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

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

荣宝制《自闻居士二十四节信筒》重温中国传统的文化时间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元日、元夕、清明、端午七夕、中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

荣宝制《自闻居士二十四节信筒》

重温中国传统的文化时间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元日、元夕、清明、端午

七夕、中秋、重九、除夕

上巳、寒食、中和、花朝

人日、社日、伏日、腊日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

元日,亦称元旦、元正、朔日等,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此笺绘以酒器爵作笺图,上题“自惭书迹滥劣,合饮墨渖一升。《北齐书》元日有此故事。”画家以北齐正旦会的典故来创作“元日”笺。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5)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6)

旧俗立春,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先秦至汉,天子在此日亲至东郊举行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郡国亦如此。

此笺用“白鹿夹毂”典,题“白鹿未能忘夹毂,今朝还为使君来。”典故见于谢承《后汉书》:“郑弘为临淮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毂而行。弘怪问主簿黄国鹿为吉凶,贺曰:‘闻三公车轓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弘后果为太尉。”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7)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8)

相传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此笺以剪纸春燕入画,题“宜春”二字。“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旧时把春节所剪的字样和图画叫“宜春”,又称“宜春帖子”,也就是今天的剪纸。《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可见剪纸也是人日旧俗之一。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9)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0)

元夕,即元宵。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是夜称“元夕”、“元夜”、“元宵”等。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元夕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民俗文化,此笺以猜灯谜点题——“暗藏深意待君猜”。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1)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2)

社神相传为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社日,即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才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古时传说,社日饮酒能治聋疾。聋道人此笺画榆钱一枝并题“取彼枝上钱,酿作社中酒。与君共饮之,果能治聋否?”既点出了节日习俗,又多少有几分自嘲意味。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3)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4)

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始于唐贞元五年。是日,人们以青布口袋盛五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往往还互赠刀、尺之类的礼物,勉励努力劳作。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5)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6)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节日里,人们结伴到郊外踏青赏红,游春扑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此笺用《庄子·齐物论》典,题“栩栩然而来,周耶?蝶耶?不可得而知也。”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7)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8)

春分既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亦是传统节日。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春分宜采云母石炼之,用矾石或百草上露水,或五月茅屋滴下檐水,俱可炼,久服延年。”此笺画云母石,题“延年。春分采云母炼服,可驻颜。”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19)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0)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1)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2)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据记载,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为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此笺上所题“鞦韆院落沉沉夜,一刻千金是此宵”典出苏轼《春夜》诗。鞦韆即秋千,旧时寒食有打秋千的习俗。此寒食笺用苏轼诗典,或许还与其书法名迹——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不无关系。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3)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4)

自古诗家多茶客,“诗清都为饮茶多”为南宋永嘉四灵之一徐玑的诗句。“湖州常以清明贡茶,味颇佳也。”画家用清明急程茶典画清明笺。唐代李郢《茶山贡焙歌》:“十日五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说的就是湖州顾渚贡茶院的贡茶规定须于清明前飞骑送至京城长安。贡茶到京后,先荐宗庙,再分赐皇亲、近臣。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5)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6)

江浙一带,立夏日有尝新饮茶之俗。“紫笋朱樱写赠君。杭州以立夏日传送樱笋,今仿其意。”《杭州府志》也有记述:“立夏有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杂以枝圆枣核诸果,镂刻花卉人物,极其工巧,各家传送,谓之立夏茶。”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7)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8)

“唐太宗于天中节书飞白‘鸾凤’字以赐群臣,俾增美德。今于丙申午日适得山谷所书,喜而摹之。”此笺用《唐会要》典。“天中节”即“端午节”,古人认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山谷”即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的黄庭坚。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29)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0)

“天中山墖,夏至亭午无影,影正在塔中也。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须悟得此中自有三昧。”上古时期,汝南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此笺绘“天中山墖”,即汝南“悟颖塔”, 为唐代和尚悟颖所建,因有传说每年夏至日中午没有影子,又名无影塔。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1)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2)

伏日,三伏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

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往往河两岸观者万众,其情形多于诗人吟咏见之。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3)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4)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5)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节”。“乞巧得巧,喜尔不寐。网盒穿鍼,尽如人意。”笺上画“喜蛛应巧”和“穿针乞巧”两种古老乞巧习俗。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6)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7)

立秋,也称七月节,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梧桐树开始落叶。此笺画“一叶落知天下秋”来点明“立秋”。画题“桐叶坐题诗”,诗句出自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8)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39)

“驾梯取月在我手,怀中一寸光照人。”此笺描绘唐人张读《宣室志》中周生中秋梯云取月的故事。唐太和中,周生善道,中秋客至,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周生笑曰:“能挈月致之怀袂。”因取箸数百,绳而架之。闭户良久,忽天黑,仰视又无纤云,俄,呼曰:“至矣”,手举其衣出月寸许,一室尽明,寒逼肌骨。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0)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1)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日昼夜时间均等,并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而气候也由热转凉。

相传,秋分这天南极星君会带着他的寿桃出现在人间,能看到寿星是祥瑞的象征,因而秋分有“候南极”的习俗。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唐代诗人赵蕃《老人星》一诗中所写“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应该就是这个旧俗吧。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2)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3)

“参军落帽浑闲事,自有毛锥与解嘲。”此笺画用“重阳落帽”典。《世说新语》引《孟嘉别传》:“晋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宾僚咸集,皆戎服游。风吹嘉帽落,初不觉。温令孙盛作文以嘲之,嘉即时以答,四座嗟服。”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4)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5)

道教谓人身中元气有紫、白、黄三色:脾为黄素,肺为白素,肝为紫素,合称“三素云”。《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第二”:“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 此笺画“立冬”题“三素云”不知是否与《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中这一句相关:“立冬清旦,西南望有绿紫青云者,是上清真人帝君皇祖三素云也。”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6)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7)

长至即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此笺绘绣花绷架与针线筐,上题“报道日长添一线,可无诗句答分阴?”杜甫七律《小至》也描写了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8)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49)

此笺用“甄宇瘦羊”的典故来描绘“腊日”,故事载于《东观汉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为青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后召会,诏问瘦羊甄博士,京师因以号之。”

《孟子·万章下》名句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画家即效其体而作题画:“闻瘦羊博士之风者,贪夫廉,贫士有立志。”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50)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二十四节信筒里的传统节俗典故)(51)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大年夜”等。“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古已有之,并与“守岁”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此笺画鞭炮一串并题“听爆竹声声,便引上眉梢喜。”以应除夕燃放爆竹的传统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