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三国时期曹操采取的一项政治策略。公元196年,曹操迎立汉献帝刘协,并开始以皇帝的名义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一方面,他可以对诸侯进行名正言顺的赏罚和征讨;另一方面,他还能够以朝廷的名义招揽天下人才。正因为这种策略,所以曹操的势力才能够迅速的崛起,成为了统一北方的霸主。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1)

一代枭雄曹操

可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是三国时代最成功的战略决策之一。可是,这么厉害的一招计策,到底是曹操手下的哪一位谋士提出来的呢?

说起曹操的谋士,我们一般最先会想到郭嘉、荀彧、贾诩、程昱等人。但其实,为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个我们都不太熟悉,甚至有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毛玠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2)

毛玠剧照

毛玠是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或许有点陌生,甚至在《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还把他拍成了一个武将的形象。但实际上,毛玠根本不是武将,而是曹操手下一位比较重要的谋士。只不过,曹操手下谋臣如云,星光璀璨,相比较之下,毛玠的存在感相对低了一点。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早在初平三年(192年),毛玠就跟随了曹操。当时的曹操只占据了区区一个兖州,其官职也不过只是个小小的兖州牧。而此时,毛玠就已经清晰的洞察了天下局势的发展,并向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这条建议被收录在《三国志.毛玠传》中,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如今天下分裂,皇帝四处逃亡,老百姓都流离失所,这种情况很难维持太久。如果想要起兵谋事,就应当迎奉和拥戴天子,然后以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其他不肯臣服的诸侯,囤积军粮,储蓄军资,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王侯霸业。

听完毛玠的建议后,曹操感觉非常高兴,并虚心恭敬地接纳了这个建议,同时还任命毛玠担任他的幕府功曹。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3)

公元192年势力地图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毛玠的这句话中用到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我们所讲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其实,所谓“奉”,就是供奉、迎奉的意思,把天子供养起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然后以此来制约各路不臣服的诸侯,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只不过,“挟”这个字带有要挟、挟持的含义,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主要是因为后来曹操变成了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人们为了贬低他,所以更加流行这个说法。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4)

汉献帝刘协

由此可见,毛玠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计策的最初制定者,后来又演变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毛玠能够如此清晰的看透当时的时局,并作出如此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不得不说的确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谋士,而这条计策也成为了他一生之中为曹操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毛玠其实并不是最早的一个提出这种想法的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有人实施过这种战略思想,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我们知道,在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从这时候起,周天子的地位越来越低,诸侯的势力日益崛起。他们开始变得蛮横自大,瞧不起周天子。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互相攻伐的大动荡时代。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5)

春秋时代地图

而此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一边大力发展经济,一边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所谓“尊王”,就是指尊敬的供奉周天子,然后以此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全天下的诸侯进行约束和管制。假如哪个诸侯显露出不臣之心,齐桓公就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其进行讨伐。在这种策略下,齐国的国力日益强大,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可以看出,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实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以维护天下秩序为借口,最终完成自身势力的扩张。或者说,毛玠其实是借鉴了齐桓公的历史经验,并把这种经验推荐给了曹操。

三国中最厉害的计策(三国最厉害的一招计谋)(6)

曹操

曹操曾经在自己书写的《述志令》中说:“设始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经常把自己比做齐桓公,把他手下的谋士们比作管仲。可见,曹操和毛玠的确是从齐桓公身上获得了灵感,最终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发挥到了极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