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远古故事(彝族民间故事选编第15期)

温馨提示:阅读前请在手机上安装彝文输入法!

前 言

小时候,听父母和前辈讲过很多彝族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参加工作后又看过一些彝文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我根据自己的回忆,翻译、整理了三十多个传说和故事。现与沙永前、沙永才等同志合编《彝族民间神话传说与故事》,供爱好彝族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者们阅读。

陈勤学

二〇一六年九月

加则姓氏来源及其分布

沙马拉布 沙永才 收集整理

彝族远古故事(彝族民间故事选编第15期)(1)

在何正清先生的主导和推动下,《加则惹恩茨》一书终于汇编成册,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海斯惹所,尤其是加则惹恩后裔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则,开初是一个人的名字,本姓“沙马”或“土比”,由于此人衍生五个儿子,又有一定的社会名望,人们顺口地称“加则”的子孙们为“加则”,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加则”这个名字一跃成为一个独立姓氏。如果没有父子连名谱系作为纽带,至今谁也无法想象称姓“加则”的人与沙马或土比、翁比、诺布、冷伍等等同属一个家支,谁也无法理清“加则”后裔是“海斯惹所”家支的一名成员。好在彝族有传统的、科学的父子连名谱系,将一代又一代人的名字象一根链条一样紧紧地串在一起,人们便不难看出“加则”与沙马或土比、翁比、诺布、冷伍等等姓氏的人是同胞兄弟,而且懂得“加则”后裔的家支名叫“海斯惹所”。

“ꃰ.武、ꎔ.乍、ꑛ.糯、ꉾ.候、ꁮ.布、ꂪ.默”已形成西南彝族的六大支系,简称“六祖”。过去,有较多的学者把“六祖”之第三祖“糯”理解为“曲”(涅又有尼、诺、弄、努、糯多种译字。是曲之子,合称曲涅)之祖。通过滇、川、黔、桂古彝文献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古彝文献中记载的“糯”的谱系与曲(有的彝族文献译为丘、俅、菊、纠)的谱系没有一个是相同或相近的,而古彝文献中记载的“曲”的谱系与彝族六祖之第六祖“默”之谱系的前十二代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方言及译者水平译字有差异),即“曲”是彝族六祖之第六祖慕(后)齐(有的译作慕齐齐)第六代孙,“默”又是“曲”之第五代孙,慕(后)齐之第十一代孙。由此可以断定,曲涅系的沙马小氏族与“默”系的阿哲、芒布等小氏族在彝族六祖中同属于“默”支系的后裔,只不过所树的氏族名号不同而已。

“加则惹恩”属彝族六祖之第六祖曲涅氏族、昊咪(九子)亚氏族、沙马(三子)小氏族下的“海斯惹所”家支成员,是凉山彝族历史上著名毕摩演庚书补的后裔,毕摩世家。从慕(后)齐或慕齐齐到秦岭加则世已传59代,从秦岭加则至今又传15代左右,从慕(后)齐或慕齐齐传至今,共计74代左右。

秦岭加则世衍生五个儿子。长子ꐚꈨ.景庚支从阿黎南瓦(今金阳县南瓦乡)迁居斤拉补特(今布拖县)母千亚乌和特补拉达,今特补拉达有个叫“ꐞꊒꊂꄲ.加则阿土”的地名,它是加则家族议事、聚会之地。景庚支现分布在宁蒗、盐源、剑川、冕宁、木里、玉龙、古城、西昌、普格、马边等县(市)、区;次子名叫ꐚꄜ.景体,因留居特补拉达而又名“金蔡”,后逐步迁居母特、巴汝乃武(西昌)和盐源;三子ꐚꑗ.景纽支,从阿黎南瓦逐步迁居沙马摸伙波(金阳县境)、昭觉拉达和马姑火普,并在马姑火普分居各地,现主要聚居在西昌市、普格、冕宁、喜德、会东和宁蒗县境内。景纽支有一名人叫红嘎,他迁居今凉山军分区驻地时,据传西昌石城尚未建设。先人有“ꆿꁮꀒꎂꑳꈯꌺꇖꁧ,ꋍꁧꀊꑳꉼꈴꃤ,ꋍꁧꀉꁌꌺꃘꃤ”这样一句名言,意即西昌石城的四棵柱子,一棵是鄙人红嘎的,一棵是阿普六子的;四子名叫ꐞꌤ.加思,其后裔主要分布在西昌市和喜德县境;五子名叫ꐚꈬ.景姑,主要分布在今宁蒗、永胜、盐源和香格里拉等县境内。

欧阳文忠云:“子孙不知姓氏里居行事出处者,禽兽不如也。”作为“加则”之后裔,不但要了解“加则”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要懂得“加则”与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

编纂《加则惹恩茨》,全面介绍“加则”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加则后裔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全面了解并且懂得自己的历史与现状,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以便逐步改变我们有些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护、传承和弘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