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成功开拓河西走廊,后来逐步在河西地区构建了整套河西汉塞防御系统,河西汉塞可以概括为四郡、两关、河西长城

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两关:长城最西端的玉门关、阳关,分别连接丝绸之路南北两线

长城:汉河西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顺着河西走廊一直向西延伸到西域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

既然是系统就不能只有以上的硬件部分,还需要软件部分,汉武帝赋于河西的软件部分有:朝贡、驿站、贸易、驻军、移民、教化、屯边、水利、垦荒等多种政策和措施配套,虽然河西走廊是新开拓的领土,但是却异常重视,终汉一朝始终给于特区般的待遇,数百年的深度开发,使得河西走廊逐渐成为了一个宜耕、宜牧、宜商、宜居的西北明珠。

河西汉塞系统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后世各朝各代从未超越,而且几乎都延续了汉武帝时期奠定的河西汉塞框架,就连河西四郡的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河西四郡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河西走廊的存在,这个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是关陇地区的天然屏藩,是拱卫中原的军事要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欲得西域,必先得河西走廊,历史上每一个有作为的王朝,都不得不重视河西走廊这一块神奇的地方。

站在生物学角度,经常会感叹人的身体之神奇,站在地理学的角度,也常常会感叹地理形成之神奇。河西走廊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理版块。

西域土地之广阔,然而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唯有河西走廊这一条坦途,河西走廊北侧是大片的大漠、戈壁,河西走廊南侧是大片的高原、荒漠、冰川,都是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唯有这条被祁连山和合黎山保护起来一千多公里的长廊地带:河流密布、水草丰美,既免受沙漠侵袭,又被祁连水系充分滋养,说这是天选之地也不过分。

古人为城市选址,首先离不开水,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西北,水源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河西四郡古城与祁连主要水系几乎一一对应,武威-石羊河、张掖-黑河、酒泉-北大河、敦煌-党河。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

一个战略级的古城,必然处在交通要道上,唯其如此才可能成为军事重镇,唯其如此才会长期威名赫赫,河西四郡就是这样的四座古城,不只是处于丝绸之路要道,而且还有其它交通要道加成。如果把丝绸之路看作是交通干道,那么这四座古城连通的支线分别是,武威通过连城古道连接河套地区、张掖通过扁都口古道连接河湟和西宁、酒泉通过弱水古道连接漠北、敦煌更是丝路南北分叉口和通往吐蕃的要地。可以看出,河西走廊连接的地区都是极其重要的地理板块,也都是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军事单元。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3)

地理特征再加上交通要道,这正是河西四郡在历史上可以长期威名赫赫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就针对这四座古城,结合其地理特征和当地的历史故事,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河西四郡的历史之盛。

一、武威:河西四郡之首

武威,是汉武帝御封之名,意喻彰大汉王朝“武功军威”之意。

丝绸之路的重镇,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武威长期做为凉州的治所。

匈奴称为姑臧城,是休屠王的王帐所在地。

前凉王张轨规划的姑臧是隋唐时期建设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范本。

张轨在凉州铸造一百把霸刀,以示乱世中割据地方、保境安民的寓意。

武威是中国历史上前后五个凉州政权的都城所在地。

武威是隋唐时期的除长安、洛阳外的北方第三城,堪比当今北上广。

在历史上,这么多荣耀集一城为一身,武威凭什么?

我们今天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说说这个问题。

靠近中原以图西域、依水建城、河西和中原与河套互通的关键点。

1.1、靠近中原以图西域:强者思维中的进取体现

首先,河西四郡的命名中只有武威,以军威为着眼点,彰显大汉军威之意。霍去病同一年两次河西大战,奠定了河西走廊的归属,何其酣畅淋漓,在命名武威之时,想必汉武帝心中仍然是激情澎湃、豪情万丈。汉武帝有骄傲的资本,两战而拓地千里,自古以来,第一次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

武威,这个名字本就有震慑之意,震慑谁呢?首先当然是匈奴,这时的大汉王朝和匈奴之间仍未决出最终的胜负,还需要防止匈奴卷土重来,最迫切的首先是在河西走廊建立稳固的统治;其次是震慑西域的城郭诸国,这是汉武帝的长远目的,河西走廊只是个跳板,长远的眼光始终都盯在西域上。自从张骞带回西域的具体情报以后,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心中,就已经开始勾勒出经营西域的庞大计划,而收复河西走廊正是这个计划实现的基础。

其次,从地理角度,河西四郡中武威城距离长安最近,距离近就便于掌控,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是为中原政权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西域政权进取中原服务的。所以,距京城最近的地方设以治所,先稳固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进而长远为经营西域奠定好基础,这是再合理不过的。

作为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靠近军事作用极其显著的乌鞘岭,也有着加强控制乌鞘岭这个军事要地的作用。试想,在乌鞘岭东西两侧都有汉军的强力存在,还能以乌鞘岭为着眼点,轻易割据河西吗?不仅不能,反而能加强大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军事控制。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4)

马踏飞燕是武威出土的汉朝时期重量级文物,不仅是武威城市的标志,也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从铜奔马的雄浑造型上,可以一窥当年大汉军威之盛。

综上可以看出,在武威命名的角度,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一开始就是以武威为河西之首。

1.2、华夏自古的建城观:依水建城、聚众人口、开拓农耕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河西走廊,由于东部起点乌鞘岭的高大山势阻挡,太平洋暖湿气流已经不能覆盖这片区域,然而幸运的是,从祁连山脉雪山上融化而成的涓涓细流,百川细流汇聚成河,从而造就的石羊河水系,给了武威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正是武威能够在此地建城的基础。

在汉人之前,匈奴人盘踞于此时,就已经在此地建城,时称姑臧城,是匈奴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作为西贤王部最强大的势力之一,部众五万多人,可见武威一带的水草丰茂程度。

汉朝置武威郡后,开垦农耕,迁徙人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河西收容了无数中原流民,武威城也发展到极至,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时,魏收姑臧城内户口20多万,可见对于武威城在农耕背景下的发展之盛。

武威最盛时代,当属张轨的前凉时期:它由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22道门,街衢相通,像卧龙一样的城市规模和格局,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成为古凉州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5)

1.3、战略支撑的关键点:河西和中原、河套互通的枢纽位置

如果单看武威本身,只是所处的石羊河水域绿洲带核心位置,这个作为历史上西北最具战略级古城的理由似乎不是那么充分。

一个具备战略地位的古城,必然是在通道的关键点上,也就是河西走廊和某条重要古道的交叉点,那么这条重要的古道在哪里?这条古道又通向何方?

我们把眼光北移一点,民勤县域内的恰巧就有一座古城—连城,而且在秦、汉、隋、唐之际,古连城方向正是通向河套地区的关键位置。

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而连城这条古道是由河西走廊通向河套地区。我认为这才是武威能长期作为凉州治所的关键原因。

这是从河西地区到河套最近的一条路,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6)

关于甘肃省民勤县,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深入两大沙漠之间的夹缝处,会有一个县城,为什么先人们会在这个地方建城,直到我理清这条河西通往河套的古道时,才豁然开朗。

然而,今天这条古道已然不存在了,如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已经连成一片,那条沧桑的古道也已经埋藏在茫茫沙丘之下,只在个别残存绿洲或沙漠间隙戈壁上还有些许痕迹,但已经无法具备通行条件了。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7)

今天从民勤到阿拉善盟之间新修了一条穿沙公里,但这是另一条路。

秦、汉、隋、唐之际时,武威和民勤并没有今天这样干旱,有着大片的绿洲和成群的湖泊,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青土湖和白亭海,在匈奴时代称之为休屠泽。休屠王在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水草丰茂后,就动了长期据为已有的心思,于是把民勤的这片水域改名为休屠泽,把姑臧城称之为休屠城。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过渡的农耕开发,周边地区沙漠化严重,水域面积缩水至原来的1/3,今天更是几乎消失了。

我们再来看看长城在武威这一段的走向: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8)

长城在武威这一段向北延伸出去一个狭长的弧度,刚好把民勤包裹进来。长城在这个伸入沙漠腹地一段,汉长城和明长城莫不如此,这是什么原因?长城想要守住什么,想要防住什么?

想守住的一定是这片有着大片水域,可以养民无数的宝地,宁可花大代价多修这么长的长城也要守住。

要防的,一定是顺着休屠泽向东北方那条通向河套的捷径,因为在这片古道上经常活跃着穿行于河套、漠北和河西走廊之间的游牧部落,这对于农耕政权来说,始终是很大的威胁,更不用说用来长途奔袭,其中的军事风险。

只有这个解释才合理,也只有理清了这条古道的线索,武威建城于此的密码才算是真正被打开。

二、张掖:河西四郡中最富饶的地方

今天的张掖市整个区域古称甘州,是甘肃中的“甘”的来历。

张掖,是汉武帝御封之名,意喻“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从汉武帝的命名可以看出,最初置郡时,已经把张掖定位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或者说是这是汉武帝对河西走廊的定位之一,通过对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命名体现了出来。开拓进取的大汉王朝确实成功开拓了西域,成功沟通了中西贸易,把大汉的威名传播至中亚,甚至整个西方世界,张掖也确实成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

张掖的繁荣自西汉开始一直维持到大唐,辉煌了近千年。

关于这段时期张掖的繁荣,我们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特别喜欢巡游的皇帝,短短十五年的在位期间,曾经北巡草原、西巡边疆、东征高句丽、南巡扬州。大业五年时,西巡至张掖,携灭国吐谷浑的胜利之威,在张掖焉支山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万国贸易博览会,云集了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首领使臣和贸易商队。

素来讲究排场的隋炀帝,把这场万国博览会搞的盛况空前,极为奢华。

隋炀帝西巡张掖的第七日,乘坐龙凤辇东行到焉支山下。“万国博览会”会场气势恢宏,欢声雷动,西域诸国商贾云集。会场设置非常讲究,隋炀帝谒见西域诸国二十七位使臣,在古丝道上佩金玉,饰锦绣,焚香奏乐,歌舞噪喧,武威、张掖十几万士女夹道欢迎,凡衣服车马不鲜艳的,全都不准进入会场,乘骑填咽,周亘数十里,迎接炀帝。

当时参加这一盛会的有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史称“万国博览会”。《资治通鉴》对此盛会记载:“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

这应该是张掖历史上最有排场、最显赫的一次出镜,月氏故都昭武城时,应该也不会有如此排场。

月氏人的故都昭武城在张掖、传奇的黑水国遗址在张掖、河西四郡最富在张掖、隋炀帝西巡的高潮点在张掖……

那么,历史上的张掖凭什么拥有如此多的荣耀,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说一下:丝路古道上的交叉路口、河西最富饶之黑河流域、军事上要地焉支山。

2.1、丝路古道上的交叉路口:扁都口向南沟通青海道西宁城

丝绸之路在中原和西域之间有两条平行的古道:河西道和青海道,而连接这两条平行古道的“扁都口”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古道,“扁都口”古道穿越高大雄伟的祁连山脉,其两端正是张掖和西宁这两个西北重镇。

张掖处于这样重要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向中原方向看去,西宁向东、张掖向东的交汇点是兰州(古称金城郡),这样就形成了“张掖-西宁-兰州”战略三角,连接这战略三角的交通要道分别是扁都口古道、湟水河谷(青海道)、河西道。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9)

可以说,扁都口古道的存在,为中原政权稳固控制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提供了黄金级别赋能,在历史上也多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隋炀帝西巡时,从西宁城到张掖城的这一段,正是从扁都口翻越了祁连山脉的,进入张掖境内的。

在今天的公路网上,依托这三道古道修建的公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张掖东南方向,还有一条向西北的分叉公路,是沿着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通往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乌海。今天有这么一条公路,意味着古代应该也存在着这么一条古道,可以便捷地通往河溯地区和河套地区。

这就是张掖无可比拟的交通条件:南通河湟、东连陇西、西通西域、东北可达朔方与河套。

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又地处河西走廊的中心位置,造就了张掖绝佳的地缘优势。

2.2、河西最富饶之黑河流域:月氏都昭武城和黑水国在张掖的原由

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黑河,造就了富饶的黑河流域,黑河贯穿张掖全境,而张掖刚好处在黑河最好的一段。张掖境内河流众多,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古今都是河西最重要的产粮区,今天仍然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0)

充足的水域,造就了河西走廊上的小江南,相比之下,周边的金昌、阿拉善,以及酒泉都是沙漠地带,唯独张掖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比武威的自然条件要更好一些,这也是历史上“金张掖、银武威”说法由来。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张掖开发的成功。

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先后在此实行大规模戍边屯田和徙民实边政策,通过兴修水利,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历经几千年,使张掖逐步由游牧草原绿洲变成了发达的农耕绿洲平原。今天,在张掖市城区东北隅还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巨大粮仓,名广储仓,又叫明粮仓。

边方浑似江南景,每至秋深一望黄。

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

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

你能想象到在一片苍凉戈壁的大西北,竟然有这么一块稻田连片的张掖吗?

如此风水宝地,不仅后世为历代所重视,月氏人和匈奴人同样异常重视。

月氏人控制河西走廊时,便把都城设置在昭武城,距今天张掖城区西北约30公里的地方。

匈奴人控制河西走廊时,也把张掖作为核心区域,是浑邪王驻地,霍去病发动的第一次河西之战的目标就是这里。

更古老的史前时期,这里还有一个迷一样的传奇-黑水国,史籍中从未记载,却发掘出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张掖城区西北10公里处,据考古推断,至少有4000多年有历史。数千年来,黑水国几经变化,留下残垣断壁不断经历风雨的冲刷,传奇的古城给世人留下了无尽遐想。

2.3、匈奴人眼中的母邦故土:军事要地焉支山、皋兰山

张掖不仅有河西最重要的产粮区,还有全国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这个历代皇家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王朝提供了数之不尽的优良战马,为中原王朝的军事强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从这个方面讲,堪称世界第一。

这个军马场就夹在祁连、焉支两山之间,控扼河西走廊咽喉要塞,霍去病收复河西之后,汉武帝时期初建,自此汉王朝就有了优良战马来源地,为对匈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马踏飞燕”造型可以一窥焉支马的神俊。

一代战神霍去病首秀的第一次河西之战就发生在张掖。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1)

“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霍去病率汉军长途奔袭越过焉支山,在皋兰山(张掖合黎山附近)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彪悍的汉军骑兵在深入敌境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匈奴短兵相接,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败走,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被俘虏,连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汉军缴获。

匈奴时期视张掖为军事要地和核心领地,也视之为母邦故土,据说冒顿单于的母亲阏氏即来源于此地。所以,匈奴丢失河西之后,会悲伤的唱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而隋炀帝杨广之所以把万国博览会安排在焉支山,并且还登上了焉支山的顶峰,在二十七国使者面前隆重的参天禅地,这其实就是借霍去病河西大战的威名,向西域诸国示威称霸之意。西域诸国果然知趣,献上西域东部数千里的疆土。

三、酒泉:可以沟通漠北和河西走廊的历史名城

这是一个威名赫赫的丝路重镇,也是一个交通要道,酒泉向北,一条河破开合黎山,冲入大漠,汇入居延泽,这条河今天叫黑河,古称弱水;一条古道,顺弱水而下,过居延泽继续前行,可直达漠北。

酒泉郡,也称肃州,甘肃的“肃”。

酒泉,一个紧临北大河而建的历史名城。

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当然还有另一个历史传说,相传霍去病大胜匈奴,曾在金泉边庆功,汉武帝特赐御酒,因人多酒少,于是把御酒倾倒泉中,与全军将士同饮,因而得名酒泉。

霍去病在金泉边庆功的事情是否属实,已不得而知,但霍去病在酒泉附近有过一次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3.1、霍去病的二次河西之战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2)

公元前121年夏天,霍去病的第二次河西之战极其精彩,一记漂亮的右勾拳,出其不意的绕道居延泽,直搗酒泉附近的河西走廊匈奴大本营。

“骠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霍去病进入匈奴地盘后,本来相约会师的公孙敖却因迷路迟迟未到,敌境内等待不及,兵贵神速,临危不乱,果敢决断,毅然决然,独军迂回1000多公里,经居延沿弱水至小月氏,又转向酒泉附近,大破匈奴各部,杀敌3万多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沿河西走廊回到陇西郡。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霍去病的地理知识很丰富,或者说霍去病军中有非常熟悉匈奴地形的人,很可能就是匈奴降兵中的向导。可以想一下,匈奴腹地虚实如何、行军路线如何安排、行军时机如何把握、河西匈奴本部具体位置,怎么才能精准无误的把握这众多因素,可以说一个因素不利就可能全军覆没,孤军深入可是凶险至极。河西走廊多是戈壁绿洲,阿拉善境内几乎全是沙漠,这些都是匈奴腹地,并不是汉朝的势力范围,霍去病率数万骑兵出征,并没有引起匈奴人情报系统的警觉,而且还选了一条最好的路线,最恰当的时机,可以精准无误的直搗黄龙。

这一仗的最关键之处,在于迂回敌后,以骑兵实施远程攻击,由侧后进攻的突袭战术。这一仗的成功之处是歼灭战,从后路抄袭,匈奴只能和汉军主力决战,霍去病却可以一举击溃河西匈奴主力,而后休屠王、浑邪王也只能无耐投降。试想如果从河西走廊正面进攻,匈奴可以顺着狭长的河西走廊且战且退,那就打成了追击战,这显然不是霍去病的作战风格。

河西之战中,霍去病的神勇自不必说,还有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那就迂回到匈奴后方的那条古道。

3.2、河西走廊与漠北互动的战略通道-弱水古道

那么,这条可以迂回到匈奴后方的古道在哪里呢?

当然是“居延-弱水-酒泉”一线。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酒泉的地理优势。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3)

居延:居延泽或居延海,今天内蒙额济纳旗境内,很靠近外蒙边界。

弱水:今天叫黑河,西汉时命名弱水,因与传说中的弱水很像而得名。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张掖,在酒泉和北大河汇流后,向北一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最后汇入居延泽,这条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造就最富饶的“金张掖”,更造就了一条在酒泉向北的战略通道。

“居延-弱水-酒泉”是一条河西走廊直通漠北的捷径,这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可以通往河套。霍去病这次大迂回,就是走的河套-居延-酒泉的路线,而且是出其不意的大捷。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酒泉和额济纳其实是一个地理板块,至少是一个交通板块,今天却被分割在了两个省份。这里也是为旅游人士提个醒,去额济纳看胡杨林走酒泉是最近的路,千万不要走呼和浩特,那条路需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距离也要远得多。

酒泉本身是河西走廊上的丝路重镇,这条路又能从居延泽通达漠北和河套。

居延泽的正北方就是燕然山,“勒石燕然”的燕然山。

所谓的战略级古城,就是酒泉这样的古城;所谓战略通道,就是”居延-弱水-酒泉“这样的古道。

汉长城在酒泉向北延伸出去的一段,也就是这个通道,大名鼎鼎的”人“字形河西长城,最北端的那个点就是居延泽。

今天这条道路依然火爆,当然已经不是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而是额济纳胡杨林观光路线,从酒泉顺黑河而下,直到居延泽,一路都是美不胜收。

3.3、千年不死的神树-胡杨

我对胡杨一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或者说是胡杨的某种品质在我心里留了深深的烙印。西北苍凉戈壁滩和茫茫大漠里能生存的树种屈指可数,胡杨正是最耀眼的一种,有人形容它是西北精灵,有人形容它是千年神树,更有人赋予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神话。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4)

而我欣赏胡杨的,是它的倔强,或者说是顽强。江南水乡、绿水青山不好么,胡杨却独喜西北的戈壁和大漠,喜欢在这么严酷的环境里活着,活的那么倔强,活的那么顽强,生能深深扎根于大漠最深处,死了也能昂首挺立数百年。西北是荒凉的,荒凉的能让人感觉绝望,冬季里坐火车穿行于河西走廊到新疆,那一千多公里满眼望去毫无生机,恍惚是进入了上帝遗忘之地。但是,在这荒芜大地上却存在着胡杨这么一种勃发的生命,古往今来,会带给多少人以生命的震撼,会给多少绝望的人以生的希望,于绝域中勃发的生灵,默默守护西北大地多少年?

我曾经用两年时间积累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就为了攒一棵胡杨树,而今已经种下,就在酒泉市的金塔县,就在北大河的岸边,有生之年,我一定会亲自去看一看,亲手去触摸,亲自去感受那生命之力。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5)

或许是受了胡杨的影响,或许是华夏血脉深处的共鸣,我一直对西北痴迷甚深,我并不是西北人,但我对西北的关注却甚多,最近我写的历史系列也一直在西北一带打转,一直着墨于这个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地方。

四、敦煌:文明的交汇地、丝路的分叉口

敦煌郡也称沙州,也有人称为瓜州,虽然瓜州更知名,但准确的说法瓜州并不能代指敦煌,瓜州仅与敦煌相邻,而沙州可以代指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这个西域的东部门户,也是中原进军西域的绝佳跳板,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汉武帝所看中,并在此设置了敦煌郡,实施了多方位多角度举措的大力深度开拓,此后两千多年,敦煌作为文化符号深深印入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中。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敦煌有过辉煌、有过衰落、有过荣耀、有过耻辱……今天的敦煌依然火爆,是长盛不衰的旅游圣地。旅游火热是因为人们猎奇吗,绝不是,是因为那绚丽多彩的多元化敦煌文化。黄沙之下埋藏着数之不尽的辉煌,仅百年前被王道士无意间发现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形神兼备的彩塑、笔法精妙的壁画、卷帙浩繁的经文、古朴灵动的建筑,这些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多元文化的汇聚,在信仰和艺术的感召下,历数代而凝结成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座巅峰。

学贯中西的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特别是作为东西交通咽喉要道的敦煌,具有文化上的国际意义。

那么,敦煌文化之盛,为何能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这不得不从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来寻找原因。

4.1、玉门关和阳关之外,丝绸之路南北线至此分野

从西方到中国,丝绸之路有北线、中线和南线,这三条线路的汇聚点只有敦煌,可以说是百川汇流;在中国到西方,从长安经陇西、河西走廊,近两千公里路程,经过最后一千公里的长廊地带,到敦煌再往前豁然开朗,以其广开西域。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7)

敦煌就卡在这么一个咽喉要道的位置上,人流、车流、商流、文化流、宗教流全部在此汇聚,所以才能造就这么一个世界文化的汇聚地,所以汉武帝才会在此设立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让敦煌成为大汉王朝开拓西域的桥头堡。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8)

为什么在此地设立敦煌郡、敦煌城?

因为这里是天然的绿洲带,河西走廊一连串绿洲带中的疏勒河绿洲带,再细一点就是党河边上的敦煌绿洲,有水的地方才能养人,有水的地方才能建城。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9)

为什么从敦煌往西会分出玉门关和阳关两座关口?

因为汉朝开拓的丝绸之路是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南北边缘前进的,敦煌城正好在塔里木盆地最东端。敦煌身后是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往前便是占地极为辽阔的西域,西域中心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南北两线边缘才有间断的绿洲带,才可能开拓出道路。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0)

玉门关和阳关具体位置的选择有何讲究?

其实这跟河流走向有关,在党河(古称氐置水,氐人曾经活动的区域)河道形成绿洲的核心处建敦煌城,以河道为依托建两关,也以河道为依托,遥控两关。

先看一下玉门关:党河汇入疏勒河以后,继续向西最终流入罗布泊,但这一段并不那么固定,很多时候会断流,至少在西汉时,玉门关内这一段并没有断流,玉门关外则是时断时续,所以也可以说玉门关一带是疏勒河的西部终点,这就是当年玉门关选址的原因。

再看一下阳关:作为敦煌母亲河的党河,有一处C字湾,并且在湾口西端历史上曾经积蓄出一个湖泊-渥洼水,也叫寿昌海,阳关就建在渥洼水北沿的位置。阳关距离敦煌城只有50公里左右,又扼守在水草丰茂的关键之处,这就是阳关。

至此,一个明显的地理特征映入眼帘,两关之内,是祁连水系所能充分滋养的范围,两关之外,则是祁连水系所不能及的范围,失去了祁连山的庇护,则是正式进入了真正的西域。

这两座关口为什么叫玉门关和阳关?

中国文化中,南方为阳、北方为阴,所以丝路南线的关口是阳关,丝路北线的关口是阴关,不,是玉门关,阴关这个名字难免会有惊悚之意,所以就起了个富有诗意又不失中国文化内涵的名字。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1)

“西出阳关无故人”唱出了古今中外多少离别的伤感,可惜经过两千年的岁月流逝,汉唐已经远去,当年的雄关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了一抔黄土。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内尚有千里绿洲、河道蜿蜒、牛羊成群,玉门关外放眼望去则尽是万里狂沙和茫茫戈壁。曾几何时的丝路雄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如今的玉门关只剩遗址,也称为小方盘城遗址。

两关之外也有着古称盐泽或蒲昌海的罗布泊,虽然汉唐时水域面积巨大,但并不适合大规模屯田,虽然也被汉唐视为势力范围,汉长城甚至一度修到了三百多公里外的楼兰,但那里地势过于开阔,不利于据险防守,根本上还是属于羁縻区域。中国古人的建城思路一向十分巧妙,一般都是依山傍水,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以这种眼光看敦煌城和两关,依然十分经典。

那么这种经典是否成功呢?

答案是肯定的,两汉时期,经过长期的深度治理,河西走廊早已归化中原,华夏文化也得以在此深深扎根。魏晋南北朝时,这里儒学大兴,诞生了郭瑀、宋纤、刘昞等一批历史上知名的儒学大家,在后来北魏时期,中原重建衣冠秩序的过程中,敦煌做出过沉甸甸的一份贡献。

曾以敦煌为都的西凉政权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由时任敦煌太守汉人李暠创建,正值南北朝乱世的西凉却文风昌盛,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儒学。这个李暠大有来头,相传是汉代大将李广的十六世孙,诗仙李白,又自称是李暠的九代孙。

4.2、敦煌莫高窟与三危山

东汉、魏晋、南北朝,这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间段,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敦煌莫高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等数个朝代开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3)

从公元366年,前秦僧人乐尊在敦煌开凿第一个石窟开始,历经千余年时间,陆陆续续开凿出七百多个洞窟,形成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地。

佛教对华夏文明影响甚深,也可以说佛教思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华夏诸子百家不足之处,佛教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了华夏古文明的第二春,让华夏文明再次升华,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从这个角度讲,佛学融入华夏文化,则是为大唐的全面兴盛做了文化上的铺垫,大唐开元盛世则是华夏古文明发展的顶峰。

佛教不只是影响了古代,就连今天我们喜闻乐见的许多成语,也是源于佛教,比如:不可思议、大千世界、皆大欢喜、梦幻泡影、五体投地、想入非非、痴人说梦、痴心妄想、醍醐灌顶、盲人摸象、火烧眉毛、想入非非、单刀直入、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抛砖引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佛教,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都将失去很多乐趣。

佛教极大丰富了华夏文明,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天,也间接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华夏古文明重塑的历史进程中,敦煌又做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贡献。

在莫高窟的对面是三危山,三危山这个是中国古籍中屡屡出现的名字,到底敦煌这座山是不是真正的三危山,众说纷纭,我还是当它就是吧,毕竟我希望、也愿意看到上古华夏文明其实早就涉足这一块土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又讲:“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很明显这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三苗在荆州、洞庭一带作乱,被舜帝所败,舜帝把三苗从现在的洞庭湖一带迁到了三危山,也就是敦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

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传说,对此事的描述更为生动:当年舜帝押着三苗王晋云子和数万人西行,来到今天张掖附近的焉支山时,西王母派负责胭脂种植的两位女弟子出来迎接。舜帝随着她们登上了鸾鸟山,乘鸾鸟赴瑶池,拜见了西王母。舜帝听从了西王母的意见,将三苗王晋云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员则分置于河西走廊各地。

从文明传播的角度讲,这是一次中原文化西传的过程,“以变西戎”的意思是要用从中原来的三苗,安置在河西走廊各地,和这一地区的戎人共同生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改变原来三危地区西戎的文化落后现状,使之归化。而“三危既度,三苗大序”的意思是说,后期大禹在治理西域水患的同时,还大力开发敦煌,安抚由舜帝押运迁移到三危地区的三苗人,使得这里的社会秩序得到改善。《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大禹治水共疏通了9条河流,其中河西走廊部分:“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三危山的故事我先说到这里,我们接着隋唐盛世往后讲。

时间来到大唐天宝年间,承平日久的大唐盛世,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安史之乱搅动的翻天覆地,陇右、河西、西域的大军主力被调往中原平定叛乱,吐蕃则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安西四镇,敦煌也成了吐蕃人的势力范围。

六十年后,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在敦煌(沙州)起义,推翻了吐蕃人的统治,并以敦煌为中心,收复整个河西走廊,重新归顺大唐。

归义军始终秉承着他们的归义初心,历经大唐灭亡、五代乱世,归义军始终心向中原,奈何这期间的中原政权一直无力过问河西事务,直至大宋建立,赵官家温柔的看着西夏崛起,直到最终归义军被西夏吞并,大宋也无力改变什么。

蒙古人倒是摧毁了西夏,收复了敦煌,但这是另一种敦煌,已经和历史上的敦煌有了明显的时代割裂感。

4.3、大明朝的关西七卫

蒙古人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统治,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察合台汗国控制着西域,河西走廊被大元朝廷直接控制,虽然察合台汗国在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蒙古人政权,况且察合台一系和脱雷一系素来不和,在忽必烈强行占有汗位后,他们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点,而敦煌、哈密这一带正是察合台汗国和忽必烈势力曾经激烈冲突的前沿区域,这就给后来的大明朝留下了很大的麻烦。

历史的车轮推进到大明时期,朱元璋北伐成功,推翻了元朝,顺势派宋国公冯胜率军收复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重修肃州城,但是大明的国境线却止步于嘉峪关,在敦煌以及以西的这片区域虽然也设立了关西七卫,但在内心深处,并不把这里视作自家土地。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4)

关西七卫与明朝的一般卫所并不相同,基于敦煌、哈密一带的复杂政治现状,大明朝廷并不派流官直接管理,而是委任当地蒙古贵族担任,并允许世袭,这样一来,关西七卫也只是拱卫明朝国土的卫星属国而已。

虽然大明朝在西域并没有太大作为,但关西七卫也有着它自己的历史作用,将河西走廊西端和西域部分地区纳入明朝的势力范围,有利于阻断蒙古本部和察合台汗国的“一以断北狄右臂,二以破西戎交党。外以联络戎夷,察其逆顺而抚驭之,内以蕃屏甘肃,而卫我边郡”。

然而,到了嘉靖时期,明朝关闭嘉峪关,彻底放弃了敦煌地区、放弃了关西七卫,直到清朝时才又恢复了对这一区域的控制。

4.4、走过屈辱,迎来新生

清朝末年,负责管理敦煌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偶然发现了洞窟内层隐藏的藏经洞,从中发现了数万件的佛教经卷、历史文本、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此后引来了英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这些外国人以探险为名将大批敦煌文物拐走海外,至今仍大量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中。不管名为考古也好、探险也好,这始终是一种强盗行为,面对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屈辱,我们应该铭记,并奋发自强,绝不能让这样的屈辱再次发生。

历史上的河西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5)

这件事情我也疑惑过,一个道士怎么会负责佛教洞窟的管理,为什么政府不委派和尚来管理莫高窟呢。我也曾经想过,如果不是王圆箓道士在洞窟内动工修建道观,是不是藏经洞就不会在这个时候现世,如果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来管理敦煌莫高窟,一定会虔诚的对待佛窟,不会随便在洞窟内动工,那么就不会引起后来的一系列事情,是不是就能保住莫高窟的秘密直到新中国时期呢?

事情已经发生,无法去假设,而且我们也不能太苛责于王圆箓道士,毕竟这位道士在发现藏经洞后也曾东奔西走,也曾想过用政府的力量来保护这批经卷,一个小人物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然而他却处处碰壁,要怪只能怪他所在的那个年代吧。

历经了至暗时刻的华夏,终是迎来了新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那些历史的屈辱终将远去,今天国家正在大力进行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欧亚大陆桥已经重新显现。今天的敦煌处于祖国的腹地,再也不是历史上区域冲突的前沿,虽然敦煌不太可能恢复到历史上最荣耀的时刻,然而敦煌人民却迎来了历史上最为安稳的生活。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友们,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