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学会这六个细节(最后都是倒霉的)
当你要讲给人家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时候,除非自己非常有把握,否则宁可不讲宁可不做。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18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有这样一个非常有启示的早教游戏:
一位父亲拿来一张世界地图,先让孩子看上一会,然后就撕成若干碎片,再鼓励孩子重新拼接起来。
可孩子费了好长时间也拼接不起来,很是失落。
这时,父亲提示孩子把地图反过来再拼,原来反面是一个人像简笔画,只要把人像拼接好,反面的地图,自然也就拼接好了。
最后,父亲对着满是欣喜的儿子郑重地说:一定要记住,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是的,任何事情做人是第一位的,不会做人就难以成事。
而且,会做人的人,才能做大事;不会做人的人,一辈子只能做小事,最后都是倒霉的。
所谓庸人自扰,也无非就是人没做对,只会怨天尤人,不去自省。做事情也只会越来越迷茫不顺。
然而,做人的条条框框很多,又该怎么做呢?
其实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遵循去做,自然会通达顺遂得多。
1
性 柔
常言道“事缓则圆”,所以往往性急不柔和的人,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而生性急躁刚直的人,情绪主要表现在生气和愤怒上。
太多那种伤害的事件,都是从极度愤怒里面表现出来的。
愤怒的时间越长,你对自己的行为就越难加以控制。
如果任凭愤怒没有限制地发泄,那就太可怕了,就好像一个生气的老虎一样,看到人就咬。
事实上,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处罚你自己。
《道德经》中说:善战者,不怒。
凡是很会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敌人激怒。
因为敌人往往会想办法激怒你,搞得你失去理智,搞得你手忙脚乱,一旦开打,你就输定了。
不怒不是不发怒,人怎么可能不发怒呢?是不轻易发怒。
所以,任何事情发生,先动动脑筋,想想自己怎么反应,你就会平稳很多。
可见,养成自己性柔的习惯,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寄望别人,不要抱怨老天,不要希望外面的环境改变。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观念。
你的观念一改变,你的态度就改变了,你的整个情绪脾气自然就不一样了。
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合理稳定自己脾气,能平和处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2
言 缓
老话说“口是福祸之门”,一个人会说话是很高的修养,言缓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的山东琅琊王氏,家训仅有六个字,就是:言宜慢,心宜善。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慎缓,做事要勤快。
说话太快的人,好像没有经过大脑,令人不敢相信。
少说多做,说得缓慢一些,行动敏捷一些,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提出让我们“贵言”。
就是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多说话,更不要乱说话。
倘若一旦来了刺激,嘴巴就马上反应,就容易犯下思虑不周的后果。
这时候很容易得罪了人,后悔都来不及,那么人际关系也一定不好。
如何做到谨言慎行?
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遇到事情要回应的时候,不是立即反应,先把嘴巴闭起来。
嘴巴闭起来,在脑海里面盘旋一下,找出自己比较合理的观念,这个时候再嘴巴表达出来,或者采取合适的行动,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记住,当你要讲给人家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时候,除非自己非常有把握,否则宁可不讲宁可不做。
不然很可能贻害无穷,而且很多后果并不是你所能承担和化解的。
3
德 厚
《易经·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象征大地,地势高高低低,无私地承载万物。
作为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使每样东西各安其位。
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意思是说,大丈夫懂得要处在厚的地方,不要站在薄的地方。
北方人最了解,冬天河面结冰的时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可是你站在冰薄的地方,一陷就陷进去了。所以一定要选冰厚的地方,你才站得稳。
厚,就是看到道的本源,看到道的高层次。
我们老讲,根基深厚,厚德载物。厚就是你会站得稳,会站得久,不会经常在那里摇摆不定。
“不居其薄”,是说我不会站在社会的世俗面,一天到晚都在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和功利。
做人,不要处于表面形式的花样,要真正拿到实实在在的、很敦厚、很笃实的道,然后就可以遵道而行。
总有一天,你会提升自己到达一个高层次,变成大家很羡慕的得道高人。
我们学圣贤智慧,一定要从厚道学起。
厚道需要不断积累,不断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
“德日进,过日少”,一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犯过的概率也会不断降低,人生就会持续长进。
总之,人无完人,学做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一个人终身的功课。
柔能克刚,性柔,能让我们处变不惊,情绪稳定,更能理性地顺天应时,应对各种困难。
贵人语迟,言缓,让我们言必有中,有条不紊,更能受到大家的喜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厚,让我们厚道仁义,能化解怨气,逢凶化吉。
天大,地大,人亦大。
在人生的这条单程线上,学会做人,且做得有价值,堂堂正正不愧天地,才不枉这人世一遭。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