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为何执意休妻(滕府尹金陵审燕王)
却说林冲手持湛卢剑误入白虎节堂,高俅当即把他拿下。若依“法度”,加上“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这一条,林冲就是“误入”,高太尉也可当场将其斩首。奇怪的是,高俅并没有杀林冲,而是把他交给开封府审断,这就等于放了林教头一条生路。高太尉难道不愿意杀林冲,而是做做样子给高衙内看?或者,高太尉要借刀杀人?
开封府滕府尹听从“孙定”,只判林冲脊杖二十,刺配沧州。假如高俅决心杀林冲,又怎么可能轻松地认可了开封府的“处决”?
细读“林教头误入白虎堂”,这段故事写得十分蹊跷,可谓破绽迭出。尤其是林冲休妻的情节中,更是前言不搭后语,留下了诸多疑窦。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开封府写的是南京,滕府尹寓意“水浒”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篇写的是高俅发迹的故事。书中说,高俅是“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的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一笔写的是朱温。前面的文章中解读过,“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是朱温在唐朝时所任职务的顺序,暗藏的是凤阳,不是实写的北宋都城。
施耐庵写朱温,实则喻“朱瘟”,是《水浒传》中的瘟疫,这个“瘟疫”指的是朱元璋“封建诸子”引发的藩镇夺位。这个隐喻,早就在前面的文章中做过解读,此处不再重复。但在林冲的故事中,开封却又影射的是南京。当林冲被押解到开封府时,书中有瘦词赞道:
绯罗缴壁,紫绶卓围。当头额挂朱红,四下帘垂斑竹。官僚守正,戒石上刻御制四行;……户婚词讼,断时有似玉衡明;斗殴是非,判处恰如金镜照。虽然一郡宰臣官,果是四方民父母。直使囚从冰上立,尽教人向镜中行,说不尽许多威仪,似塑就一堂神道。
鲁智深来到汴京投奔大相国寺时,书中也以一首“瘦词”,暗写花和尚来到了秦淮河。这篇“瘦词”,照应秦淮河,写的就是大明都城南京。怎么讲?
绯罗缴壁,紫绶卓围。这一句中的“绯”、“紫”就是下一句的“朱红”。羅,暗写的是燕王,缴,是弓箭,卓,“十日卜,不得生”。开头两句就点明了靖难之役的结局,燕王射杀了建文帝。《礼记·玉藻》中说:“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紫绶”暗喻的是大明皇帝。
当头额挂朱红,四下帘垂斑竹。额,是白额锦毛虎、白额吊睛虎之“额”,隐藏的是道衍和尚“白帽加王”,怂恿燕王夺位的一段历史。白额挂朱红,寓意燕王夺位成功。斑竹,以“竹”喻“朱”,斑有花纹,既隐喻了建文帝,又是“太宗文皇帝”,即朱棣的谥号、庙号。
后面几句,则以“玉衡明”、“金镜照”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明”。玉衡,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也泛指北斗。又是“王者正天王之器”,孔颖达说:“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水浒传》引此典故,暗藏了朱重八之“八”,朱元璋之“玉”,故而是“玉衡明”。后文书中,将有“应七星聚义”的故事,“玉衡”再次出现。
金镜,本指铜镜,“玉衡明,金镜照”,以“明镜高悬”暗点大明与高皇帝。大明高皇帝是朱元璋的谥号,而朱棣的谥号中,也有“高明”二字。镜以铜磨,正面鉴人,背面有文,两代大明皇帝以一面铜镜概而喻之。
直使囚从冰上立,尽教人向镜中行。这一句中的“冰上立”,照应的是开篇词“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冰,即“二水”,雪,即隐喻建文帝的雪花大蛇,吴钩,指的是朱元璋曾经做过吴国公、吴王。开封府隐写的是南京,林冲暗喻燕王。前面的文章中还解读过,高太尉在林冲的故事中,象征朱元璋。因此,高俅把林冲交给开封府审断,其中寓意就是燕王“奉天靖难”。这就是高太尉没有在白虎节堂当场斩杀林冲的原因。
说不尽许多威仪,似塑就一堂神道。开封府虽然有说不尽的威仪,却是雕塑的神道——这里就是“陵”。金镜、神道,这不是“金陵”又是哪里呢?金陵就是南京,但却暗喻的是孝陵,陵,即陵墓之陵,《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其一寓意是北京十二陵(当时只称十二陵)。
从《水浒传》暗藏的机密解读,我猜想建文帝没有逃出北京城,而是安息在孝陵之西,孝陵之东则是其父朱标的东陵。孝陵,还将在“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段故事中出现,宋江去的是金陵皇宫和“金陵”。
从这首“瘦词”的寓意解读,林冲是在金陵受审。那么,审理林冲的滕府尹又是谁呢?
滕府尹寓意“水浒”,孙佛儿正是“孙定”
开封府尹姓滕,书中叫他“滕府尹”,滕府尹暗藏了“水浒”。《说文解字》中说:“滕,水超涌也”。《诗·小雅·十月之交》则有:“百川沸滕”句,《水浒传》开篇词《南吕宫·玉娇枝》中说:“霎时新月下长川”,一轮新月不久就要坠入长川。施耐庵说,大明是建立在“水浒”的王朝,因为“封建诸子”而将坠入长川之中。
朱元璋曾写过一首《庐山》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这轮金球,就在梁山大聚义时,坠入“水浒”之中。
前往解读过朱元璋的《鸡叫》,这首诗中说:“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而《水浒传》中另一个太祖武德皇帝赵匡胤则有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两个太祖武德皇帝的诗异曲同工,梁山大聚义时,坠落在“水浒”的就是一轮裹着火块的大金盘。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洪武三年,礼部奏言:“历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上从之。
以水克火,这是《水浒传》“水浒”之深刻寓意,滕府尹的出现,意味着大明克星到了——“封建诸子”就是大明灭亡的祸根。就靖难之役这段历史而言,则是燕王取代朱允炆,“炆”为微火,焉能受“超涌”之水所克?
“滕”,还将出现在后文书中,比如,武松误入都监府,买个柳藤箱子,把张都监送给他的金银、财帛、缎疋……等件,都锁进箱子里。“滕”加草字头,寓意还是“滕”——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
却说林冲被押解到开封府,滕府尹问道:“林冲,你是个禁军教头,如何不知法度,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这是该死的罪犯 。”府尹定罪与高太尉不同,高太尉是以林冲行刺之名要杀林冲,府尹却没有提到这个细节。
林冲当堂告道:“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冤。小人虽是粗卤的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于是,便从岳庙说起,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了一遍。果然,在林冲的陈告中,就点到了“户婚词讼,断时有似玉衡明;斗殴是非,判处恰如金镜照”。“明”镜高悬,断的是婚姻、斗殴,《水浒传》中的婚姻、斗殴指的就是因皇位而导致的朱家大火并。因而,后文故事中,林冲休妻、棒打洪教头。
听了林冲的告辩,滕府尹便感觉其中有冤情,没有按照高俅“明日处决”当堂宣判。其实,“处决”并不是一定要杀死林冲,其中也有裁决、处置的意思。因而,“府尹听了林冲口词,且叫与了回文,一面取刑具枷杻来枷了,推入牢里监下”。假如高俅一定要置林冲于死地,见了开封府回文,为什么不立即追问呢?
林冲只是被推入牢里监下,没有打入死囚牢,林家人便来送饭,张教头则上下打点。这些细节也表明,林冲已经躲过了高太尉“明日处决”的期限。此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此人一席话便救了林冲。
救林冲的人名叫孙定,是开封府的当案孔目。什么是“孔目”呢?“孔目者如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宋人胡三省的这句话,才是《水浒传》“孔目”的真正寓意。孔目,照应的就是上文解读的“玉衡”。后文书中,有“铁案孔目”,更是暗喻的朱元璋,而开封府出现的则是“当案孔目”,现管孔目。
当案孔目有个绰号“孙佛儿”,孙定孙佛儿,说的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之孙,不杀林冲是“孙定”。佛儿,有两个寓意:其一,朱元璋是太祖,朱允炆是大明第二代皇帝,由孙子辈一跃成了儿子辈,朱元璋曾经出家,故而,建文帝是“孙佛儿”。其二,佛、弗在南方混音,孙佛儿即建文帝不是儿子辈却做了太祖的继承人。这其中的寓意,也隐藏在高俅、高衙内的兄弟而父子的奇葩乱~(伦)关系之中。
既然孙定孙佛儿隐喻的是建文帝,那么,他为何要救以林冲所喻的燕王朱棣呢?这其中就涉及到《皇明祖训》了。《皇明祖训》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编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颁发。燕王起兵靖难,依据的就是《皇明祖训》。燕王之所以胆敢起兵,也与《皇明祖训》中的一条祖训相关:“(亲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
大罪、重罪是亲王犯罪上限,当然也就包括了谋反罪。《水浒传》所涉及到的几代明朝皇帝,还真没有亲王因谋反而被处死的案例。正是因为这条祖训,建文帝不敢背负杀叔罪名,致使燕王多次逃过生死之劫。高俅不杀林冲,寓意《皇明祖训》不杀亲王,孙佛儿救林冲,则是建文帝不敢杀叔的隐喻。
但是,林冲在开封府逃过生死之劫,高太尉为何要在野猪林和沧州草料场继续害林冲性命呢?
孙佛儿开封断案,林教头州桥休妻
书中说,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明知道这件事”,便在滕府尹面前转转宛宛说知就里,希望能周全林冲。府尹道:“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
上一篇文章中,解读过林冲原本就不是“误入”白虎堂,高俅说他“故入节堂”并没有说假话。但林教头肯定不敢行刺高太尉,这件事,孙定是明知的。高俅批“仰定罪”,是企仰开封府判决林冲有罪,有请示之意。《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东汉高诱注曰:“有望于上则仰”,是从下往上仰视。孙佛儿是“当案孔目”,无论开封府尹还是高俅,其实“仰”的是“孙定”。县官不如现管,孙佛儿不给林冲定重罪,谁都没有办法。
燕王虽然早就心存异志,要篡夺皇位,但太祖在世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这是《水浒传》中林教头“隐忍”的原因。真正要“杀害本官”的,却又是朱棣之子,赵王朱高燧。朱高燧曾经企图下毒,毒杀永乐皇帝,事情败露后,太宗文皇帝大怒,要严惩这个忤逆之子。太子朱高炽从中斡旋,说干这件事的不是三弟,而是他手下自作主张。朱高燧因此逃过一劫,不仅得了性命,还继续做藩王。
皇帝要严惩,太子从中作保,这也是“仰定罪”。后文书中,林冲在梁山搞“三足鼎立”,隐喻的就是朱高煦联络朱高燧,要夺朱高炽太子之位。这其中的故事,咱们在“林冲水寨大火并,晁盖梁山小夺泊”这回书中再来解读。
孙佛儿也知道滕府尹惧怕高太尉,便以言语相激,府尹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问如何处置林冲。孙定献计道:“看林冲口词是个无罪的人,只是没拿那两个承局处。如今着他招认做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凭“口词”断案,孙定明显是在为林冲开脱,洗去了林冲持刀刺杀本官的嫌疑。
“误入节堂”原本就不是死罪,掌管禁军的高太尉情知法度。因而,开封府判判林冲脊杖二十,刺配沧州牢城。施耐庵为何要把林冲刺配到沧州呢?这个疑问,将在下一篇讲野猪林的故事中,再来解读。
林冲逃过死罪,在董超、薛霸的押解下出了开封府衙,张教头与众邻居在府前接着。张教头、林教头等人来到州桥酒店坐地,为林冲饯行。酒至数杯,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
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林冲这一篇话,表达了一个意思:休妻,他要休掉高衙内日思夜想的妻子。林冲休妻,说了三条理由:
其一,自己遇到了“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高衙内绰号是花花太岁,太岁管一年祸福吉凶。这句话,隐含的就是前面文章中所解读的皇权归属寓意,朱洪武“孙立”,意味着燕王失去了皇位,当然是“年灾月厄”了。因而,林冲休妻,实际上是燕王无奈远离皇位。
其二,林冲不甘休妻,三年之后将卷土重来。林教头说,张教头把女儿嫁给自己已经三年,但却没有生下半个儿女,也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这番话,照应的就是开封府专断“户婚词讼”、“斗殴是非”,也就隐藏了因皇位争夺而引发的靖难之役。三年“无半个儿女”,寓意靖难之役打了三年多,建文帝就退出了皇位,建文年号总共四年,全部并入洪武年号之中,朱允炆失去了年号,又失去了帝号,可谓一无所得。儿女,合成一个“好”字,故梁山好汉中有井木犴“好思文”。
其三,林冲刺配沧州,生死存亡难料。后面的文章中,将解读沧州即梁山,也就是当时的燕王藩府,后来的大明都城。燕王起兵于“沧州”,成败存亡实在不可预料,若是战败,肯定将无缘帝位。燕王起兵成功,只在南京坐朝十八年,便迁都北京。州桥之“桥”,就隐藏了永乐迁都。
《水浒传》中写了太多的“桥”。《说文解字》云:“桥,水梁也”,施耐庵点化为“水泊梁山”。林冲汴梁州桥休妻,这段故事发生在水泊梁山。
从文本故事解读,林冲并不是休妻而是“让妻”,解除了婚约,其实是为高衙内得到林娘子去除了道德障碍。林冲休妻的理由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写得不合理。《水浒传》中的各种不合理,其实都是作者“逗漏”给读者的破绽,就是书中写的“卖个破绽”。每个破绽之中必定隐藏着深意,追下去就会有结果。
有分教:林冲休妻隐伏宋江题反诗、李逵杀四虎
林冲休妻之言一出,张教头便不答应。但任凭“泰山”如何劝说,林冲休妻之志十分决绝,张教头只得依从林冲,说:“既然恁地时,权且由你写下,我只不把女儿嫁人便了”。林冲写罢休书,正要交给张教头收时,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林冲见娘子前来,便把休妻之事说与她听。张氏得知丈夫要休她,质问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
假如以文本故事解读,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娘子恐未得手,但以其中的深意理解,皇权已在他人之手,花花太岁应当是得逞了。这也是林冲休妻,暂时去沧州“躲灾避难”的主要原因。
林冲如前对张氏说明了理由,那妇人听得说,心中哽咽,又见到林冲的休书,一时哭倒在地,绝了声息。此时,书中又有瘦词一篇,专写张氏悲情之状:
荆山玉损,可惜数十年结发成亲;宝鉴花残,枉费九十日东君匹配。花容倒卧,有如西苑芍药倚朱栏;檀口无言,一似南海观音来入定。小园昨夜东风恶,吹折江梅就地横。
这首瘦词,同样写得十分奇怪,原本,林冲已经交代,他与张氏成婚“已至三载”。但是,瘦词第一句则说的是:“荆山玉损,可惜数十年结发成亲”。这“数十年”指的是什么呢?林冲出场时,是三十四五岁年纪,即便林冲夫妻是娃娃亲,勉强才有数十年的夫妻情分,何况这里说的是“结发”?
其实,这里的数十年,正是林冲的年龄,说的是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中,有四年是建文年号,故而,书中没有实写林冲的年龄,而是以三十四五来暗藏了一个“四”字。林冲在酸枣门外菜园出场时,我已经解读过,三十四五岁年纪,寓意燕王三十九岁起兵靖难。当年,朱温兵出汴梁酸枣门,《水浒传》中的酸枣门借朱温以暗喻藩镇之乱。“朱温”,就是张天师祈禳的瘟疫。
这句写林冲夫妻结发时间的话有一个前置定语:荆山玉损。荆山,是和氏璧所出之山,《水浒传》中说的是“洪信”,洪信即朱洪武印信,是大明皇权的寓意。因此,下一句就点明了“宝鉴花残”,鉴,即印鉴。上文解读的“明镜”,其实也是大明宝鉴。“荆山玉损”,意味着大明丧生皇权。
瘦词中所说的“花”,都是凤阳的隐喻,朱栏、檀口都是“朱红”,也就是朱洪武的“朱洪”。
“宝鉴花残,枉费东君九十日匹配”,这句话说的是春尽花残,也就暗藏了施耐庵对大明王朝结局的预言。东君,是专门掌管春天花神的,九十日就是“三春”。《广雅》中说:“朱明、耀灵、东君、日也”,原来,东君果真隐喻的是“朱明”。《水浒传》中的东君,将坠落于“水浒”。
花,在《水浒传》中隐喻的是凤阳。宝鉴花残,是说凤阳皇帝的印鉴印文残缺,与“荆山玉损”是同一个寓意。
这句话,又为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伏线,暗藏了朱元璋仿黄巢写的一首《咏菊花》诗。“南海观音来入定”,则是“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伏笔。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寓意呢?咱们下文再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