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甘草附子汤原方剂量(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芍药甘草附子汤【原创】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志龙 黎崇裕

张仲景甘草附子汤原方剂量(100首经方方证要点)(1)

【组成】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功用】温阳止痛,益阴敛汗。

【主治】发汗后,表证已解,汗出不止反恶寒者。

【方解】芍药、甘草具有酸甘化阴之妙,有柔肝和脾、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能,再加附子以温阳,加强止痛之效果,成阴阳双补之方。

【方证要点】

1、阴阳两虚证:以腹痛,拘急,难行,恶寒足冷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汗多,脚挛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微。

2、常用于腿抽筋,不安腿、呃逆、强中、肛裂、唾中龊齿、便秘、足部疡毒、三叉神经痛、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脘腹痛、头痛、关节痛、足跟痛等属于阴阳两虚者。

【类似方证鉴别】

1、芍药甘草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都可以治疗恶寒汗出。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是表证已解,汗后阴阳两虚之症,故而恶寒,脉微细,脚挛急;而桂枝加附子汤证是表证未解,阳气已虚之症,故而过汗后,汗漏不止,表证仍在。

2、芍药甘草附子汤与桂枝汤:都可以治疗恶寒汗出。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是表证已解,汗后阴阳两虚之症,故而恶寒,脉微细,脚挛急;而桂枝汤证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故而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

3、芍药甘草附子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都可以治疗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是表证已解,汗后阴阳两虚之症,故而恶寒,脉微细,脚挛急;而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是太阳少阴两感证,以脉微细,但欲寐,无汗恶寒为主症,绝无汗出不止,口渴思饮。

【原文】

1、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医案举例】

1、自汗案(闫云科医案)

许某,女,65岁,住城内周家巷。暑天大热,饮冷过多,病头痛发热(体温39℃)。自服A.P.C 4片,致大汗淋漓,热虽解,而汗出不止,神疲乏力。因循20余日始予就诊。

患者面色萎黄,倦怠头晕,汗出如泉,拭之复涌。身不热,体不痛,畏寒唇冷,手足不温。胃纳呆钝,口渴欲饮,二便如常。舌淡红润,脉沉细略数。

综观全症,既非太阳中风证,亦非太阳少阴两感证,有似太阳病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汤证,其实亦非。乃汗多伤阴,阴损及阳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也。拟:

白芍10g 附子10g 炙甘草10g

一剂减,二剂愈。

2、风湿性关节炎案(刘定西医案)

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本文转自拙著《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