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的那些感人事(衰老到死亡的过程)

宠物的那些感人事(衰老到死亡的过程)(1)

第一章 休戚与共的宠物

人类饲养动物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那时人类俘获特定的猛兽,驯服它们作为代步工具并辅助狩猎。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饲养动物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鸡、鸭、鱼、猪、狗、猫、牛、羊……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一部分动物成为人类的助手,一部分动物成为人类的食物,还有一部分成为人类的朋友,极少一部分动物还曾被人类奉为“神”。再后来,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将一些动物带至家庭中饲养,例如猫、狗、龟、鸟、鱼、蛇等等。它们成为主人的“私产”,甚至成为具备社会地位的“家庭成员”,这就是我们现如今熟知的宠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在册宠物数量已超过1亿,其中猫、狗比例占8成。在我的工作中,我接触最多的宠物朋友也是猫和狗,相比其他动物,猫和狗与人类的情感联结更深。

宠物是一面镜子

宠物是主人的另一种形态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宠物与它们主人的神态、表情、动作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脾气秉性也有些许相近。有些狗可以模仿主人咳嗽的声音,甚至让亲人无法区分;有些猫和狗可以跟主人保持同样的睡姿、坐姿。此外还包括一些行为习惯上的一致,例如爱吃同样的食物,或是喜欢同样类型的人。

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是因为宠物与主人的相处时间长,观察主人一举一动的时间往往也很长。观察模仿是人在婴儿时期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于猫狗也不例外,主人经常的举动、刺激都会使它们习得新的技能或是养成习惯,因而它们的一些行为表现也复刻出主人的秉性。

但我发现,也不一定是相处的时间长才会相像,相处时间短时也可能有这样的默契。所以,我想可能是人们在选择宠物时会下意识地选择与自己投缘的宠物,例如与自己感觉像、个性像,与自己心里所期待的“角色”相像,等等。宠物有可能在生活中扮演了我们朋友的角色、我们孩子的角色,也可能是我们父母的角色,甚至是我们自己的角色,而在这样的角色中,它们与我们的共鸣、默契和联结,是会越发深厚的。

宠物反映主人的内心

心理学者闫琳老师发表过一篇文章《宠物,是照亮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文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与宠物的关系,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无论你养的是什么,你与它们相处的方式就是你内心潜在的表达。”

她的观点来自她被咨询的一个案例。一位只有30岁但是看起来像50岁的女士因为自己在情绪失控时不停地踢她的宠物猫而前来咨询。女士对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自责、愧疚和困惑,认为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

于是,闫琳老师从聊猫开始,走进了这位女士的心灵:她很喜欢猫并且先后养过三只猫,她自己很节俭,省下来的钱都给猫买最好的粮食、猫砂、玩具。甚至在父母生病需要她贴身照顾的时候,她也不会忘记找时间回家陪猫待一会,她说猫是她的家人,比她的父母对她都好。

在进一步沟通中可了解到,这位女士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在她的家里,总是住满了来来往往的亲属,她的家就像个临时的大宾馆。小小年纪的她只能在一个房间的角落里写作业。因为家里人太多,已经处在青春期的她还要偶尔与表哥睡在一张床上。当她对妈妈说这样很不方便时,妈妈不屑地看了她一眼,仿佛是在说:是不是你有问题,就你那样,值得人喜欢?忙于生计的爷爷奶奶没有空闲接待亲属,她就担当起超级接待员的角色,洗衣做饭。记得有一次,父亲看她还没有将饭做好,大发脾气,一脚将她从厨房踢到客厅,她半天都没有站起来。当她聊到这里时,悲伤、愤怒、羞辱像潮水般流淌出来,哭嚎得让人心碎。

原来,她对待猫的这一脚,就像她小的时候父亲对待她的样子。因为最近她与父亲的激烈争吵再次勾起了她被忽略、被虐待的创伤性体验,这让她感到自己非常的弱小,感觉就要被人抓住并掩埋了。可是她却没有办法表达、处理她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她采取了向父亲这样的攻击者进行认同的方式,就是她将自己变成了像她父亲一样的人,来对待猫,这样让她获得了控制感、权威感,用来掩盖让她毁灭的感觉。而她对小猫的照顾,也是源自童年时期的遗憾。她从小得到父母的关爱太少,在她的心里有一个理想妈...

看到闫琳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时,我感到似曾相识。我认识的宠物朋友中有很多在主人内心里都充当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角色。有不少主人会像案例中的女士一样,他们养一只宠物的初衷,其实是想体会照顾与被照顾的感觉。

“暖暖”就是这样一只在主人心中扮演重要补位角色的猫。暖暖去世那年12岁。12年,在人类的世界里刚过一个生肖轮回,而在猫的世界里,12岁已算是步入花甲之年了。我对暖暖印象之所以深刻,起初是因为暖暖的主人王女士对我们的服务近乎挑剔,对有些事项迟疑不定、反复沟通确认,沟通中甚至带着一丝任性。后来,在一步步建立信任之后,我得知,王女士和她的母亲长期遭受父亲的家暴。母亲整日唉声叹气,头发的花白程度明显超出同龄人;而她本人每天回到家也是心惊胆战,唯独暖暖可以给她安慰。

每当父亲冲着她们大喊大叫,甚至是动粗之后,暖暖都会主动跑到她的身边,努力地安慰她、保护她。她认为暖暖是全家人中最体恤人意、懂得给予她温暖和安慰的。她在暖暖身上得到了需要与被需要、照顾与被照顾的感觉。即使暖暖是一只公猫,她也依旧给暖暖买各种漂亮的粉色衣服,给它打扮。从暖暖这面“镜子”中她看到了自己,她把暖暖当成自己一样去小心呵护,尤其是在压抑紧张的家庭环境之下,她觉得暖暖同她一样。王女士告诉我,她一直很害怕走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骨子里那种自卑是哪怕穿最贵的衣服也遮掩不住的”。我想,或许是因为家暴,她缺失父爱,她特别渴望被别人保护,所以她对暖暖的依赖要远胜对家人的。她跟我讲,她感觉自己走不出来,也不想从暖暖离开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

另一只叫小白的猫亦是如此。它的主人十几岁就当了北漂,一个女孩孤身在外打拼不易,多亏了小白在身边给予慰藉。单亲家庭的她,父亲早早离家,母亲虽没再婚,但是母女俩交流甚少。小白是女孩身边唯一可以说心里话的亲人,他们相依为命。可是人会变,慢慢地,女孩喜欢上了网络游戏,畅游在虚拟世界让她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可短暂地逃避现实。没承想她越陷越深,以至于难以自拔,干脆辞掉工作,足不出户地在家玩游戏,对小白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关注了,反而因为情绪的大起大落,经常会拿小白出气,不开心了看到犯错误的小白就会打一顿。自然,女孩也没有关注到小白的身体变化,直至小白虚弱得再也站不起来了,看起来呼吸很困难,她才知道小白生病了。待她抱着小白慌张地赶到医院时,小白已经咽气了,永远地离开了她。她抱着小白的尸体坐在医院门前,放声痛哭,她不能原谅自己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送走小白,她在床上躺了两周,她卖掉了游戏账号,卸载了游戏,决心重新开始生活。她告诉我,是小白让她体会到了爱与被爱,而失去小白也让她明白了,爱很珍贵,不加珍惜就会稍纵即逝。她还说,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她要活下去,接受时间的审判。

宠物这面镜子,让我们变得更完美

我认为宠物作为一面镜子,不仅仅照见了我们的内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还可能照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这可能使得我们变得更完美。

我有一位朋友,两口子婚后一直不敢要孩子,他们感觉自己担负不起这个责任,没有任何信心。养了一只猫以后,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觉得两个人最大的改变在于,因照顾猫猫的起居,他们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且,他们会时常在猫面前争宠,希望自己付出的比对方多一些,以期得到猫的喜爱。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计划要孩子了。

确实如此,当家中养了猫狗,它们通常会帮助我们更加规律地生活并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在照料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更常规的时间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约束”着我们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养狗还“约束”着我们早晚几点外出遛弯。当然,除了“约束”外,宠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荣耀感和责任感。

此外,宠物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爱,这份爱是向外扩散的,因为爱小动物,而更加会表达爱,这是情感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宠物的陪伴,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让我们变得勇敢,并敢于承担责任。

宠物也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个生命教育导师。当孩子参与饲养宠物的过程时,他开始亲自体会照顾他物的滋味。而人本身就是动物,当孩子可以与宠物和谐相处时,想必他也掌握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原理——不是孤僻、冷漠,而是更多的关心、尊重与爱。这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观察、归纳才能获得,很难从书本当中学习到的。

表面上看,养育宠物似乎或多或少地牺牲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在饲养宠物并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是孩子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宠物这面镜子,也许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宠物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宠物不仅是现实的陪伴,更是心灵的寄托。国外一项针对975个不同年龄的被试者(平均年龄47.95岁)展开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抑郁沮丧、陷入困境的时候,相较于找父母和兄弟姐妹倾诉,他们其实更加倾向于靠近自己的宠物。

越来越多的人在向宠物倾诉心声。宠物伙伴比人类伙伴更会安慰人吗?它们真的可以听懂我们说话吗?

我遇到过很多主人,他们一致认为自家的宠物“我讲什么它都听得懂”:“在我伤心难过时,它可以抚慰我、协助我疗伤止痛;当我认为被全世界忽视时,是它始终陪伴着我,给予我无声的安慰;在我生病或感到忧虑时,它变得没有那么淘气了,并且往往会做出体贴的行为。”

动物拥有神奇的感知能力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过,多少次当你的内心想召唤你的猫时,却发现它很快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多少次你有打电话,或是出行、喂食的意图时,你的狗狗已经着急得围着你团团转。

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鲁珀特谢德瑞克曾对动物感知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提出了三种神奇的动物感知能力:心电感应、方向感与预警能力。

第一种,心电感应。据他的研究结果显示,51%的狗狗会在它们的主人回家之前表现出预知行为。其中大部分的狗狗,会在主人抵达之前的10分钟内作出反应,不过也有极少部分能够在主人到达时刻的10分钟之前便作出反应,后一种反应不太可能肇因于声音与气味。而剩余没有作出反应的情况包含了独居的主人没法观察狗狗的反应;狗狗曾经作出反应但是主人并没有注意到,也没有给予鼓励;狗狗与主人之间的联结或许还不够强烈;有些狗狗的感知并没有那么敏感,这是个体差异。

第二种,方向感。鸽子可以由几百公里外的陌生地返回原本的居所,骆驼和马可以从陌生地顺利返回起点,鸟儿无论飞多远也能顺利找到它们曾经筑巢的地方,还有些被遗弃于郊区或遥远异地的宠物能够自己找回主人的家,非常令人不可思议。鲁珀特提出,这种能力不能完全用嗅觉或者其他感官来解释。

这一点我很是认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听母亲说,母亲上初中时,家中曾收养过一只大白猫,生性凶悍,总叨扰邻居,引起非议。圈养起来又难控制它号叫。最终,我姥爷骑着自行车把猫带到很远的地方试图弃养,没想到两天后大白猫自己回来了。这一次回来更是变本加厉地“捣乱”,姥爷再次骑着自行车,将白猫的脑袋蒙上,再带到更远的地方,没想到大白猫依旧找了回来。

“能能”的神奇经历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能能是我的一位好友几年前在单位附近捡来的流浪狗,在家养了两年。他的小孩出生后,家中对能能的照料变得困难,因而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将能能送去了通州的狗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周后能能自己跑了回来。“送去的时候,我们是开车一路跟着导航走的。待把能能放在狗场、回家后,我就后悔了,担忧它不被善待。不可思议的是,一周以后我母亲见到了正在小区草坪上徘徊的能能。20多公里的路,谁也无从了解能能是怎么从狗场跑回家的,但那以后再也不想能能与我们分开了。”朋友的这番叙述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第三种,预警能力。动物提前预知危险、避免遇难的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有记载。或许这种预警能力能以物理刺激来解释,例如动物在地震发生之前受到惊扰,也许是因为它们对微妙的电场变化产生感应;狗狗能向癫痫病人发出即将发病的预警,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注意到了病人微弱的肌肉颤动。但鲁珀特提出的预警能力似乎是起因于某种神秘的预感。

2015年底,我曾在宠物医院见到一位牵着金毛犬来就医的主人,狗狗身上显现大面积的创伤,看起来非常严重。主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宠物救主的感人事迹:“我们家这只狗是我的救命恩人。几周前,我从厨房端出一锅热汤,被脚下物品绊倒,几乎是同一时刻它撞开了我,一锅汤洒在它身上。当时特别的惊险,你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厨房门口,又在刹那间撞了我。这锅汤导致它重度烫伤,换了好几家医院了,花多少钱我都要把它治好。”

这些超越感官的直觉预测能力,表明了动物们有着天生的感知力,它们与人之间有着无形的联结。鲁珀特谢德瑞克将这种无形的联结归结于“形态场”的存在。他认为,形态场是一个有弹性的场,它将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彼此联结在一起。若任何个体离开这个群体,仍可以通过形态场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联系。这种联结构成了动物与动物之间、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途径。

既然动物与人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联结,那么这种联结一定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的。你清楚地知道你的猫似乎不愿意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你可能感受到处在危难或痛苦中的狗狗呼唤你前往救援。显然这种感知能力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着,只不过经过数万年的进化,人类感知能力的敏感度弱了很多。

与动物沟通让我们得到治愈

无论你是否有足够的敏感度意会动物的“话语”,无法否认的是,与动物的相处为我们的身心状况带来改善,令我们得到治愈。

不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动物共同生活可能会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好处,例如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减缓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等,甚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标水平。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们能以动物为介质,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改善或维持病弱或残障人士或受创伤人群的身体、心理状况,或帮助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进而帮助他们适应社会、促进康复。这种“动物辅助治疗”(Animal-Assisted Therapy,AA)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大众所知。

2013年4月美国波士顿发生爆炸袭击事件,爆炸的恐怖场景给不少波士顿居民的心中蒙上了阴影。案发后,五只受过专业训练的金毛猎犬来到波士顿爆炸案受伤者所在的医院,陪伴伤者,并聆听他们的倾诉。这五只金毛猎犬在伊利诺伊州一家教会慈善机构接受了专业训练,其中两只叫“艾迪”和“玛姬”的狗狗还曾在康州小学枪击案发生后,陪伴过那里的孩子们。

在病房里,这些狗狗温顺地依偎着床上的受伤者。受伤者看到这些狗狗后,倾诉着自己对爆炸案的恐惧,狗狗成了忠实的聆听者。受伤者表示,狗狗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猫狗们可以被称为“心理治疗师”这一点并不是我在养宠物时悟出的,而是我在成为一名宠物殡葬师后才有所察觉。宠物殡葬服务中心在刚开始兴建时并没有在这里饲养宠物的规划,因为担心来送别自家宠物的主人看到另一只活蹦乱跳的动物会更加难过。后来,当我们的服务店面阴差阳错地先后收养了一只小狸花猫、一只大黄狗时,我才感受到动物们的治愈力量。

遇到伤心难过的主人,小狸花猫会一点点地靠近,不是平日里的上蹿下跳,而是极温顺地俯卧在那位主人腿边,让人不由得抬手摸摸它。大黄狗更是尽职尽责,如果判断出你喜欢它,它会摇着尾巴蹿到沙发边,然后把头直接放在你的腿上或者手边,就这样依偎着你,直到分别。很多主人会夸赞它们“真懂事”“真亲人”,其隐含的深意是“谢谢你,温暖我”。

但狸花猫和大黄狗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它们会有所挑选。慢慢地,我发现它们挑选的人都是可以与我展开良好沟通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会从狸花猫和大黄狗开始,聊到主人和其爱宠的故事,动情时主人会落泪。不过,当话倾吐出来,主人的情绪状态与告别爱宠时的悲恸相比有明显改善。其实,所谓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均是建立在人与人的真诚的联结之上的,而动物朋友们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们让我们感到放松、毫无戒备、无所畏惧。

除此之外,与动物的沟通会让我们敞开心扉,并提升爱的能力,这可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爱、修复爱、拥有爱和更好地传播爱。

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有人说,伴随科技的日渐发展,人与人的物理距离越发依赖科技手段,但心理的距离却逐渐疏远了;然而宠物可以让人紧紧搂在怀里,感受它们的温暖和毫不猜忌的信任,它们慢慢变成了我们最佳也是最贴心的谈心对象。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时间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人际交流方式,冲淡了我们的交情,而是相较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昵,人与宠物之间或许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在与宠物的相处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成长和治愈,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不可磨灭的时光和持久的爱。

从相爱的那天起,他们就很难被分开了

2001年在日本出版的、曾收获了无数眼泪的《再见了,可鲁》一书,至今都很畅销。这本书是一位作家、一位摄影师历时15年,以平实的镜头与动人的文字,记录的一只名叫可鲁的导盲工作犬平凡而又感人的一生。

和所有工作犬一样,可鲁在出生1个多月后被送到寄养家庭学习社会生活,在那时可鲁认识了自己的养父母仁川夫妇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无忧无虑的日子没过多久,可鲁就被迫与养父母分离,被接到训练中心,接受严格的导盲犬训练。此后,可鲁成为有视觉障碍的渡边先生的默契搭档,直至渡边先生去世。之后,可鲁被留在了导盲犬宣传活动中心做示范犬。待可鲁到11岁,已不能再担任示范犬的工作后,可鲁终于又回到了养父母仁川夫妇的家。一进家门,可鲁便跑过去看自己很久以前睡觉的地方,像在地上蹭鼻子似的嗅过地板后,就趴了下来,静静地望着仁川夫妇。这十年的空白宛如一场梦,好像那个不大点的可鲁从出生43天起进家门至今天此刻,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

1998年7月20日,可鲁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仁川夫妇非常温柔地望着即将离开的可鲁,轻声地说:“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这么努力了,就好好休息吧。到了天国后,记得要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川可鲁’。”享年12岁零25天的可鲁,此时露出小时候那副“你在干什么”的安稳神情,望着养父母的脸,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信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感受到可鲁的爱与忠诚,以及仁川夫妇对可鲁的宠爱和不舍之情。虽然可鲁在有限的生命里很努力地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认真做好人类交予它的每一份工作,但是在它的心里,它的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养父母慈祥的面庞望向的地方。从相爱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从没有分开过。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一个女孩在新婚不久后就被好赌又心狠的丈夫在家中二楼杀害并焚尸灭迹,家里人赶回来时发现二楼着火,但火势已旺,根本无法上楼确认女孩是否在室内,只能打火警电话求助。家人怕火势蔓延,将一楼笼中的两只小狗也放了出来,没想到其中一只叫“糖糖”的小狗,并没有逃跑,而是掉头直接奔向火势凶猛的二楼,一跃跳进了着火的房间,它比家人还要笃定女主人就在楼上。糖糖刚闯进去的时候还有“汪汪”的叫声,不一会儿就没有声音了。待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糖糖烧焦的尸体,就躺在女主人的身边。

这并非个例,宠物在危机时刻对主人忠诚、舍身救人的事迹,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

客户刘先生曾与我分享他的难过经历,他在一个月内先后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和家中的爱宠,他跟我说,他现在已经哭得没有眼泪了。父亲在家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经抢救维持了一段时间生命,但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在父亲去世后,父亲生前心爱的狗狗因为过度思念主人,也不怎么进食了,于几天后也离世了。当天刘先生接到宠物的骨灰后,告诉我要将狗狗的骨灰与父亲的骨灰安葬在一起,“就让它一直陪伴着我父亲吧”。在我接触的主人中,想把宠物骨灰留在身边,待自己百年后安葬在一起的也并不少见,我特别理解他们的想法,宠物用一生陪伴、爱着主人,即便它不在了,作为回馈我们也想许它一个长久的陪伴,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被需要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英国非营利慈善组织“关怀老人基金会”曾就丧礼规划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发出十万份以上,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和动物伴侣遗体一起火化”的受访老人最多。英国人对动物伴侣的爱举世闻名,英国也是欧洲国家中拥有动物伴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大部分的家庭或者个人以饲养猫、狗、鼠和兔子为主。同时,英国政府鼓励民众往生后使用人与动物伴侣合用的墓地。

表达爱,你的宠物或许是个高手

人们常常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来形容宠物对主人一生不变的情感。其实,不仅仅是长情,在表达爱这方面,你的宠物或许也是个高手。

在知乎网站上曾看到一个有趣的提问:“你的宠物如何向你表达它的爱?”

有很多主人在这条问题之下,分享了自己与爱宠的故事或者视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小小的绿桃牡丹鹦鹉,站在主人的一根手指上,将头深深低下,努力地蹭主人的手,以寻求主人的爱抚。当主人用拇指轻抚它时,它表现得更为黏人。而换作别人,一旦靠近它,它就会张牙舞爪,不让人摸。

一只小仓鼠的主人分享视频,他的宠物仓鼠表达爱的方式是经常会把它储藏在囊袋里的食物吐到主人手中,与主人共享。

还有一位主人留言写道:“我家那只公猫从外面带了只活的美国大蠊(大蟑螂)回来扔在我面前,要我学它的捕食技巧。那一刻,它用行动表达了对我不能捕食的担心,眼神中充满关爱和父亲般隐忍的柔情。我大叫一声跳开后,它杀死了蟑螂。当天晚上在我脚边放了一块晚餐剩下的红烧肉……”

这些搞笑又温暖的分享,深得人心,大约有1000万网友对该话题进行了浏览,并且有1000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我想起,在我怀孕的时候,牛牛便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顾忌地扑到我身上,与我的相处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记得在我生产的前一天,我是因凌晨在家中先破了羊水才被送往医院,据家人说牛牛在我离开后始终守在我房间门口,不许任何人进入,直到我生产后的第二天返回家中,它才放心地回自己的窝休息。慢慢地,当我的孩子长大一些后,牛牛会躲在远处看着他,完全不会向孩子扑叫,只有孩子哭的时候它会赶紧跑过来“汪汪”地呼叫我们。我想,牛牛完全依赖我、信任我,而它了解我的孩子就是我的一部分,它将对我的爱延伸了,它应该知道我怀中抱着的是个稚嫩的孩子,需要小心呵护。

在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认识到更多的宠物对主人表达爱的方式,它们可能是寻求你的爱抚,可能是与你分享它们喜爱的食物,有些可能是操心你的温饱给你叼回吃食,它们懂得给你温暖和安慰,这些都是它们表达爱的方式。包括一些“冷血动物”,它们也会对主人表达爱意,这是一只被主人叫作“儿子”的蜥蜴带给我的启示。

我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位女士打通了咨询电话,她对流程、仪式这些统统不感兴趣,只关心火化炉床的大小,她担心无法完整地火化她的宠物,此外她着重强调她需要火化的不是一般的宠物,问我介意不介意。我当然要详细问清楚,在得知她的宠物是蜥蜴之后我明白了她先前的各种担忧。在当天约定的时间,我们见面了。这是一对中年夫妇,面容和蔼,看上去情绪也很稳定。当他们打开后备厢后,我看到一只非常长的黄色身躯的蜥蜴,我没饲养过蜥蜴,我不知道什么品种会是怎样的颜色,我只感觉这只蜥蜴的体色暗淡无光、没有一点生机。虽然它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但还是让我有些心生畏惧。

主人似乎也感觉到我的迟疑,主动抱起了蜥蜴,当有人抱起它后,我对它的身长的感受更直观了,长度接近1.3米的样子。主人告诉我,不需要告别了,直接进行火化吧,它生前从没有出过门,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在蜥蜴进行火化的过程中,主人向我谈起他“儿子”的故事。这只蜥蜴在他家养了有18年了,女儿小时候央求着从路边摊买来时它只有手掌大小,没想到这一养就这么久。因为有了女儿,所以蜥蜴就被他们两口子称呼为“儿子”。平时蜥蜴在家散养,家中常年保持恒温。主人说蜥蜴“儿子”爱吃蔬果,最爱吃的当属黄瓜,看到黄瓜便会“胡吃海塞”一通,并且一次能吃掉几斤。

女儿自成家后就搬出去住了,唯独“儿子”一直相伴他们左右。平常,“儿子”喜欢在高处的空调上俯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它喜欢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虽然十多岁了,它对很多新事物仍保有一颗好奇的心。每天晚上,当男主人坐在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时,“儿子”便会主动爬过来,爬上男主人的肩膀,陪着他一起看电视。这便是一家人每天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儿子”向主人表达爱意的时刻。

“儿子”从小到大从没出过门,怕它难以适应外面的环境。某一天,主人突然发现它身上长了个异物,但也没敢带它出门。没想到这个肿块发展迅速,“儿子”的状况每况愈下,不久便失去了生命。

在主人耐心的叙述中,我体会到了他们的伤心、不舍,但也似乎看到了蜥蜴“儿子”带给他们一家人的幸福时光。夫妻俩告诉我,他们接下来可能会去远行了,“儿子”的骨灰会被带着跟他们一起自驾游,“生前它没出过家门,我们也不敢外出太久,担心没人照顾它,现在我们可以带着它一起远行了。”

陪伴它走完最后一程

从宠物的角度来看,它们选择了我们,完全不会有放手的念头。它们会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们,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我们是健康还是生病,它们对我们都不离不弃。即便我们在落魄、低谷、不被理解时,依旧能感受到它们对我们的在乎。它们伴我们疗伤,助我们慢慢地再爬起来,再勇敢面对生活,这就是它们给予我们的陪伴的力量。但相反的是,主人的世界可比宠物复杂得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抱着善始善终的念头开始饲养宠物,只是后来却事与愿违。

对不起,我也很无奈

罗威纳犬小杰已经10岁有余了,据我了解,它在宠物寄养中心已经待了“大半辈子”了。自从女主人怀孕后,家中老人没法自行遛它,家人就把它送到了现在的寄养中心。大概每隔2~3个月女主人会来探望它一次,每次小杰都是欣喜若狂地摇着尾巴热切欢迎,只不过它心里明白它再也回不了家了。认识小杰的主人是因为寄养中心通知她小杰的嘴巴上长了一个瘤子,工作人员说看起来不像“好东西”,主人一下就担忧了,恐怕要着手考虑小杰的后事了,因此前来与我咨询并建立了联络。

起初我也以为小杰的状况会很差,但是隔天主人去看过它之后反馈我“现在看起来狗狗状况还可以,有需要我会随时联络你”。主人采纳了寄养中心推荐的“土方法”,让小杰在那里继续接受照护和治疗。又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前来园区参观,想要提前了解翡翠森林的骨灰寄存环境,她想的是若有一天狗狗离开了,要寄存在这里,因离家近,她可以随时来看。我感到她内心觉得对小杰有亏欠,所以想到很多后续的安置来做补偿。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小杰在寄养中心走丢过一次,当时主人很担忧,怕它是走出去躲在哪里过世了,所以又一次与我“打了招呼”,只不过这一次小杰被找寻了回来。再之后,寄养中心经营不下去,关门了,小杰被他们转到了另外一个新的寄养中心度过晚年。

2021年春节前,小杰去世了,它没能等到与家人团圆。由于北京当时疫情形势正严峻,小杰的后事简单地办理了。火化过后,主人将小杰的骨灰接回,埋在了她居住的社区附近。

小杰并非个例,我接触过的不少狗狗都是在寄养中心去世的。之所以被寄养,有的是因为主人工作太忙了,照顾不了;有的是因为主人怀孕生子;有的是因为主人身体或家庭条件变得不好;当地限养犬的政策;等等。它们没能像可鲁那样在家人身边度过美好的晚年生活,不过好在它们没有被主人抛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被养育着。

还有一些狗狗没能这样走运。我从业以来接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咨询——“狗狗年岁大了,能不能给它实施安乐死?”“我们要举家移民了,能不能让狗狗安乐死?”“家里人怀孕了,没法继续养了,可不可以安乐死?”“我破产了,要卖房子给妻子治病,我的几只猫可以安乐死吗?”“狗狗在家中咬了主人或是其他宠物,可不可以给它进行安乐死?”“如果不能安乐死,可以找人领养出去吗?”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通常会觉得很无奈,宠物的生死大权握在主人手中,而且当主人已经动这样的心思了,外人是很难“挽回”的。起初,当某个主人跟我讲因为要照顾家中生病老人,实在无力饲养宠物,并要送它去安乐死时,我还苦口婆心地劝阻并承诺我也会想办法看看有没有人可以领养他的宠物,结果当我再次电话询问时,主人说没安乐死,已经送别人养了,当我想进一步打听狗狗的下落时,主人不愿透露了。

我亲眼见过一只20岁高龄的博美犬由于年岁太大、生活质量下降,被主人带去实行安乐死。在治疗室,我看着这只即将面临安乐死的狗狗。它的眼睛已看不到了,但是腿脚还可以,一直在台子上左右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时不时发出哼声。当我伸手搭在它的头上,试图安抚它时,看到它的眼里泛着泪光。“难道它不想接受安乐死……”我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只不过我无权将它带离这里。医生进来时,我忍痛转身离开,在门外看到它的主人靠在墙边猛吸着烟。我依旧记得当时自己失控的情绪,我仿佛能见到这只博美犬年轻时的活跃和清高,我也同样感受着它年迈时的无助和悲伤。这种难过的情绪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次有这种深刻的感受是在送别一只圣伯纳犬“馒头”的时候。馒头是跟着主人远渡重洋回到国内的,只不过回来没多久就被诊断为肾衰,原本150多斤的体重两周内就掉了30多斤,主人说馒头已经无药可救了,所以要送馒头去执行安乐死。安乐死的当天,主人临时决定不跟随了,他怕接受不了这个过程,可馒头并不想与主人分离,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最终它还是被主人连拉带推地送上了车。到了医院,馒头显得有些不安,后腿明显很吃力地坐在地上。我用双手安抚着它,在与它对视时,我感受到的是它的不舍和不安。为了要它镇定一些,我接了一杯水给它,没想到它很快就喝完了。虽然我知道安乐死前应禁食禁水,但是对于此刻的馒头,我确实不知还能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它镇定一些。从馒头吃力地喝水我看得出,它已经没有什么体力了,但是它似乎还对很多事放心不下、恋恋不舍。看到这一切,我的内心无比难过,在生命的终点时刻,主人未能在它身边,恐怕是馒头此生最大的遗憾了吧。

它们带着使命降生,一辈子守护忠诚

2020年,翡翠森林与北京公安总队警犬队建立了正式合作,为那些在警犬基地养老送终的警犬进行无害化善后,然后交由警犬基地安葬在警犬公墓内。

警犬是特殊的警察,无言的战士。它们身怀绝技,勇敢机智,工作一丝不苟;它们一生忠诚,不离不弃,直至黄沙埋骨。因此,为年老、退役的它们养老送终也是警犬基地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警犬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有不平凡的一生。与家养犬不同,它们出生2~3个月后便要开始接受初步训导,待到7~8个月大时就会随警犬训导员一起接受培训,2岁左右开始与训导员一同投入正式工作,3~5岁是它们的黄金工作年龄,7岁后警犬的工作效率开始有所降低,逐步无法胜任工作,且大多在8~10岁退役。

若按用途分类,警犬可大致分为搜救犬、追踪犬、搜爆犬、搜毒犬、巡逻犬、护卫犬等等,进行灾后营救、缉毒搜毒、追缉逃犯、重大活动安保等工作。近年来警犬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一线,屡屡立下战功,辅助人类完成工作或是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凭靠其专业、尽职、不畏牺牲……赢得我们每个人的信任和尊敬,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犬类对人类的最高信任与忠诚。可警犬的寿命一般也就10年左右,有些警犬还没有到退役年限可能就离世了,即便是战斗到最后的警犬,退役后其生命往往也就只剩下两三年了。

据警犬基地的刘警官介绍,基地内的第一批警犬是2008年大队成立时进入警犬队的,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接触大量毒物、爆炸物,为保障良好工作状态和身体状态,它们每天要进行非常严格的体能训练,风雨无阻,因而上了年纪的警犬最易出现肿瘤、器官衰竭、慢性病等情况。据我了解,早些年因条件受限,退役的或者重病的警犬会被施行安乐死,而今条件改善了,退役后的它们可被警队固定安置、饲养在一起,警队为它们养老送终。因为它们从小就与自己的训导员共同生活,双方有着很深的默契和情感联结,所以待到一方退役时,他们不得不面临分别,那是极为伤感的场面。我曾看过一段视频,训导员要退役并离开大队了,他的警犬一直在身后追行,舍不得他离开,直至训导员含泪发出“卧”的命令,警犬才停止跟随,泪眼汪汪地目送训导员离开。同样,警犬退役时,警队也会为它们举行退役仪式,向警犬们致以最高的军礼。

战士能与自己的战友警犬一起退役还是非常罕见的。2016年底,南京的一位消防战士沈鹏的故事就曾打动数千万网友。沈鹏2007年服役,那年他18岁;他的战友,一只黑背犬,被取名“沈虎”,2008年开始服役,那年它刚2岁。在汶川地震期间,沈虎成功营救了10多名被困人员。此后,沈虎在沈鹏的带领下,多次参与营救行动,立下赫赫功勋,但也因某次救援行动中吸入大量粉尘,导致心肺功能受损,每天都要服用保护心脏的药物。即便沈虎退役,它每月的大致花销也在两三千元,这于沈鹏这名退役军人而言肯定是有经济负担的,但他认为沈虎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本就应是他担负的。沈鹏和沈虎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他的申请最终得到了批准,他得以带着年迈的沈虎一起退役了,而沈虎成了南京消防搜救犬中队成立以来,第一只被批准领养的搜救犬。

杭州某派出所的一位老民警白雁警官,为了照护警队退役的年迈和重病的警犬,自费办起了警犬养老院。据白雁介绍,狗是非常有思想的动物,很通人性,尤其是警犬,它们在老年时期更需要人的陪伴,每天早晚需要与它们互动、游戏,它们才知道没有被主人忘记或是抛弃。它们从出生就与人有着很强的默契和互动,与人并肩作战,“私下里,它们把我当亲人”,“现在,它们比我先老了,我得让它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有尊严”。

照顾老年的警犬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白雁每天四点多便起床,去养老院与警犬挨个儿打招呼,给它们检查身体、喂餐,然后带它们出来做游戏。警犬老了,身体机能退化非常快,每天要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但是动作一定要慢慢来。白雁说,每天走进养老院,他最担心的是怕见不到某一只警犬了,因此趁它们还在,陪它们好好生活吧。

我想,警犬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会如何压抑情绪和克制行为,这样它们才能成为出色的“战友”,但是它们智商高、情感丰富,与人的情感联结也很强,因此,到了年老时它们才更需要我们的关怀与照护。其实,家养宠物亦是如此,年长或是虚弱之时,它们更需要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到了生命的末期,它们更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在家人的围绕下离开,因为那个地方才是“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