归属。那是一九三一年,那个年代,男人娶几房妻室并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张恨水却认为,他与周南的结合,是他们两个人由于相互爱慕而产生的真正的婚姻,他必须按照老规矩,对周南进行“明媒正娶”。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3)

于是,张恨水开始忙着租房子,置办家具,托人说媒,行聘迎娶,一切都遵照正规的仪式进行。然后,张恨水和周南两人又双双南游苏州、杭州和上海,共同度过了一个“新派”的蜜月。

熟悉张恨水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小说中,不乏潇洒、浪漫的爱情生活的描写;而在他的生活中,一辈子却只有这一次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这次与周南的婚姻,给张恨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感受。南游归来后,张恨水又全力投人了自己钟爱的写作。过去张恨水曾经说自己是“文字机器”、“新闻工作的苦力”,而现在却与原来的感受不同了,辛勤的笔耕成为了愉快的享受。

在张恨水工作时,他们夫妇二人一个伏案挥毫,一个铺纸研墨;在写作休息的空当,他们夫妻会很有兴致的下上一盘棋,或是一个人弹琴,另一个人满怀深情的清唱一首情歌。

这一时期,可以算的上是张恨水生活上最幸福的时期,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期。张恨水在继续完成长篇小说《金粉世家》的同时,又开始创作了他的《锦片前程》、《水浒别传》等几部小说。

“九·一八”事变促使张恨水把自己的笔锋转向了抗日。据说张恨水曾经在短短的二十六天里,完成了他支持抗日战争的三篇小说、一个剧本、一组笔记和两组诗。

张恨水虽然与周南另外组成了家庭,但是张恨水对胡秋霞仍然尽着他做丈夫的义务。周南在这一点上非常体谅自己的丈夫张恨水,对张恨水的旧婚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从不做干预。

周南体现了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所特有的宽容与大度,但是胡秋霞却不能接受张恨水与周南已经结婚这个现实。胡秋霞因为恼怒和悲恨而导致心情十分糟糕,于是她就越发沉溺于酒这种杯中之物。

但由于张恨水和周南是与胡秋霞分开生活,三个人之间倒也相安无事。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一九三六年,张恨水和张友鸾在南京合办《南京人报》,于是就把家人从北平接到了南京。

胡秋霞的两个女儿都在一九三二年死于猩红热,此时,胡秋霞身边的儿子张晓水也已经八岁了。周南也有了两个儿子,张二水和张全。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4)

图 | 张恨水和周南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张恨水只好把家眷送回到安徽老家,自己一人留在南京生活。就在南京沦陷的前几天,《南京人报》被迫停刊了。张友鸾应邀参加重庆《新民报》创刊工作,带着全家去了重庆。张恨水只身一人,随后也到了重庆,参加了《新民报》的创刊工作。

一九三八年,战争的局势日趋紧张,在安徽的周南惦记远去的丈夫张恨水,时常寝食难安。这时,她的第三个儿子张伍出世还不满周岁,可是周南决心不顾关山的险阻,要去千里寻夫。

周南随后把五岁的二水托付给她的母亲,自己便怀抱着张伍,领着三岁的张全走上了寻找丈夫张恨水的道路。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一个二十多岁的柔弱女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孤身一人从安徽跑到四川,一路上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光是周南身上的那股勇气,也确实令人惊叹。可以猜测到,当张恨水在重庆与周南重逢时,他们夫妇两人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

从这次的艰难重逢后,张恨水与周南在重庆海棠溪的茅屋里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八年。那时,周南和孩子们住在离重庆城五十里远的南温泉,张恨水每天要到《新民报》去上班,一天往返五十里。

南温泉的土房子里四面漏雨,张恨水只好早早人睡,一清早起来趁着天光写稿子。为了改善生活,周南甚至养了一头猪,因为怕影响张恨水写作而只好每天一早赶上山,晚上再找回来,直到过年时张恨水也闹不明白,周南哪来的本事搞到一整头猪。

然而,南温泉的破屋里也充满着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快乐。每天张恨水都会采来美丽的山花,插在一只破酒瓶里。在闲暇时,他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二胡,而周南是北京城里小有名气的票友,夫妇俩在山沟里和着空袭警报夫拉妇唱,成了那时重庆北温泉文化人心向往之的景观。

也是在这八年间,他们又有了两个女儿,明明和蓉蓉。期间,张恨水和周南的物质生活是相当清苦的,但是他们的感情生活却是极其丰富的。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5)

在明明的《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一书中,“养猪”、“吃‘平价米’”、“‘山窗小品’和我的童年”等数篇文章,都对他们一家人当时苦中有乐的生活,做了极有情趣的记叙。

当年周南曾经以“南女士”署名,在《新民报》上发表过《早市杂诗》。从诗中的语句“嫁得相如已十年,良辰小祝购荤鲜,一篮红翠休嫌薄,此是文章万字钱”,以及“朝霞沾鞋半染衣,街头浓雾比人低,晓凉敢说依辛苦,昨夜陶潜负米归”,可以看出她与张恨水甘苦与共的生活,也可以看出她对张恨水的体贴、挚爱之情。

应当说,周南的慰藉和关怀,对张恨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周南所给予张恨水的温情,使张恨水能够安贫若素,在战争时代生活的重压下,仍旧笔耕不辍。

也是在这八年中,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灾难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发了张恨水先生作为一个有是非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文人的战斗激情。他的抗战小说如泉奔涌,一系列鲜活的抗战人物使他的小说世界变得更加丰满厚重。如《八十一梦》、《水浒新传》等许多好作品,就是那个时期张恨水的代表作。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张恨水带着周南和两双儿女到安庆探望久别的老母亲,随后又因为北平《新民报》的创刊而独自去了北平。在到达北平之后,张恨水在北平购置了一所大的房子,于一九四七年底将周南、胡秋霞和孩子们都接了来,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

不幸的是,经历了八年的分离,胡秋霞和张恨水的思想距离越拉越远了,这使得胡秋霞并没有感受到与丈夫久别重聚的喜悦。虽然在一九四八年胡秋霞又有了一个女儿,但她心情一直不好,而且喝酒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更加不能让人理解的就是,胡秋霞总是动不动就吵闹,搞得一家人不得安宁。

最后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张恨水几经思量,只得另外购买一处房子,安顿胡秋霞和她的两个孩子。张恨水每个月会去探望胡秋霞和孩子们一次,并且为他们送去生活费。从此,张恨水和胡秋霞再也没有在一起生活过。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6)

一九四八年的秋天,张恨水辞去了《新民报》的工作,在家中专门从事写作。不料,一九四九年六月的一天,张恨水突然患了脑溢血,马上送去医院抢救,谁知道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患上了半身不遂。

周南一直陪在张恨水的身边侍奉汤药,日夜守护,另外一方面她还要应付一家人的生活。为了支付张恨水住院期间昂贵的医疗费用,周南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一点首饰。

这一年,周南的小儿子张同出世,家中六个孩子嗷嗷待哺;老家徐文淑那里,每月还需要寄赡养费;胡秋霞和一双儿女也要生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九五一年,周南卖掉住了三年的大宅院一一那是张恨水为周南所购置的惟一不动产,换了一个小院落来节省生活开支。那个小院落也就是后来周南和张恨水相继度过生命最后时刻的西四砖塔胡同四十三号。

经过一段时期的疗养和周南的悉心照料,张恨水的病情逐渐好转,并在一九五三年恢复了写作。一九五五年的时候,张恨水竟然独自一人南游,由北京回到了合肥,回到阔别了十年的故土,又经过南京、上海、济南返回北京。但是,就在他重获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周南却因为劳累而病倒了。

从抗日战争起,周南与张恨水就开始了他们忧患半生、相依为命的生活。周南本来身体就很单薄,加上家中的孩子多,长期过度操劳,身体就越发瘦弱了。

一九五六年,她被检查发现患了癌症,她自己知道凶多吉少,常常躲在背地里独自一人悄悄哭泣,但是在丈夫张恨水的面前,周南还要强作欢颜,以免身边的亲人为自己担心。虽然经过了两次手术,但是都收效甚微。到了一九五九年,周南终于卧床不起,随后在她四十四岁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周南因病而去世,对张恨水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张恨水不能没有周南,他在自己的床头挂满了周南的照片,好让自己一抬眼就能看见,犹如自己的妻子周南仍旧陪伴在身边。张恨水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悼亡诗和词,追忆他与周南同甘共苦的往日,倾诉他对周南的无尽思念。

张恨水曾经十分悲痛地吟诵道:“只是一场春梦破,青衫泪拥哭坟旁”;“如今痴坐茶烟淡,斋冷休之几个知";“四更眉月窥窗久,不觉思人坐天明”,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深怀念。这些诗词都已经收录进了《张恨水全集》。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7)

1966年摄于北京砖塔胡同43号院的全家福,二排左一张恨水,左二胡秋霞霞

其中在张恨水的书桌上有未完成的封笔之作,那就是他在一九六五年写的三阕词。虽然字迹已经变得有一些难以辨认,但是依然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以颤抖的手和颤抖的心,在一声声呼唤着周南。

周南去世后胡秋霞也并未忘情于张恨水,她也常去看望他。她曾表示愿意陪伴张恨水度过晚年,却被张恨水谢绝了。因为他不愿承认周南已经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他要保留他和周南共同生活的一切,守着周南的照片和遗物,直到他自己离开人世的一天。张恨水是在子女们的爱护下和老朋友们的友情中,于一九六七年逝世的。

胡秋霞虽然失去了张恨水的爱,但她的晚年还是很幸福的。她一直守着儿子张晓水、女儿张正生活。张晓水执教于北京外语学院,在一九五五年结婚,生有二子一女。张恨水去世后,周南的孩子们也常去看望胡秋霞。胡秋霞的晚年可以说得上是儿孙绕膝,一直到她一九八二年病逝。

如今张恨水与他曾经的三位夫人都已经长眠于地下,张恨水的作品却依然长存人间。一代小说大家,用他的笔写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的形形色色,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而他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深深地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张恨水的婚恋史与他的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都是历史的镜子,带给人们的是对历史的了解和思索。

民国第一名张恨水(民国鸳鸯蝴蝶梦)(1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