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

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苏轼,为了悼念亡妻,曾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他写的这首江城子,开创了以词描写悼亡的先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什么仅读开篇的这两句,就会让人落泪呢?因为情真,所以感人。

那是1075年,当时三十八岁的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的晚上,苏轼梦见已去世十年的妻子。梦见她容颜依旧,神态安然,脸上带着微笑,安静地坐在窗前梳妆。等苏轼从梦中醒来,伤心不已,于是写下这首令天下人感动的悼亡词。

从古至今,很多诗人都写过悼亡诗,为纪念妻子韦丛,元稹写过很多经典名篇。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把这份真情写得刻骨铭心,感人肺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则写出了元稹对于妻子早逝的无奈和叹息。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这首词,饱含真情,回忆里的点滴滴滴,想象中的桩桩件件,梦境里的一颦一笑,真实与幻相交织在一起,让思念的人更加肝肠寸断。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上片,诗人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生死离别十年后,自己难以诉说的思念,催人泪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一句感叹,把生死相隔,永远不能再见的遗憾和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若非亲身经历,怎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时间并不能淡忘所有的记忆。人亡物在,往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虽然努力让自己不去回想,但又怎能忘怀呢?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子,一直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拂之不去。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2)

“不思量”与“自难忘”的对比,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此刻的心情。要知道,十年忌辰,是很重要的日子。所有那些触动人心的往事,一下子浮入脑海。诗人强迫自己关闭的情感之门,瞬间打开,再也无法控制。

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七岁,对于妻子的早逝,诗人万分悲痛。而她的埋身之处,有千里之遥,自己想去祭奠、怀念一下的心愿,都无法实现。如此凄凉的心境,又能说给谁听呢?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3)

此时的苏轼,已辗转多地。仕途失意的他想起妻子当年的千叮万嘱,不禁潸然泪下,可是,此刻,他的烦心事、伤心事,麻烦事,却再也无法说与她听,这让他怎能不难过呢?难以排遣的落寞,无法消解的孤独感,一起涌上心头,让他更觉无助。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从想象回到现实,他的这种假设,让人更觉悲伤。试想,他的妻子,永远定格在青春最好的年华,永远也不会变老。

现实里,十年的风霜,人生的坎坷,早已改变了诗人当初的模样。如今的他,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岁月染白了头发,催老了容颜,不变的,是心中的真情,以及越来越浓的思念。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4)

词的下片,诗人从想象的场景,回到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在梦中,诗人见到了发妻,她的风姿不减当年,亲切自然。她坐在窗前,梳妆打扮,一如当年的场景再现。诗人欣喜万分,曾经平凡的日常生活,如今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的可贵。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的用笔奇妙之处正在于此,于无声处见惊奇,此处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千般思念、万般不舍,又从何说起呢?一别十年,又有多少话要说呢?无声滑落的眼泪,是最好的代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从梦境回到现实,他没有写自己的伤心难过,而是以妻子的角度,写她怀念自己。他想象着千里之外的短松冈,被葬于此地的亡妻,每到月明之夜,都会因为思念远方的夫君而柔肠寸断。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5)

回想当年,十六岁的王弗,知书达礼、容貌秀丽,她嫁给苏轼年长她三岁的苏轼,婚后的他们,恩爱和睦。善解人意的王弗,持家有方,侍奉双亲,尤为孝顺。苏家上下,无不夸赞。

聪明的王弗,不仅是苏轼的贤内助,更是他的知己。心思细腻、缜密周到的王弗,恰好弥补了苏轼的不拘小节、直言不讳。有时候,家中来了客人,东坡与客人在客厅谈话,王弗会躲在屏风后,悄悄地听他们谈话的内容,然后提醒夫君,不能把一片真心都抛给别人,更不能对人完全信任。

对于章惇,王弗也曾再三提醒苏轼,要远离此人,因为这个人心术不正,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事实证明,苏轼的被贬之路,皆是因为章惇的缘故。可惜,王弗早亡,不然有她的存在,定然可以让苏轼少走很多弯路。

苏轼的三首最好的词(苏轼写下最深情的一首词)(6)

要知道,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十一岁,属于小鸟依人的性格,事事顺从夫君。而处于宦海海沉浮的苏轼,更需要王弗这样的妻子,与他风雨同舟。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往日不能重现。对于发妻王弗的思念,连绵不绝,让苏轼肝肠寸断。

王弗死后,先是葬于京城之西,后根据苏洵的提议,将其墓迁至四川眉山,与苏轼的母亲为伴。为了寄托哀思,也怕自己的妻子孤单,在埋葬王弗的山上,苏轼亲自种植了三万株松树,让它们日夜陪伴自己的发妻。

当你一直思念、惦记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会出现在梦里。而苏轼,就是一直思念发妻,才会梦到她,才会欣喜;又因为梦醒而伤感,然后写了这首词。

因此,苏轼写的这首最为深情的词,之所以让人仅读前两句便潸然泪下,是因为他与发妻的感情真挚,真挚感人。因为他笔下的文字,字字珠玑,真切动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