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唐伯虎判了多少年 唐伯虎科场舞弊案
(说历史的女人——第47期)
有关唐伯虎,拜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所赐,已经广为人知。
但是,周星驰塑造的那个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且还会武功,一杆无敌霸王枪使得出神入化。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周星驰塑造的唐伯虎最终还抱得美人归,那就是秋香姐。
唐伯虎耍霸王枪剧照
要钱,有钱;要才,有才;要武,会武;要媳妇,妻妾一大堆,还有一个美若天仙心地善良的秋香姐。真是羡煞人也!
唐伯虎与秋香剧照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如此爽歪歪吗?
非也!非也!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
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
其家住江苏苏州,虽然不是豪门望族,但也算是地方殷实之家,衣食倒也无忧。就算唐伯虎不参加科考,吃吃喝喝写写画画,小康生活过到老,也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后来唐伯虎连这样的生活也没能保住,反而非常悲惨,受尽生活的磨难和命运的捉弄。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件事,就是科考。
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而言,想谋求好未来,基本上只有一条独木桥,那就是做官。
而做官的途径,则是参加科考。
因此,古代的科考比今天的高考竞争更为残酷和激烈,难度也更大。
明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
唐伯虎是少年天才,在16岁的时候,就考中苏州府秀才,而且是第一名。但是,在这里要多说两句,唐伯虎这个第一名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江南,真的是人才济济。在这个方面,北方跟江南没法比。也正因此,才子林立,竞争激烈,唐伯虎却脱颖而出,所以他的朋友祝枝山对唐伯虎中秀才第一名用了五个字来评价,即:“四海惊称之。”
按照正常的程序,中了秀才之后,便要去参加乡试。但是唐伯虎却非常有耐心,竟然在中秀才之后沉寂了下来,没有去参加乡试。而且,一沉便是13年。十三年之后,29岁的唐伯虎才重新出来到南京参加乡试。有人常猜,在这13年中,唐伯虎到底在忙什么呢?此是后话,按下不表。且说唐伯虎参加乡试的结果如何?
毫不夸张地说,唐伯虎再次一鸣惊人。真的是不服不行,要相信“天才”这个概念的。唐伯虎参加乡试这年,江南乡试的主考官叫梁储。
梁储像
梁储的官名叫洗马,或太子洗马。
可不要小看这个官,历史上的名臣魏征(太子李建成麾下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张之洞(光绪帝司经局的洗马)都曾担任过洗马之职。
一般认为,洗马为太子属官,用今天的官职匹配,大约相当于太子府的办公室主任。跟着太子混的,只要太子不翻船,他自己也不会翻船,基本上都能平步青云。
梁储在阅卷的时候,看到唐伯虎的考卷后,大为惊叹,夸赞不已,不由对着众人说道:
“士固有若是棋者耶?解元在是矣。”(见《吴郡二科志·唐寅》)
这个评价高,还非常直白,意思就是这么杰出的人才,解元必然是他的了。
结果,当年唐伯虎果然高中解元。
后来,唐伯虎也因此多了一个别称,即唐解元。
唐解元像
有才名,还有两次第一的科考成绩,唐伯虎早已名声在外。所以,等1499年,也就是明朝弘治十二年,唐伯虎来参加朝廷举行的会试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唐伯虎极有可能再拿第一,中得会元。
会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被录取的考生,称之为贡士。会试第一名,则为会元。
根据明清史料来看,一旦考取贡士,多半都会被皇帝录为进士。因此,这基本是决定个人名义的重要时刻。
唐伯虎心里自然非常清楚,深知这是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踌躇满志来到了北京城。
因为会试很重要,是为王朝选拔杰出人才,所以当时的皇帝明孝宗对正副主考官,都是钦点的。
明孝宗钦点的主考官叫李东阳。
李东阳,湖广茶陵人,生于北京。此人小时候,也是个神童,4岁能写大字,16岁就中了顺天府乡试的举人,18岁考中进士。后被皇帝封为礼部尚书、大学士。
李东阳像
明孝宗钦点的副主考官叫程敏政。此人也不简单,他是明成化二年殿试榜眼。明孝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程敏政还做过明孝宗的老师。当时,程敏政担任的官职是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
让礼部的一正一副两位部级高官担任正、副主考官,可见皇帝对本次乡试的重视。
再看一下唐伯虎所参加的这届会试的考生情况,如果与明朝的历届考生数量规模相比,该次考试的考生规模算是中下等,考生共计才3500多名。考生少,但是皇帝下旨录取的比例还蛮高的,皇帝计划录取300名。
有着这样好的历史条件,以唐伯虎的才华,位列皇帝录取之列,原本不算难事,但是后来的情况,却发生了惊天逆转,充满了巨大的戏剧性。
前文已说,唐伯虎在高中解元的时候,那次主考官叫梁储。
考试工作结束后,梁储回到京城,对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念念不忘。最重要的是,梁储总是担心这么一个杰出的人才,应该为国所用,故而总是在同僚面前不断说起,似乎生怕唐伯虎被遗忘或埋没了一样。这个事呢,也足见梁储的一片爱才之心。
恰好,被钦点为该次副主考官的程敏政也挺梁储多次说过这个唐伯虎,梁储是这样对程敏政说的:
“仆在南都得唐生,天下才也,请君物色之。”
因为梁储说得多了,程敏政也就记住了唐伯虎的名字。
后来唐伯虎入京,还专门去拜访过程敏政。
程敏政像
在这里,有必要说道一下,唐伯虎去拜访程敏政的时候,程敏政还没有被钦点为副主考官。当时两人相谈不错,程敏政也挺喜欢唐伯虎,还专门就今年的考试情况,尤其是考题,给唐伯虎进行了一定的推测。
结果,唐伯虎前脚走,程敏政就被钦点为副主考官了。
这事,一下就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考试刚结束,成绩尚未公布的时候,流传起一个舆论:那就是有人发现唐伯虎在考前写着玩的八股文的标题(当时因唐伯虎才名大,很多人来求画求文求字,唐伯虎脑子一热,就把程敏政给他推测的考试题当做练笔写着玩,送给大家),给刚结束的会试考试题极其接近。
此事,让一些爱琢磨的人盯上了,他们联想到唐伯虎在考前拜访过副主考官程敏政,因此说不定程敏政把题卖给了唐伯虎。
唐伯虎剧照
这种事在肚子里想想,也没什么,可是一旦一个人说出来,就立即会被更多人传出去。结果,这消息爆炸了,成了当时的京城头条新闻。
若此事属实,那么就是舞弊案。舞弊,可是重罪。
后来,这事就被一个人先盯上了,他叫华昶。
华昶官不大,就是一个七品给事中。
明朝时,各部都设有给事中一职。
此职,官不大,却是监督官员的,而且有权举报、上奏。
所以说,华昶听到副主考官卖考题这个爆炸新闻后,那头脑就不由发热,赶紧写了一份奏折,呈到了皇帝那里。
明孝宗一看,这还了得。但是,以明孝宗对程敏政的了解,他认为程敏政不会做此等事。可是,自己相信没有用,自己的信任也堵不住天下众人之口。那么怎么办呢?查,拿出证据来说话吧。
华昶在写奏折的时候,还给皇帝提了建议,若程敏政想证明清白,那就让正主考官李东阳再次审查一下程敏政批过的考卷,看程敏政是否录取了唐伯虎。若录了,就说明这个舞弊案确实有问题,反之亦然。
皇帝下诏书,李东阳就按照要求去办理,而且是非常认真、慎重,不敢有一丝马虎,因为龙颜一怒,轻则乌纱不保,重则脑袋搬家。所以李东阳是把程敏政批阅的考卷再三审查,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李东阳审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唐伯虎的考卷被录取。李东阳赶紧把这个情况给明孝宗进行了汇报。
按说,这个调查结果对于程敏政和唐伯虎,都是有利的,但是这个有利,却有点不太明确。因为程敏政的不录取唐伯虎并不能绝对证明舞弊案没有发生。
这就要说到一个东西,那就是清白,清白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被证明的,因为清白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即便被证明了,也总是有着说不清的痕迹。
总之,事情发展至此,该舞弊案又牵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举报者华昶的举报不实!
为了查实,明孝宗下旨把华昶和唐伯虎、徐经一块抓起来,审。
在这里对徐经,略作交代。为何要抓徐经呢?
徐经是谁?说徐经,各位可能不知道,但是说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大家一定有印象,那就是徐霞客。对,这个徐霞客是徐经的曾孙。
当时,徐经与唐伯虎是至交好友,也是案中要人之一。后来有人曾经在细看此案的时候,认为在这次科考案中,唐伯虎之命运改变与徐经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徐经家住江阴,家产万贯,是当地的首富。但这个徐经跟别的富家子弟不同,一般富家子弟多半都喜欢逗狗玩乐,不务正业,可这徐经不同,偏偏没有纨绔子弟的不良作风,反而十分热爱学习(考中举人),不仅愿意在学习上投资,而且还喜欢在结交读书人上投资。比如徐经听闻唐伯虎才名远播,很想结交,在第一次去拜访唐伯虎的时候,他带的见面礼是100两银子。这个出手,可是相当阔绰了。有人根据当时的物价计量单位,进行了一个换算,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相当于25万。
唐伯虎之剧照
于是,一个最有财,一个最有才,一拍即合,两人成了好朋友。
唐伯虎要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徐经便也跟唐伯虎一块进京来了。
来到京城,吃住同一客栈,估计费用都是徐经出的。后来去拜访程敏政,带的见面礼是一块金子。这个见面礼如此之贵,以唐伯虎的经济情况,大概是拿不出来的,估计也是徐经的。
因此,后来有人说,如果没有徐经和徐经的经济支持,唐伯虎买题这个事,大概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唐伯虎根本没有行贿买题的经济能力。
当然,这也不过是假设,此乃闲话,暂且不说。我们还是回到历史现场,依照史料往下看。
一开始,唐伯虎等三人被抓进大牢,尚没进行审讯,还处于等待审讯的情况。如果不是出了另外一个人,这个案子可能会有转机,比如这三人被释放等。
但是这个人,身份特殊,真是够讨厌的。
他叫林廷玉。
他的身份是同考官。
所谓同考官,又叫同考试官,是主考官的助手。
他在奏折中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反映朝廷决定延期公布录取名单的时候,程敏政显得非常紧张不安。
第二件事是,程敏政对考官们说,有关泄题,极有可能是自己的随从所为。
第三件事是,程敏政知道朝廷让李东阳复查他审阅的考卷时,他把答出他出考题的考生全落榜了,因为他出那道考题很难。
总之,林廷玉说了一大堆,就是想证实程敏政卖题。
这事弄大了,因为林廷玉的举报很有说服力。
明孝宗思量再三,只得下旨把程敏政抓起来,进行审问。
可是程敏政虽然是文官,但是却是硬骨头,认为自己没有做过卖题这事,所以坚决不承认。并且提出请求让该次会试的同考官一同“出庭”,与林廷玉当面对质。
但是明孝宗没有满足程敏政这个要求,不过在明孝宗心里,他大概也是不相信程敏政会卖题的,可是舞弊案已经闹到这个程度,不审个明白,或者说不给大家一个交代,这事是没法收场的。那么怎么办呢?
明孝宗的意思是,程敏政这边的情况,就先这样吧,严审唐伯虎和徐经就行了。
负责审理的官员,心里自然是懂得皇帝这话里的分寸的。所以,便放开手脚对唐伯虎和徐经加大审讯力度,大刑伺候。可是,唐伯虎和徐经都是文弱书生,哪里能够架得住这酷刑招待。结果,他们便被屈打成招了。
唐伯虎剧照图片
根据唐伯虎和徐经的招供,事情是这样的:来到京城之后,因为仰慕程敏政之为人和才学,所以就主动去拜见;去见人,当然不能空着手,所以就给程敏政带了点见面礼——一块金子。程敏政因之前早已在梁储那里听闻唐伯虎之名,所以也很客气和热情地接待了两位年轻人。尤其是在交流后,对唐伯虎颇为赞赏。后来谈起会试,尚未被任命为副主考官的程敏政出于爱才之心,就给他们分析会试的出题方向等。
其实,这也不过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巧的是,不久程敏政就被任命为副主考官了。更糟糕的是,后来在会试命题的时候,程敏政还真按照自己给唐伯虎谈话时的那个思路出了考题。
于是,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唐伯虎在听了程敏政的点拨后,回去做的试题,结果跟考题极为相近。
其实,唐伯虎和程敏政,都挺冤!
但,有的冤是无法讲清的。
总之,他们的嫌疑是无法去掉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明孝宗对涉案有关人员,都有一个处理,此一节载于《明孝宗实录·卷一五一》,如下:
“命敏政致仕,昶调南京太仆寺主簿;经、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吏役。”
这个处理,看着简单,实际对每个人都挺狠。
先看程敏政,言语上是令其提前退休,但实际就是罢官了。
可是,程敏政的罪名是什么呢?《明孝宗实录》记载为:
“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沾文衡,遍招物议。”
这话的意思就是程敏政见钱眼开,而且毫不避嫌,给科考造成了不公的坏舆论,影响极其不好。但是却没有说程敏政卖题,也就是说华昶的指控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那么皇帝如何处理华昶?
再说华昶,根据处理的条文,华昶是进行了工作调动,从给事中调任南京太仆寺主簿。两个官职的级别,都是七品。也就是说华昶被平调了,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其实是皇帝对他的一个处罚。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就是不经查实就举报。
说到了华昶,就不得不提一下林廷玉。同是举报,林廷玉的处理算是最轻的,只被皇帝训斥了一顿,原因也举报不实。但是,明孝宗没有对他进行实质性的惩罚。
该案中被处理最惨的自然是唐伯虎和徐经,但以唐伯虎为最。
唐伯虎和徐经,不仅被革除举人资格,而且让他们去衙门当衙役。
在明代,衙役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是贱民。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而且其子孙后代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他们俩被这样惩罚的罪名,却也不是买题,而是因为——“夤缘求进”。
所谓“夤缘求进”,就是为求科举成功而不惜送礼走后门达成目的,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明孝宗像
至此,有关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在回看案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涉案人员其实都很冤,无论是程敏政,还是唐伯虎、徐经等。前者确实没有卖题,后者也确实没有买题,但是阴差阳错却搞出了一个科场舞弊案。
但是,最后皇帝明孝宗的处理结果却是别有深意,这就要说到皇帝必须要站到的是一个超出众人的高度,那就是个人的冤枉与否,在该案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该案的处理,达到还原或者坚守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这关系到的是帝国王朝的发展,而非个人的得与失!所以,即便他知道程敏政是冤枉的,也要罢官以示惩罚;即便他听闻唐伯虎确实才华横溢,但是相比起帝国的大业,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过,从唐伯虎个人而言,虽然失掉了仕途的机遇,但是却成就了一代“艺术家”——唐伯虎在抑郁中创造了杰出的艺术成就,留名青史。
唐伯虎画作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明孝宗实录》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