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对写作有什么好处(作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俞敏

自叙对写作有什么好处(作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

俞敏(1916-1995),字叔迟,天津人,语言学家。1940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1953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古汉语音韵学、汉藏语比较、现代汉语语法等领域卓有建树。著有《中国语文论文选》《经传释词札记》《俞敏语言学论文集》《俞敏语言学论文二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语法和作文》等。

《语法和作文》引论

俞敏

自叙对写作有什么好处(作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

自叙对写作有什么好处(作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常听见人抱怨,说现在不通的文章太多了,好些个做事多年的人也是一动笔就出毛病,年轻的学生更不用提了。为消灭这种现象,先得研究研究这些不通的毛病从哪里来的。有一种可能是写文章的人连话都说不清楚。这就等于说:不会把思想整理好了再说出来,毛病是脑筋不清楚。要治好这种毛病,得从整理思想入手。这个题目不在这本书的范围之内。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倒是极常见的,就是转文转出来的毛病。现在的不通的文章,十篇里有九篇犯这种毛病。犯这种毛病的人多半都是生活经验丰富,理论书念得也不少,所以犯语法毛病的,犯推理错误的毛病的情形并不多。不过他们对于怎样写缺乏正确的认识,拿笔写起文章来常常写得不怎么通。

毛病大概有三种:

(一)喜欢用自己没有真正懂得的词。这些词,自己没有真懂,只是为好奇就把它用上,这就出毛病了。比方,有人的文章里有“放出一射光茫”。“芒”写成“茫”,自然是因为没有懂得“芒”和“茫”的分别。“一道”说成“一射”,恐怕纯粹是好奇了。

(二)句子太长。句子是干什么的?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的情意千变万化,句子的长短也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规格。每种语言的结构,每个作家的风格也都不一样。不过有一点该多考虑:写文章和说话的目的既是要把意思传达给别人,作者就该考虑到读者的方便,让读者看了不觉着啰嗦、模糊;应该努力把意思传达得清楚明白。所以说,句子尽可能短一点才好。

(三)组织得不好。咱们说一篇文章有层次,有条理,是指作者把材料组织得好,层次清楚,看的人就不觉得意思杂乱,搞不清楚了。要是组织得不好,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针对这三个缺点,咱们拟定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消灭不通的现象,讲些正确的作文方法。要讲语法常识,也是选那些能够用到作文上头去的来讲。

一、写文章的精神——文章应该怎么写

为什么要写文章?为的是用文章记录说话,好拿给不同地方的人或者不同时间的人看。文章就是写到纸上的话。平常能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写到纸上也就是一篇好文章,就有差别也不过是粗糙点儿跟修饰点儿罢了。谁要是一写文章就要转文,觉着这跟说话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定得故意地“作”得跟说话不一样,那样想跟那样做都是不对的。

(甲)既然写文章不过是记录说话,咱就可以先研究研究说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原来说话的用处不只一种,底下咱分开说。

(1)传达知识:科学书籍用的语言,多半是这一类的。

(2)影响别人的行动:比方我说“你把门开开”,有人听见这话把门开开了,这话就发生作用了。我说“这叫什么?”,有人把名称告诉我了,这话也发生作用了。

(3)表达自己对听话人的态度,像打招呼,问好。

(4)发抒自己的感情。

在科学书的文章里头前两种占优势,文学书里头后两种占优势。这个分法自然很粗,不过大致的趋向是这个样子,要把这两种东西用颠倒了,就觉得不大得体。

机关干部和学校的学生写文章,比如作报告啦,下命令啦,写笔记啦,差不多都是用前两种,所以文体自然该跟科学书的文章接近;话说明白了就够了,记下来就是干干净净的文章。

(乙)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既然是传达知识和影响别人的行动,所以那么就该老老实实,不该乱用“词藻”。一超过这个范围,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副作用了。旧社会里文人作文章,常产生底下这两种副作用:

(1)夸大自己的长处。比方八股文本来就没有内容,偏说是“代圣贤立言”,好像重要极了。这就是夸大。资产阶级的广告和宣传一类的文章也是这样的。

(2)隐瞒自己的缺点。文章的意思含糊,兜圈子,这样就隐瞒了自己的缺点。

现在的干部、学生用不着夸大自己的长处,隐瞒自己的短处。写出文章来自然该说老实话,说“列宁式”的老实话。一夸大,一隐瞒,就收不到传达知识、影响别人行动的效果了。

(丙)结论:关于写文章的精神,可以记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两句话。这里的“信”是指老老实实,不夸大自己的长处,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说的;这里的“美”是指着有意求漂亮,弄到伤害了传达知识的作用说的。

二、写文章的三个基本原则

为了医治上头那三个毛病,这里提出写文章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用基本词 一种语言里全部的词总起来叫词汇。词汇里最主要的部分叫基本词,就是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词。汉语的基本词有多少,现在没有定论。恐怕得有三四千个。基本词的核心是根词(可以用来创造新词),比方“人”“手”“水”“火”“土”是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当然是基本词。“火”加上“车”“油”“药”造出“火车”“火油”“火药”来,这么说,“火”也是根词。这种东西数目不大,用处可很大。假使有人作文章在该用基本词的地方不用基本词,偏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词,就等于自寻烦恼。

(二)造短句子 句子是说话的人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单位。一个句子最好只反映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个现象复杂点,那么就该先把它分析成几个单纯的现象再说。比方,我手里的粉笔掉了这个现象,要是仔细分析起来,可以分成:(1)拿粉笔的手没有劲了,(2)松手,(3)粉笔掉到地下。要反映这三个现象,最好写三个句子,大致像底下这个样子:“我拿着粉笔的手没劲了。手一松,粉笔掉到地下了。”这么用一句话反映一个客观现象是最清楚的。上头这件事,爱用长句子又不会用的人也许会造成这么样的一个句子:“由于没有劲而松开一度拿着粉笔的手这件事实,使粉笔掉在地下了。”这样的话啰里啰唆,不清楚,当然更说不上漂亮。

(三)写得具体,避免抽象 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呢?咱可以举一个例子:老虎、豹总名叫“野兽”,野兽和家畜总名叫“兽”,兽、鸟总名叫“动物”。那么说“老虎”就比说“动物”具体,说“动物”因为它包括的东西太多,就有点儿抽象了。咱们说“武松打虎”,很具体,要把它抽象化就成了“人打野兽”,给人的印象就非常模糊、非常不具体了。

总之,该说白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白话。用“文雅词”就会减弱了传达知识、影响别人行动的主要作用。话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做并不减弱文章的力量。不要用自己了解得还不透彻的文雅词。比方“天冷了,我得做件棉袍了”,这句白话本来很好,偏有人嫌它不文雅,硬要说“天冷了,我得研究一件棉袍了”(这不是开玩笑,我确实听见过这么说话的)。这反倒不像一句话了。

三、组织文章的原则

(一)分析 要写一件什么事,一上来先观察现象,再把它分析清楚,最后抓住核心。这样写,主题一定会鲜明地突出来。比方写匈牙利足球队踢足球。要是只写表面的现象,把每一个队员的头、腿都描写一段,不但话太多,也不能说明匈牙利队的好处到底在哪儿。这就是没有深入地观察,没能分析。有人就较比内行,能抓住主要的关键,说明匈牙利队的特长,比方说“传球又低又快,集体行动作得好”,这就是抓住核心了。这么写出来的文章也许短,可并不是肤浅的。

(二)简练 文章写到怎么样才算好呢?要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懂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是什么都写。应该从与主题有关的材料里头选择最精粹的地方写,排好层次,抓住重点,做到简单明白和清楚。如果有些话必须使读者了解,写出来又要打断文章的思路,那么可以用底下的办法补救。

(1)自注,用括号括出来,或用夹行小字。

(2)加附件,必要的时候加图表。

四、结论

写文章要说老实话,说白话,话要说得简单明白。要做到这点,还得经常练习。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实在有理。具体的作法大概像下头这个样儿:

(一)揣摩 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大约二三十篇,从头到尾反复地读,并且研究它们的写法,直到能背着说出它们每篇的大意,说出它们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揣摩”。

(二)摹仿 学习任何一种技术,总是免不了先观摩别人,然后摹仿练习。应该注意:摹仿不是硬套。作品里所写的生活经历,有的可能跟初学的人的生活经历相类似,这时候,初学的人就可以模仿那个作品里的表达方式来写。经过这个阶段以后,各种表达方式就会运用得熟练了,这就是书画家说的“化了”的境界。到这个阶段,这些技术就真是自己的了。

选自俞敏《语法和作文》,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