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双人故事想表达个什么(滴答滴答)

“看到爆炸物什么感觉?”

“如果是常人,第一反应就是向后跑,跑得越远越好,如果是我们这个职业的人,心里只会想三件事:疏散群众、直面爆炸物、拆除爆炸物。”

“40公斤的防爆服包裹着你的身躯,整个排爆现场鸦雀无声,耳边却是别样的嘈杂,呼吸声、风扇的声音、心跳的声音跟随着定时炸弹秒针的声音一起跳动,透过厚重的防爆头盔看这个世界,既陌生又遥远,原来生与死的距离如此接近。”贺丽远冷静地描述着排爆时的场景,仿佛看淡生死。

这就是排爆警察的工作常态,这一头要让危险“消灭”,那一头要让生命“延续”。

滴答滴答双人故事想表达个什么(滴答滴答)(1)

贺丽远正在拆弹 昆明警方供图

入行:第一次,他手抖得连工具箱都打不开

1998年,贺丽远从警校毕业,进入昆明市公安局工作。不久后,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去参加排爆的培训,还让他回去征求家属的意见。当时的贺丽远,并不知道“排爆”是干嘛的,得知可以去培训学本领,他满心欢喜地同意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手,首先要是一个机械专家,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安全要求、实战训练缺一不可,4年下来,贺丽远不知参加了多少次的培训和训练,终于在2002年通过了最后一次考核,获得了排爆的资格证书。

“拿到资格证书就是一名排爆手了吗?”“并不是。”贺丽远摇了摇头,初次排爆的一幕幕犹在眼前。

1999年,贺丽远“遭遇”了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炸弹。嫌疑人在柜台上放了一个爆炸装置。接警后,贺丽远跟着师傅到了现场。

“200米的警戒线以内一个人都没有,鸦雀无声。寂静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呼吸急促,甚至有想要呕吐的感觉,最重要的——我第一次听见自己这么大声的心跳。”

“贺丽远,把工具箱拿过来。”已经准备拆除爆炸物的师傅看着远处紧张的贺丽远发出了指令,贺丽远却听不到。“贺丽远,工具箱!”第二次,贺丽远终于听清了指令,他缓慢地向师傅靠近。可靠近之后,他发现他手抖得连工具箱都打不开。

当日,“炸弹”被顺利拆除,领导说这是一枚假“炸弹”,之后,贺丽远久久不能从压抑的情绪里走出来。

“那一刻有紧张、有懊恼,诸多情绪缠绕脑际。”处置完现场,直到过了几天贺丽远才缓过劲来。“排爆警察”这个词的分量,开始在他的心里重了起来。

接下来的两三年,他以一个“辅助者”的身份跟着师傅出了好几个现场。

实战:遇见“一晃就炸”的水银炸弹

如今的贺丽远似乎早已忘记第一次实战时的紧张感。

2002年,某州市发生了一个案子,云南省公安厅要求贺丽远所在的五大队前往支援处置。“人群疏散完毕,排爆手进入现场。”听到指令后,贺丽远深吸了一口气,戴上防爆头盔慢慢地接近爆炸物。

爆炸物是一个正方形的木箱子,并不大,贺丽远穿着40公斤的防爆服,打开工具箱,仔细地观察着木箱的结构。“我当时担心从木箱正面打开,牵动导线引发爆炸,我观察了许久,甚至中途有两次短暂的调整。”贺丽远说。

接下来,木箱从侧面被打开,炸弹丝毫未动,贺丽远走到一边,短暂休整。不一会儿,他趴在爆炸物面前小心操作了起来:凿孔、掏出炸药、移除雷管……一切顺利,爆炸物被安全拆除。处置完毕后,贺丽远脱下排爆服,衬衣早已全部湿透,衣角不停地往下滴水,汗水还在不断地从身体溢出。

之后再出现场,贺丽远从容多了。2003年某小区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爆炸物,1.5公斤重,放在一个纸袋里,被摆在了楼道口。

“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触发开关,是水银。水银是有流动性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在处置过程中装置晃动或者偏一点,就有可能引发爆炸。”

为了保留证据,以便破案,此次拆除方案选择了人工拆除,这次处置由师傅带领贺丽远一起拆除。拆除过程很艰难,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最危险的边缘……但处置成功了。

滴答滴答双人故事想表达个什么(滴答滴答)(2)

贺丽远正在拆弹 昆明警方供图

凶险:舍命拆除一枚10分钟后就要爆炸的炸弹

3年后,“排爆手”贺丽远的考验接踵而至。2006年4月6日,昆明某超市发现爆炸物。嫌疑人情绪激动,称若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要引爆炸弹。当时正值商场最热闹、人员最密集的时候,一旦爆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的贺丽远已经成长为队里的主排爆手,接到任务后,他立刻从晋宁的另一个现场赶回昆明。

穿上排爆服,慢慢走近防爆罐,贺丽远将炸弹轻轻取出放到地上,“滴答”“滴答”的声音让人胆寒,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贺丽远看了一下装置,发现这枚定时炸弹竟然连时间显示装置都没有。这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超市储物柜和转移的地点有一定的距离,转移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豁出去了。”短暂思考后,贺丽远向领导请示:“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安全销毁。但是爆炸物是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唯一的也是最直接的证据,如果选择安全销毁,对案件侦破极为不利,我请求,由我进行人工拆除。”

“批准。”对讲机那头传来了领导的指令,贺丽远毅然选择了人工拆除,开始了和“死神”的博弈。他用工具刀将胶带和外包装一层层剥开,当看到里面的闹钟时,他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闹钟上的定时指针已被破坏,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贺丽远定了定神,小心地切断导线,慢慢将炸药和闹钟分开,接着他看见了炸弹内的大量填充物。30分钟后,炸弹成功拆除。脱下排爆服,贺丽远又是一身的汗水。正在此时,指挥中心传来消息,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供述了炸弹设定的爆炸时间——只剩不到10分钟。

爆炸装置的成功排除,让刑侦技术部门提取了关键物证,获得了直接证据,很快认定犯罪事实,成功破获了这起影响极为恶劣的爆炸恐吓案件。

滴答滴答双人故事想表达个什么(滴答滴答)(3)

贺丽远正在拆弹 昆明警方供图

“职业病”:一年回忆拆解步骤36000遍

贺丽远从不相信“运气”这个词,他更相信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的训练、现场的分析、综合的研判。

从警22年以来,贺丽远处置过数十种爆炸装置,光感的、红外的、水银的、遥控的……为成功拆解这些爆炸装置,贺丽远每天都将拆解步骤在脑海里过100遍,每年就是36000多遍。

“我要记住每一种装置,每一个步骤,才能确保每一次都能全身而回。”这样的思考习惯,让他养成了特殊的“职业病”。不管进入什么样的建筑,他都会想,如果此处有爆炸物,它会在什么地方。他甚至会拿起孩子的遥控汽车进行思考,这个遥控装置,所能遥控的范围是多少。他经常会呆在一个地方思索很长时间,听到异常的响动,别人选择离开,他总是会不自觉地走上前去。

“拆除爆炸物前,我会分析能获取到的所有现场信息,包括天气预报。”贺丽远说。报案经过、现场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人群,这些看似散乱无关的信息点,在贺丽远的脑中不断进行分析重组,最终形成一套安全有效的处置方案。

滴答滴答双人故事想表达个什么(滴答滴答)(4)

贺丽远 昆明警方供图

进退:“总得有人干,不是吗?”

处置的现场多了,有个念头时不时地会蹦出来困扰着贺丽远:“要是炸弹在我旁边炸了,怎么办?”

“单身的时候几乎没想过自己的安全问题,如今有了家庭,我却时常问自己,干这行是为什么?”想到家庭、妻子和孩子,贺丽远也会思考很多。

“但总得有人干,不是吗?”某一瞬间,贺丽远觉得自己“悟了”。

既然自己有了面对危险的经验和能力,就更应该挺身而上,并将自己的经验倾力传授给后辈。在后来的学习交流中,贺丽远开始非常用心地将自己所学所会倾尽全力教给其他民警,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际动手操作,装置怎么制作、怎么拆除,手把手地教。

有人问贺丽远,“如何让现在带的年轻学员在搜排爆工作上勇往直前?”贺丽远想了想:“我只能以身作则,用行动来让他们‘看见’。”

“看见什么?”

“内心的力量。”贺丽远说。

不止贺丽远一人,全国的“贺丽远们”都在“排爆警察”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万家灯火。

来源:人民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