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中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白话数字身份系列之)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们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境遇关系中,每个人的身份也是不同的:公民、丈夫、父亲、领导……那么一个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数字身份又是什么?
身份
社会语言学中,身份(identity)概念至今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中文译词,分别为“认同”、“身份”、“同一性”。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认为,identity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包括知识、价值观和情感意义,源于他/她所属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社会心理学中强调认知层面,而“认同”突显个体的主观倾向和自觉意识。社会语言学中的identity注重行为,亦即自我呈现。译为“同一性”则是参照了identity的拉丁词源“同一”,强调和其他人的相似性。
不管identity如何翻译,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都需要个体身份在社会层面得到认同,并且与政府档案中的“我”具有同一性。首先来说身份,身份一词所涵盖的范围囊括了文化、社会、地域、心理、政治、信仰等多个维度。今天所说的身份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即身份是国家或社会对一个人的定义,这个定义会陪伴人从出生到死亡。
理论上说,每个人出生后都会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主权国家赋予本国公民的法律或者公民属性的身份;另外就是大众常说的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阶层的身份。对于国家来说,你有着公民身份,通常用身份证代表,公民身份代表了你有着纳税的义务,代表着你有选举投票的权利。但就联合国ID2020统计的数据来看,全球仍有将近11亿人是缺少法律或公民属性的身份。
数字身份
再说数字身份,数字身份是指将真实身份信息浓缩为数字代码,可通过网络、相关设备等查询和识别的公共密钥。在互联网时代,数字身份信息是分散的,如支付宝存储着人们的交易信息,微信存储着社交信息,游戏存储着相关娱乐信息,这些不同属性的信息都是个人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属性越全面,身份就越完整。数字身份可以通过整合新的信息,对用户有一个全面的刻画。例如国家的身份证具备唯一编号,编号本身不具备信息,仅作为个人的认证,但基于编号,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号、照片等进行信息的填充,完善数字身份的内容。
目前,数字身份的主流做法是eID,即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由“国家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身份标识,该标识与身份查询渠道以及身份证信息绑定,并实现相关证件的第三方核实验证,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应用。
其实,数字身份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小到可以是个人身份,大到可以是公司主体,甚至物和资产也可以具有数字身份,身份信息可以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看新闻、购物、运动、指纹信息、运动信息以及商业交易等,这却是eID无法触及的场景。
数字身份的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心化身份、联盟身份、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和自主主权身份。中心化身份时代的标识符就是个人的邮箱账户,邮箱背后代表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联盟身份可以类比为QQ、微信、微博的跨平台登录;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和自主主权身份,则相互关联紧密无法分离。
自主主权身份是搭建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身份,也是用户对数字身份掌控度最高的形式,此类数字身份因为结合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机制、哈希加密等特性,因此在自主、安全、可控层面更上一层楼。
另外,生物特征也是数字身份的一部分,包括独一无二的脸、指纹、虹膜、静脉等。如今,指纹支付已经得到普及,但指纹支付必须基于固定设备,可以通过生物膜的模拟方式被窃取;虹膜识别比指纹识别更安全,但成本更高。刷脸支付与设备无关,在智能收银台甚至智能货柜都能直接刷脸支付,有更好的便捷性。人脸识别虽然是构建在线身份认证能力的基础,但依然还有很多漏洞,如戴面具、化妆、伪造3D视频等。
总的来说,数字身份将最大化释放用户价值,让社会的运转效率、信息共享以及互信程度大幅度提高。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数字身份要成为通用基础设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