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1)

包谷面糊糊

在其他地方生活,吃过钢丝面没有,我不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是在新疆兵团北疆生活过,就会“享受”过,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可是绞尽脑汁的智力成果,先进生产力的产品,是特定环境,特定时期人们对待生活的发明创造,再夸大些说,也不过分。对那段生活有记忆的人,是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虽说度过了自然灾害的六十年代,可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受当时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限制,小麦的亩产量很低,兵团团场种植作物的选择,面积比较大的是玉米。加之玉米亩产也远比小麦亩产高。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团场是按人口供给,每人的粮食是定量的。因为种植玉米多,供应的口粮基本上是以粗粮为主,粗粮就是玉米面。主到什么程度,百分之七八十吧。还只比这个比例高。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比例才开始有所降低。一日三餐主食是玉米面,那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那可是难坏了家里的主妇。巧妇难为多玉米面之炊。多少家庭为吃饭--玉米面发愁。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2)

包谷面馍馍

玉米也叫包谷,玉米面自然就叫包谷面。包谷中淀粉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成分高,制成面粉,粘性差,聚集性不好。无法在不添加其它食物成分的情况下,单独做成面条类,多做面汤面糊。当然非要做成面条类,那得掺上一些细粮,细粮是小麦面--白面,即使加的不多。

要不说新疆兵团汇集了五湖四海,全国各省份的精华呢,藏龙卧虎,高智商的能人比比皆是。吃烦了包谷面馍馍,包谷面发糕,包谷面糊糊,包谷面稠糊糊,搅团,漏鱼子,还不都是糊糊的做法么?于是有了包谷碴子(没有找到包谷榛子的准确写法)。这样的生活,再能的人也躲不开,回避不了。除了想办法多渠道弄白面外,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日三餐,即便细水长流,不是长法。开动脑筋奇思妙想把包谷面制做成面条,也是不得已逼出来的。当年在邻团场的易中天,他也遭遇过吧。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3)

包谷面发糕

可能革新创造的人,受到西北地区甘肃人、陕北人,当然包括山西、距离陕西山西近的内蒙古一些地区,有莜麦,荞麦种植,食用这些作物的饸饹床子的启发吧,或者说,革新创造人就是甘肃人陕西人山西人。莜麦,荞麦是旱作区作物,耐旱。其它地域可是舍不得用好地种这些庄稼。荞麦这谷物和玉米有一比,淀粉蛋白质糖分含量低,粘性差,于是,当地人创造了饸饹床子,把荞麦用烫水和面,把饸饹床子架在锅上,像是下粉条,把和好荞麦面团,放在饸饹床子的窝窝里,压饸饹床子上的加力杆,加力杆上有一木锤,木锤捣在窝窝里的荞麦面团上,窝窝里的下口钻了筷子尖粗细的眼,在饸饹床子的加力杆上用力,亲脚面面团受到挤压,从窝窝的底部孔眼里受压成粉条状荞麦面条直接进入锅里,这种面被称为饸饹面。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4)

饸饹面

现在知道,做饸饹饭的地域还要广泛。是我国北方--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之一,还漏掉了内蒙。制作者先将饸饹床子架在锅的正上方。将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包含放面的漏孔)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不用烫水和面不行,不挤压不行,要么下锅就浓了糊了。

钢丝面,就是把包谷面用烫水和面,趁热,把包谷面团放入一管状入口里,有一活塞状压力杆对准放入管状放了包谷面的管子,用力压杆,玉米面从管状的底部被挤出,粗细如织毛衣的钎子,黄灿灿,有玉米的特有的谷物清香。

简单些说,像极了农村农家小院里的压水井上的压水装置,原理是医疗上常见的注射器,只是注射器,只有一个孔,饸饹床子、钢丝面机子的出面孔,有若干多。

就是这样的环境,就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汇集在新疆谋生的人们,为了那口吃食,动足了脑筋,想足了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苦中作乐。当然也开辟出一爿商机。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5)

玉米--包谷

岁月带着时光去流浪(岁月怀想远去的钢丝面)(6)

玉米--包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