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

【唐风浩荡】056||高 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官当得再大也离不开亲情友情

【达人达量】

《唐才子传》说高适:“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这意思是说,高适年少的时候是个不学无术、不思进取、颇为好赌之人,赌得没了资本,就干脆过起了游侠的生活。在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相遇,结伴同游,“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唐才子传》)。那时,高适还不曾作诗,也许是受了李杜感染,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学习写诗,不想,竟也大器晚成。与李白、杜甫这两个超级诗人比,他竟也跻身到了一流诗人的方阵。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还算是个官运亨通的人,《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早年“一卧东山三十年”,是个身游山水、心存魏阙的人。他做官跟写诗几乎同步,也是快五十岁时才参加了个非正式的考试,才做了个封丘县尉。在当时,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级台阶。只有达到这一级,才有可能晋升到令人羡慕的高度。这个遗风一直传到现在,评职晋级都得如此。作县尉没多久,他就留下一首《封丘作》,主动请辞。原因是,不自由,上司面前唯唯诺诺,仰人鼻息;百姓面前没有政绩,对不起良知。效陶潜,归“旧山”,任身心彻底地放逐山水。他的举动还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悲来回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因而“转忆陶潜归去来”。

选择了自由,他就自行断绝了仕途腾达的机会。

同样,选择仕途,那就得心甘情愿地接受仕场的“潜规则”,把自己彻底的“奴性化”。这样的“装扮”,高适受不起。

归去,何其爽性,何其快意!

整天悠哉于野,似乎又有些寂寞,他又来到了哥舒翰的帐下当了个小秘书,还是想过点比较清闲的日子。不想,高适一边当秘书,一边学习带兵打仗,耳濡目染,竟也学了不少带兵打仗的真本事。等到安史之乱,师傅哥舒翰守潼关,徒弟就力保唐玄宗往蜀中奔逃,鞍前马后,罪没少受,汗没少流。

李亨自立为王,李璘就招兵买马,起了异心,树了反旗。兄弟血拼,派高适前往平乱,即刻得胜。功劳太大,招来同僚的嫉妒,权臣的不满。高适被贬到蜀中彭州任刺史,后为西川节度使。肃宗去世,代宗即位,高适才被召回,后封为渤海县侯。

李贺有诗云:“请君暂上凌宵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高适离“万户侯”或许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毕竟还是“被侯”了。这也算是对天下文人的一点安慰吧。

文人的奋斗,政治上、经济上的回报少得可怜。因此,让大多数文人一开始就信心不足,小遇挫折就怨天尤人,不仕不达便归因为怀才不遇,未遇明君,未得明主。诗歌成了他排忧泄愤的主阵地,不想,竟也成了中国诗歌有别于他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其实,任何朝代都是如此,只要当权者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总体而言,文人终避不过命运的违拗,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会着上或浓或淡的悲剧色彩。高适仅是个个案,他的光芒太过暗淡,以至于后来的文人们看不到希望所在。即使这样,仍然阻止不了他们前赴后继地作倾心的付出,无谓的牺牲。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1)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2)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3)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4)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5)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6)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7)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8)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9)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10)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11)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赏析(56高适①莫愁前路无知己)(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