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城内外赏塞外风光(西疆杂述诗当时的迪化城)

泪洒盐湖:长叹兮以掩涕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望长城内外赏塞外风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望长城内外赏塞外风光(西疆杂述诗当时的迪化城)

望长城内外赏塞外风光

泪洒盐湖:长叹兮以掩涕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呜——”2000年10月21日,伴随着长长列车的阵阵汽笛声,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列车大提速圆满完成。众人兴奋欣喜,西部边城乌鲁木齐更是显得热闹非凡。可不,对于生活在新疆的百姓来说,以后坐火车可以少受许多“罪”。从乌鲁木齐到北京由提速前的60多个小时缩短了12小时57分,到上海也由64个小时缩短了14小时43分,这怎能不令他们欢欣鼓舞?

一位须发花白的六旬老人此时此刻却泪流满面,在离乌鲁木齐车站60公里处的盐湖火车站的一大堆新拆的残垣废墟前,这位老者双膝跪倒,双臂搂着这堆废墟痛哭大声。他叫徐百成,是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古迹保护协会副会长,也是新疆化肥厂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

这废墟上曾矗立着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盐湖烽火台。该烽火台高67米,长宽均10余米,位于乌鲁木齐县达板城乡西,新疆盐湖化工厂西北,也在312国道和兰新铁路之间的一座小山丘上。

烽火台是古代国防和军事设施,也有人说它是长城在西域的延伸,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对历史上的西域国防单元和西域国防布局有较完整的体现。

丝绸之路是汉唐时代综合国力的开放精神的象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世界性的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广泛交流的一条大通道,沟通了欧、亚、非广阔的地域,同时,以丝绸之路为主的商贸活动,闪耀着中华民族技术、经济、文化的光辉。唐代西域丝绸之路主要干道有三条,南道、中道和北道。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北两道合而为一,这条道路上的高昌、交河就成为国际商贸的大都会,而至今颇有学术争议的唐轮台城作为道路顺畅的安全保障和丝路北道惟一的收税城,在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唐代轮台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以轮台城为中心通向四方的道路上均建有烽火台和城堡。据专家初步考证,盐湖烽火台至今约有1350 多年,是唐代统一西域(始于640年)初期建筑的,历史悠久,有它的显在性价值。

西部大开发,铁路要提速,由于盐湖烽火台位于中铁局兰新线提速工程的关键位置,如不拆除,那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火车大提速的全盘计划。因此,乌鲁木齐市铁路局和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等多家单位反复协商,共同达成协议,对盐湖烽火台进行最后的发掘工作,然后让烽火台给铁路让路——“拆除!”

徐百成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都快碎了,“拆除?!这怎么能拆除?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遗存,怎么能说拆就拆呢?”徐百成心急如焚,奔走呼号,并以乌拉泊古城保护协会的名义发起了保留盐湖烽火台的活动,得到了众多媒体、大学教授、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考古所的高度关注。为寻求更多的支持,徐百成还手拿新大、新师大和众多文物保护爱好者的签名呼吁书,多次走访乌鲁木齐市市委领导。虽然历经数日的努力,烽火台的保护经各方努力,一度初显亮色,但几度曲折,最终盐湖烽火台还是为国家火车提速的经济大格局做出了牺牲,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

“盐湖烽火台,是乌鲁木齐至吐鲁番地区留存最好的一座烽火台,年代久远,价值连城,这么宝贵的文物古迹,怎么说拆就拆了呢?”徐百成痛哭流涕、喃喃自语,手捧大把废弃的墙土,伤心地立于大漠戈壁之中。

保护文物:悟已往之不諌 知来者之可追

在众多熟知徐百成的人心中,徐百成算不上“科班”出身的文物专家,徐百成也坦然相告,文物保护工作曾是自己的一种“业余爱好”。徐百成退休前是新疆化肥厂一名普通的工程人员,这位祖籍辽宁沈阳的东北汉子,时常向往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景色,于1964年来到了新疆。由于工程的需要,徐百成常常工作在乌鲁木齐市城郊结合处。有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也曾经拆除过一些古城墙,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大家谁也没有把这拆旧城墙和破坏文物的事联系在一起。

久而久之,徐百成越来越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因为在施工中,他时常和工人师傅们捡到一些古钱币和废弃生锈的金属残片。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又是何年代遗留下来的?许多遗留的残垣断壁以前曾经发生过什么事?众多的疑问在徐百成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业余时间,酷爱学习的徐百成对西域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或借或买查阅了许多的历史参考资料书,一有时间,就开始研读起来。

书读多了,历史了解多了,许多有关古城墙的故事令一向乐观豁达的徐百成反而天天显得心事重重、坐卧不宁起来。一种难言的负疚感和沉重感像铅石一样压在心头隐隐作痛。“天啊!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过失,为新疆的文物保护多做工作。”

徐百成这位爽快的东北汉子知过就改说干就干,要保护好文物,首先就要收集和掌握大量有关文物资料。为此,只要业余时间一有空,徐百成骑上他的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不是到有关单位搜寻资料,就是亲自登门拜访专家教授。日积月累,收集了大量的关于乌鲁木齐古城和古代轮台城的详实资料。已故新疆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苏北海曾亲切地称其为“民间文物考古专家”。

由于徐百成的朴实、谦虚和好学,这些年他结交了不少各行各业的专家、记者和好朋友。徐百成退休后许多企业看上他的生产技术想聘他到企业工作,待遇虽优,却被徐百成婉言谢绝,他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物保护和对西域历史研究上来。没有经费,他自掏腰包,没有职称,他毫不在意。退休三年后,徐百成把自己收集和整理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了《轮台丝路今觅处》和《岑参西域诗新释》两本书公开出版,得到了胡祖源、袁工一等新疆文化界人士的大力称赞,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赞助。

在徐百成的大力倡议和努力下,1993年3月16日,经乌鲁木齐市民政局批准和支持,乌鲁木齐市成立了第一个以保护文物古迹为宗旨的民间团体——“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古迹保护协会”,徐百成被选为副会长,负责日常工作。

魂牵乌市: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0年12月6日,由徐百成四方奔走而得以举办的《乌鲁木齐历史文化轮台故城现况展》隆重展出,为期10天的展览吸引了乌鲁木齐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前来观看。人们惊讶、诧异,为什么面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会珍藏那么多的有关乌鲁木齐的“老照片”,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和典故被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娓娓道来,让人们仿佛回到乌鲁木齐的昨天。

“乌鲁木齐是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是西部皇冠上的宝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历史,就如一个美丽的少女双目失明一样。”徐百成恰当的比喻令前来观展的听众留连忘返……

“乌鲁木齐”,现在多数人都认为是蒙古语“优美的牧场”。这座别具西部独特风韵的现代化都市,不仅是众多民族的交融之地,而且也是新疆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的中心。但乌鲁木齐市的“身世”之谜至今却众说纷纭,有的人竟称,乌鲁木齐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丢失了“家谱”,“身世”难寻。

有次徐百成在大学为喜欢文物古迹的学生讲课,他问几位在乌鲁木齐土生土长的大学生:“你知道乌鲁木齐的历史吗?”学生或者摇头,或者说知之甚少。远古时期的乌鲁木齐地区到底有无人类活动?乌鲁木齐究竟诞生于何年何月?

这一切使徐百成萌生了要揭开乌鲁木齐这座边城神秘面纱的渴望。

曾著有《乌鲁木齐史话》一书并为乌鲁木齐文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已故学者玉林认为,古代的乌鲁木齐,是一片水草丰富的大牧场,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来描绘再恰当不过。在文史《西域番国志》中,曾描述当时居住在这片“优美的牧场”中生活的牧民“不建城廓,居无定处,惟顺天时,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度岁月”。

在一本名为《新疆图志》的史学书中,却认为“乌鲁木齐向无城”,其中又说:“旧城周三里……即明故城也。”而据《清史》记载,乌鲁木齐是以清朝入主新疆、清军进驻乌鲁木齐建立“巩宁城”、“迪化城”开始的。清朝文人椿园在1774年所写的《新疆记略》一文中说:“迪化城,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1892年清朝文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中也说,当时的迪化城,“景象繁华”,堪称“塞外江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徐百成深知引经据典虽对考证乌鲁木齐的历史会有所帮助,但研究历史最注重的还是实物,文物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他除了在大小图书馆查阅资料外,还多次去大学请教有关专家,此外,他还数次去新疆文物考古所和自治区博物馆,收集了很多珍贵材料。徐百成骑着破旧的单车,穿梭于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他还经常到乌拉泊、乌鲁木齐县、米泉等地拍摄故城遗址和残损的烽火台。他知道他的一些观点和论文会受到专家和学者的质疑,于是又创办了《唐轮台研究通讯(乌鲁木齐历史文化研究)》(内部刊物),拓展一方空间,让大家各抒己见。徐百成爱说:“这些年我是看着乌鲁木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化的,我爱这座美丽的边城,为它能多做一些工作,我无怨无悔!”

创造未来: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徐百成最近显得特别忙,不久前他和乌拉泊古城古迹保护协会的三项科研成果通过了有关单位的鉴定并引起了较大反响。《旅游课题科研成果》、《乌鲁木齐历史研究成果》、《乌鲁木齐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引起相关院校和专家教授的一致称赞。请徐百成作报告和举办展览的活动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保护文物,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徐百成心中虽然还有隐隐的痛,盐湖烽火台拆除了,但他也在后来看到方便快捷的提速工程给边城各族人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和实惠。再说,新疆作为文物大省,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很多,还有许多工作等待他去做,还有许多人们尚未发现的课题需要他去研究,因此,徐百成颇懂时间的可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西域轮台创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名句。徐百成特别喜欢这首诗作,也因此,他开始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岑参,研究边塞诗作,研究轮台的历史和变迁。

徐百成常说,历史是不同时代的人写的,历史也是无限发展的,对历史的认识更需要不断地提高。研究历史,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伪存真,还历史以真实的原貌。乌鲁木齐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它的发展变迁和中国西域史及中原的兴变密切相关。今天保护古迹,为的是得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西部大开发,新疆的旅游文化数不胜数,应该多打“唐朝牌”,因为新疆现存的较大的古城遗址中,有许多都是和唐朝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去年5月,乌鲁木齐市华藏山社举办了一次“关心古迹、参与环保”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活动。组织者专门聘请徐百成当此次活动的导游,徐百成欣然接受,一个星期忙碌下来,他人虽晒黑了,也累瘦了一圈,但看着众多年轻人参与文物和环保行列,徐百成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笑着说:“作为一名普通的离退休干部,这些年能为研究乌鲁木齐的历史做一些工作,我心足矣!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步入这个队伍,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乌鲁木齐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