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草草是什么意思?草不黄俗话说348毛包

“冒失”之“冒”,源于“莽撞”之“莽”,这个已经在前边说了“冒火”“冒火连天”之“冒”,是否与之关联?还有“毛包”“冒烟儿”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不草草是什么意思草不黄俗话说348毛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不草草是什么意思?草不黄俗话说348毛包

不草草是什么意思草不黄俗话说348毛包

“冒失”之“冒”,源于“莽撞”之“莽”,这个已经在前边说了。“冒火”“冒火连天”之“冒”,是否与之关联?还有“毛包”“冒烟儿”等等。

一、毛包

【毛包】(1)指爱争吵起哄、粗直而少涵养的人。①北京官话。指爱争吵起哄、粗直而少涵养的人:~下三滥儿(统称社会上的堕落分子)

②胶辽官话,山东诸城。王统照《春华》:“这位教员是出名的~,有话藏不住,为能替人效劳。”(2)搞昏了;慌了神。①中原官话,河南洛阳:他一听说要叫他上台讲话,可~了。②西南官话,重庆奉节:事情一多,心里就~。(3)乱七八糟,中原官话,山东梁山。——汉语方言大词典

“乱七八糟”之“毛包”,在豫鲁苏皖交界一带都讲。

【毛包儿】①比喻乱七八糟。中原官话,江苏徐州:屋里乱的像~。②做事不沉着,没主见。冀鲁官话,天津:我看这人有点~。——汉语方言大词典

实际上做事不沉着与乱七八糟是关联的。

二、“冒火”、 “毛包”咋解?

(一)冒火

“冒火”与“发火”应该不一样,即不是“冒出火来”的意思。因为冒火之“冒”及其变体“猫、毛、卯”还是“火”的意思,川渝有“发猫/发毛”“发猫儿毛”等说法;“毛包”之“毛”即“冒火”之“冒”,当无问题。发火之“发”纯属动词,“搞发了”,是发财了,发达了,没有“搞猫/毛/卯”的意思。因此“冒火”当是平列同义复词而不是动宾结构。那“冒”又该如何讲呢?我们看:

【猛】《说文·犬部》:“健犬也。”《广韵·梗韵》:“勇~。”《玉篇·犬部》:“严也。”又“恶也。”《广雅·释诂三》、《玉篇·犬部》:“害也。”

“~虡趪趪”薛综注:“猛,怒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莫杏切,上梗明。阳部。

也就是说“冒火”的“冒”按照我们的“声衍韵失汉语音义”理论,有“猛→冒”的衍生关系,其规律犹如“莽撞→冒失”。毛包就是“冒包”。

川渝称关系弄僵了叫【搞猫了】【搞卯了】或“搞毛了”,也就是“搞冒了”。

冒火之“火”固然可以理解为原词“火”,犹如“火气”的火,但它可能也有“怒也”之义。

【赫】《方言》卷十二 “怒也。”钱绎笺疏:“怒谓之汉,犹赫谓之炙也。”胡麦切,入麦晓。《集韵》郝格切。又霍虢切,入陌晓。

“火”与“赫”就是纯元音与入声的关系。它们属于“喤→汉赫→赫火”组系。

【喤】《广雅·释诂二》:“怒也。”户盲切,平庚匣。虎横切。阳部。

【喊】《类篇·口部》:“怒声。或省(作咸)” 呼览切

【汉】《方言》卷十二 “怒也。”钱绎笺疏:“~之言暵也,熯也。说文:熯,干貌。又云:暵,干也。引说卦传:燥万物者,莫暵乎火。今本作熯。怒气如火之熯,故谓之暵。怒谓之~,犹赫谓之炙也。”

按《广雅·释诂二》:“汉,赫,怒也。”呼旰切,去翰晓。元部。

(二)毛包之“包”

那“包”呢?从【冒火】是“生气,发怒”的意思推测,“包”应与“奰〔bì〕、暴、㿙”等关联。川渝人说的“打白”实际上是发脾气(“草不黄俗话说”38《打白唦气》)。有的地方写成“打别”: 【打别】闹别扭。中原官话,河南洛阳:这孩子老爱~。李准《白杨树》:“可是事情总是好像和他~。”《冬天的故事》:“进才要是真和他打起别儿来,他也没办法。”

“别”(皮列切,入声薛韵)与“奰”音近。奰,“平袐切”。发脾气就是“发奰气。”

【㿙〔pì〕】《说文·疒部》:“满也。”《玉篇·疒部》:“气满也。”匹备切。

还有个相当于“奰”字从“品”字状的〔bì〕,即是“奰”的繁笔字,《说文》引“诗曰:不醉而怒谓之~。”

暴,怒也。

【暴】“纣~虐以失位兮。”王逸注“卒怒曰~。”蒲木切(入声屋韵)/薄报切(去声号韵)

“卒”即“猝”。毛包之“包”与“暴”高度关联。因此“毛包”当是同义复词。

三、冒烟儿

“冒烟儿”即是“冒火”,可能心理联想及“烟、火”,因为可以说“冒什么火”,跟“发什么火”结构一律。但“冒烟”也可能不完全就是 “冒出烟儿”的意思,请看:

【毛烟儿】发毛;慌张。北京官话:听他一吓唬,我就~了。

【毛鸭子】惊慌;着急。东北官话:这孩子一听老师说明天要考试,可就~了。

【毛约约】毛躁;不稳重。冀鲁官话,山东淄博、桓台。

“毛烟儿” 跟“冒烟儿”构词法大同。因此“烟、鸭、约”等当属于“怏→虤嫼㖾→虤嫼㖾”系。毛、冒跟“烟”等宜理解为“怒也”。冒烟是同义复词。

【怏】《说文·心部》:“不服怼也。”《广雅·释言》、《玉篇·心部》:“怼也。”于亮切,去漾影。阳部。

【卬】《汉书·扬雄传下》“激卬万乘之主”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卬,怒也。”五刚切,平唐疑。阳部。

【虤〔yán〕】《说文·虤部》:“虎怒也。从二虎。”《集韵·铣韵》:“虎怒皃。”唐孟郊《懊恼》:“求闲未得闲,众诮瞋虤虤”按:甲骨文形如二虎相斗。五闲切,平山疑。元部。

【㹜〔yín〕】《说文·犬部》“两犬相啮也。”《广韵·欣部》:“犬相吠。”《正字通·犬部》:“争言无大体也。”语斤切,平欣疑。真部。

【傆〔yuàn /yuán〕】:《集韵·元韵》:“怒也。”《集韵》愚袁切,去愿疑。元部。

【嫼〔wā〕】《广韵·黠韵》:“嫉怒。”《集韵·黠韵》:“嫉而怒也。”乌黠切。

【㖾〔è〕】:《说文·吅〔xuān〕部》:“哗讼也。”钮树玉校录:“玉篇作咢。”《集韵·铎部》:“隶作咢。”

例多不一一。这也是“影、疑母”合流的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