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

温带大陆的风吹过这片“蓝天之国”的土壤,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约70公里的特勒吉国家公园中,地上被划出一些大型的圆圈,一群男孩身着相扑腰带,在这样一个临时搭建的“擂台”上尽情摔跤、玩耍。他们鼓起胸膛,被镜头记录下骄傲且真实的一面,有的男孩更加顽皮一些,有的则更自信、更具攻击性。

这一幕被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记录,在她的摄影作品《Rise of the Mongolians》中,阳光明朗,天气干燥冷冽,男孩们在擂台上互相对峙。摔跤动作在慢速播放后成为某种浪漫而本能的舞蹈,男孩们的表情显得朴实而愉悦,腿部的动作讲述着少年们如何带着稚嫩的力量沉浸于一场对垒中。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3)

在蒙古语中,摔跤被称为“搏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Catherine Hyland镜头下的这些男孩们是蒙古族摔跤的后备军,他们来自乌兰巴托的同一所体育学院,大多家庭条件贫困,体育训练是他们教育的核心。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4)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对于蒙古国的摔跤手来说,表现突出的选手有机会去更大的平台,获得全世界的认可,这也为他们提供了旅行和看世界的机会。在这样庞大的影响下,对于尚年轻的少年们而言,走上摔跤之路几乎是命运般的安排。即便最终无法走上职业之路,他们仍然可以从事体育教学、相扑教练等相关的行业,在练习摔跤的过程中所习得的超出寻常的耐力和力量,也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或者,成功的相扑生涯也将导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例如成为一名商人。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5)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以蒙古族摔跤作为拍摄主题的想法源自于Catherine读到的一篇关于蒙古族相扑选手朝青龙的文章。这位选手被比作相扑界的“迈克尔·乔丹”,在这项运动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成为了“横纲(相扑力士中的最高职称)”。其间,他自学了九国语言,并在退役后回到蒙古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开设相扑训练学校、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文章描绘了朝青龙巨大的块头和同样不容忽视的声誉、他办公室墙上成吉思汗的画像,以及在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6)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7)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今天,在日本相扑界蒙古族选手有着惊人的统治力,在朝青龙之后,相扑界连续三代横纲都是蒙古人——他们带着犹如成吉思汗一样的力量和技巧,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竞技项目中谋得一席之地。

曾经有一个日本记者问朝青龙,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乌兰巴托为什么有这么多伟大的相扑选手?他们为什么都住在同一个社区?那时朝青龙才意识到,几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仅仅是对摔跤这项运动感兴趣,就能成为主导性的相扑冠军。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8)

或许是因为历史和传统,许多蒙古孩子从年少时便习惯于裸着身子进行摔跤。草原上的民族信奉强者,谁能够努力获得胜利,谁就能赢得“狮子”的称号。能够从摔跤运动中脱颖而出的人被认为具有高尚的品格、强大的力量和正直的竞技精神。拼搏并获得荣誉成为蒙古族文明中最让人为之骄傲的事,朝青龙的口中常常提到的两个字“努力”印证着这一点。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9)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0)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1)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恶劣的环境和土壤让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与许多国家都不同。当地的气候在蒙古语中被称为“dzud”,意思是夏季异常干燥、冬季异常寒冷的极端环境。在这种灾难性的气候下,全国大约45%的人口迁徙至了乌兰巴托,却因贫困只能扎根在首都的周边——60%的乌兰巴托居民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蒙古包区。于是,我们看到首都新建的摩天大楼外围绕着成千上万的蒙古包,更远的土地则是一片贫瘠和虚无。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2)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3)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4)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在这样的环境下,蒙古国孩子们仍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们每天在做作业,打开冰箱就能拿起果汁的时候,蒙古国孩子们必须从河里取冰煮水,砍柴、烧煤、做菜、骑马放牧……”蒙古族摔跤的训练方式十分原始,如朝青龙所说:“他们的一生都算得上是练习。”少年们从刚出生时就在羊群中爬行、在马背上保持平衡,这是他们的第一套训练;取冰、砍柴等活跃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锻炼肌肉;他们通常裸体进行摔跤比赛和训练,以适应极寒和极热的天气。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5)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没有特殊的培训,这是在生活里“赚”来的训练成果。大量的肌肉锻炼、巨大的爆发力和速度、以高蛋白的肉质和汤为主的饮食习惯,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相扑而生。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6)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7)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随着外籍选手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日本相扑协会推出了新的规定,将每所相扑学校能够招收外国运动员的名额限制在一名,并对外籍选手申请日本国籍进行限制。这种具有鲜明针对性的规则是日本人试图用繁文缛节将蒙古人挡在相扑圆圈之外,朝青龙说:“如果我们无视这些规定,从所有的地区中挑选21个技术最好同时最努力的摔跤手,20个都会是蒙古人。”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8)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19)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朝青龙和他在日本取得的成就,无疑代表一种新时代的“蒙古梦”。回望他所经历的过程和今天日本相扑界对于年轻外籍选手的严苛规定,很难不联想到这片土地上的年轻选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将经历的流离失所、语言障碍等。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0)

种种因素似乎都在阻止蒙古族选手的崛起,但少年们对摔跤仍有热情,越来越多的少年加入训练营,旨在走上一条职业的道路。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似乎又没有那么宏大。当他们走进体育学院,每天进行着不同的运动训练,摔跤似乎更像是一种由娱乐开始的兴趣,彼此之间的友谊与其他地区的少年并无二致。作为介入进来的“外来者”,摄影师Catherine觉得,资源匮乏而有限的环境下,他们的天真和纯粹显得尤为美好,即使他们日后或许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1)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2)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有太多故事讲述了关于蒙古族的游牧:山川崇拜、雄鹰图腾、原始舞步……当下这个关于摔跤的故事似乎也带着一些原始的意味,却有着更温情、更现代的一面。少年们相互支持,我们几乎能够想到这些少年经历的每一天,以及这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下同样简单快乐的少年心。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3)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随着全世界的快速发展,这样一片贫困的土地和看似“没落”的传统历史无疑与当代生活越发疏离,除了蒙古族摔跤,与飞速前进的世界脱轨的文明比比皆是。我们大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电影、语言的巨大变化,在这种混乱之下,“归属感”变得稀缺却格外重要。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4)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5)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在蒙古国拍摄时,Catherine将影片拍摄地点选在特勒吉国家公园,而非乌兰巴托的城市或是更无人烟的土地。这里既有村落、科技设施等现代化的一面,也有着自然景观和动物,象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在这个自然与城市交界的公园,来自广袤土地的风似乎呼应并唤醒了这些男孩的一些基因。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6)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7)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通过视觉的隐喻,《Rise of the Mongolians》表达了现代与传统对今天蒙古国的样貌的影响,摔跤作为其中最强烈的一种体现,既沿袭了过去的游牧精神,也在当代的环境、气候影响之下有所变化,重新影响着新一代的少年。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8)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对于这些摔跤少年来说,无论是走向职业道路,抑或是作为日常玩乐,通过独特的摔跤运动、生活方式,逐渐在成长中构建自己对于国家、对于历史的认同,即便未来他们将去往海外进行训练和竞争,这些经历和记忆始终决定了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对于一个贫困、不甚发达的国家,这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立足之地的一种方式,尤其当我们在蒙古族摔跤中找到历史和传统的精神和传承时,这一切似乎变得更加水到渠成。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29)

*摄影师Catherine Hyland的作品

《Rise of the Mongolians》

在丰富又混乱的全球化浪潮之中,蒙古族摔跤和少年的崛起似乎值得期待。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摔跤运动员的故事,他们是游牧生活与一个更现代化的未来的交集。

摄影:Catherine Hyland

采访、撰文:Patricia Huang

编辑:子妍

阿巴嘎旗的搏克(蓝天之国的搏克少年)(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