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合适的三分化训练(为什么分化训练不适合普通人)
作者:肉崽
本文原创,禁止转载及搬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前言
大家好。
对于分化训练这个词,经常健身、撸铁的人,都很熟悉。
一般的分化训练,指的是每周练5-6天,每天练一个部位,例如这样:
我们都知道,在健身爱好者圈子,一直流行着一种观点: 练健美、练形体,就得是分化训练,而且至少得是5、6分化。
遗憾的是,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误区。
什么是超量恢复
根据现行的主流体育理论,训练是一种消耗和损伤。
训练后,我们体内的各类储备物质会被消耗(如肌糖原、脂肪等),身体也会产生一些轻微损伤(如训练后的肌纤维损伤),还会积累一些疲劳(如神经疲劳,表现为在训练后若干天内神经功能下降)。
所以训练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生物应激。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有点像用进废退。缺什么补什么,为了生存嘛。
例如,大强度的肌肉训练后,身体发现我们“缺肌肉”了,就要补肌肉。怎么补呢?增加肌肉内的蛋白合成:如我们之前的文章的解释,通过上调肌蛋白的基因表达,身体依据基因为蓝本,编码(织造)肌蛋白。
大家可点击我之前的文章——增肌的深层原理
同理,如果我们经历了大负荷的耐力训练,身体发现我们“缺耐力”了,也会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来补耐力,例如增加肌糖原储备、上调有氧运动相关酶的活性、增加那些耐力型肌纤维——1型肌纤维内的蛋白合成等。
总之,为了生存,而让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在主流体育理论中,可以被糅合为一个理论概念:超量恢复。
顾名思义,就是在遭遇了一些外来刺激后(如运动刺激),身体启动一些应激预案,动用各种预设机制,让我们的身体的能源物质储备、运动能力、器官组织的强度等,恢复到比以前更高的水平。
这样,我们遭遇到下次同样的刺激后,我们就能有条不紊的应对。所以我一直说,运动后的增肌/形体优化,实质上是一种应激反应。
什么是超量恢复期
超量恢复状态,并不是永久的,它有一个时间限制。
我们的肌肉并不是练出来了就一直在身上了:有经验的健身者都知道一个常识,如果我们不练了,我们的肌肉就会逐渐消退。
这是因为,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遭受同样的刺激(如锻炼),身体就会认为这些“增强部分” (如肌肉增大)没有意义,会逐渐“取消”它们,从而节约能量和资源。
例如,小明去了2个月健身房,涨了那么一点肌肉,但之后再也不去了,身体就会认为这些肌肉是多余的,为了节能,要分解掉它们。
这也有点像战时,某国要维持100万现役军队规模,但是和平时期不需要那么多,就缩减为30-40万,从而节省军费开支。
所以,超量恢复只发生在训练后的一段时间内。随时间推移,之前获得的身体适应性会逐渐消失,也就是用进废退里面的“退” 。
如果我们用图来表示的话:
超量恢复并非只加不减
大家都以为,肌肉只能增加,练了肌肉就增加了,这是不对的。
严格来说,人体的骨骼肌系统中,骨骼肌纤维内的蛋白质,永远都是合成、分解同时发生的。
在科学术语上,这叫蛋白合成、蛋白降解。
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它们之间的差值,才是我们肌肉的变化方向。这就像收入和支出一个道理。
- 蛋白合成多于降解,我们就增肌;
- 蛋白合成少于降解,我们就减肌;
- 蛋白合成等于降解,我们肌肉大小就不变。
具体来说,又是以DNA来控制的,我们的身体中有负责蛋白合成的各类DNA,也有负责蛋白分解的各类DNA。
回到本文,训练后,我们体内那些负责肌内蛋白合成的DNA(如MHC:肌球重链蛋白的基因)会被激活、表达上调;
同时,我们体内那些负责肌内蛋白质降解的DNA(如MURF1: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会被下调。
高分化是如何浪费超量恢复期
从现有信息来说,高分化训练的时间周期,可能太长了。
大家都知道,常见的5、6分化训练,时间安排都是以星期为单位的。比如周1练胸,下周一又练胸。
这就导致,我们之前练了胸,到了下周一的时候,过了整整一周,其实时间过得太久了,那些“超量”部分,又有许多消退了。
我们具体看一下时间历程。
第一,我们在训练后发生的 “肌蛋白合成增加” 效果,在训练后几个小时后就开始了。下面是CHESLEY等人1985年的观测结果。
第二,“肌蛋白合成增加” 效果在24小时左右达到峰值,但在36小时左右显著降低。下面是Mac等人1995年的观测结果。
在第36小时的时候,训练组的肌蛋白合成增幅,已经逐渐下降,降低到与不训练组差不多了。
一种理所当然的质疑
训练后肌蛋白合成增加的时间,可能比很多朋友想的要少。
如此一来,同一个肌群隔天练就是最合适的,而不是隔一周。
许多朋友可能会想,训练后的肌蛋白合成增加的持续时间,应该跟训练强度、训练量等关键因素有关吧?练得多又猛的,应该就会持续时间更长?
上述文献中的数据(持续24-36小时),会不会是文献中的训练量和强度偏少了,所以后续的肌蛋白合成持续的时间偏少呢?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我们给大家看看原文献中的训练安排。
首先,训练对象的是:
Six healthy young men (23±1.7 yrs) who regularly engaged in heavy resistance (bodybuilding) training served as subjects.
平均23岁的6名健康男性,他们定期进行大重量训练(健美训练)。
然后,训练计划是:
the session was supervised by a coinvestigator and consisted of 4 sets of single arm biceps, concentration and preacher curls at 80% of maximum ( I -RM) so that a total of 12 sets was completed in all. Each set was undertaken to muscular "failure" and a rest period of 3 to 4 min was provided between sets.
针对肱二头肌做3个动作,每个动作4组,一共12组,使用80%重量,每组做到力竭,组间休息3-4分钟。
对于肱二头肌来说,这是一个重量和训练量都相当大的训练,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训练的总体负荷是非常接近我们日常训练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啊,12组啊?我都20-30组以上。
请注意,多数人不需要这么多的训练量。我们之前列举过证据,对健康女性进行每周5组、10组、15组和20组的训练,发现5-10组的进步幅度大于15和20组。
所以,上述研究使用的12组80%力竭的训练,是有代表性的,是足够的引发普通人相对最强蛋白合成效应的。
小结
1. 训练后,我们的身体会暂时增强肌蛋白合成,减少肌蛋白分解。
2. 上述状态,大约从训练后2-4小时候开始,到练后24小时内达到顶峰。
3. 练后36-48小时,上述效应基本就降低到不训练水平了。
4. 因此,我们如果隔一周才训练一次同一个部位,那么间隔太长了。
5.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使用了每周同一个部位练3次的计划后(例如5*5),发现肌肉有迅猛增长,突破了平台期。
6.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恢复间隔、生理代谢周期可能有所长短不同。
而分化训练,强行让恢复间隔不同的人全部固定为同一个训练间隔:一周一次,这就相当于,忽略了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套在所有人身上。
这是其第一个主要弊端。
本文的原理,也解释了为什么本人的好友泵厂厂长李祥,很推荐隔天训练:练1休1模式。
本文结束 感谢阅读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