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格局的经典语录(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宇宙意志为人类生命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磨炼心志这一条。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那么,宇宙的意志、造物主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然而我认为,除了“提升心性”之外,再无别的答案。

前文多次讲述,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从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宇宙和自然之所以授予我们生命,就出于这一目的,如此而已。

在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我们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

宇宙意志为人类生命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磨炼心志这一条。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磨炼心志、提升心性,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精进”。我在前文中已屡次三番强调。释迦归纳的修行法则“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六项,我们只要牢记并每天实践,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灵魂就能够向上提升。

上述道理,虽然朦胧,我却有切身的感受。我遵循这道理一路走来。刚才提到,迎来65岁的时候,为了重新理解人生的意义,为了获得真正的信仰,我决心皈依佛门。

多年前我就打算,60岁时退出经营第一线转入佛门。但临近花甲之年,手机事业方兴未艾,身不由己,我无法抽身。直到65岁,再也不能拖延了,我决心退居二线,仅担任京瓷和DDI的名誉会长,剃度进入佛门。

我原本就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20年,是从诞生起,到独立迈步人生这个时期。第二个阶段从20岁到60岁的40年,是悉心钻研、奋发努力、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从60岁开始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新的旅程)做准备的时期。如同从出生到踏入社会要花20年的准备时期一样,我认为迎接死亡也需要20年的准备时期。

人死后肉体消亡,但灵魂永存不灭。我有此信仰,在我看来,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所以,对于这新的旅行应该做好周到的准备。我决定出家,就是为了再次学习人生的意义,为死亡做好准备。

稻盛和夫格局的经典语录(我为什么皈依佛门)(1)

不完美不要紧,贵在持续“精进”

出家以及随后的修行,对我而言果然是一种严肃的、新鲜的体验。从托钵化缘等修行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慈悲。出家后,我发现了过去未见过的新的世界,而有的观念,比如人生必须努力,同过去比没有变化,但出家后我更确认了这一点。

有禅语说:“悟道前,伐木、担水;悟道后,伐木、担水。”进入佛门后,我依然在俗世的风尘中劳作奔波,但我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发生了某些变化。

比如,通过修行,我重新痛感到自己尚有不成熟的一面。过去,我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指导下属,训示部下时似乎自己很了不起。把自以为十分明白的道理,写进书里或去演讲。修行让我省悟到,在我内心还潜藏着马虎随意、令人厌恶的东西。

另外,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隐于市井。我说的这种人具备美好的心灵,他们或者是街头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妇人,或者是正在都市的一角朝着目标奋进的年轻人。

我再次感觉到,比起某些有名誉、有财产、所谓功成名遂的人,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更为高尚,因为他们富于同情人,能够无私地关爱他人。

我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凡夫俗子不管如何努力修行,要真正参悟恐怕是不可能的,普通的人要达到开悟的境界归根到底是不可能的。

在出家仪式上,导师问我能否遵守十项戒律。我回答我一定好好遵守,这才获得进入佛门的许可。尽管我慎重地发誓持戒,并已经成为一名僧人,但我想,要完全遵守这些戒律恐怕自己还是做不到。

再怎么努力持戒,勇于精进,花几百个小时去坐禅,最后仍不能踏入悟境。像我这样意志薄弱、无法完全摆脱烦恼的人,为磨炼心志,无论做多少好事,还是做不到完全消除私欲、时刻以利他之心行事的境界。无论怎样努力持戒也难免破戒。包括我自己在内,人往往就是这么愚蠢、脆弱、不完美。

但是,我认为就是这样也不要紧。朝着参悟的境界努力,最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坚持朝那个方向努力,决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贵。

即使没能完全守戒,但要有努力去遵守的愿望,非遵守不可的想法,没能遵守时真挚的反省、自责,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抱着这种心态度过每一天,那么,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炼心志,得到救赎。通过出家、修行,我对这一点产生了信念。

神佛或宇宙的意志,并不是要爱已经成就了某种事业的人,而是爱努力想要去达成某种事业的人。想要达成却没能达到,反省自己的不足,从明天开始依然坚忍不拔,朝想达成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拯救。

想要遵守戒律,想要实现目标,只要朝这方向不懈努力,就能磨炼心志吗?

“是的”。

这样做我们就能获得救赎吗?

这答案也是“是的”。

就是说,想要提升心志的愿望以及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就能够磨炼我们的心志。因为这顺应佛陀的慈悲,符合宇宙的意志。

心中存在真理的“内核”

我考虑,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从外侧开始依次是:

①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②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③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

④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与业障。

⑤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我们心灵的中央部位存在“真我”,其外围环绕着“灵魂”,而“灵魂”外侧覆盖着“本能”。人以这样的“心态”降临人世。比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就要吸吮母乳,这是位于心灵最外层的本能形成的“业”。

然后伴随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又在“感性”外侧形成了“知性”。就是说,人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心灵会从中央向外拓展,形成多层结构。相反,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由外向内一层层“剥落”。

比如,老年痴呆的发展,首先是知识、道理、逻辑推理等“知性”的功能开始衰退,老人变得像孩子一样感情外露。接着感情、感性逐步迟钝,本能凸显。再后来本能(生命力)也弱化,慢慢进入死亡。

这里的关键是,位于心灵中央部位的“真我”以及“灵魂”,这两者区别何在?所谓真我,瑜伽认为,正如字面之意,是形成心灵核心的“芯”,是“真的意识”。佛教称之为“智慧”。一旦到达此种开悟的境界,就能通晓贯穿于宇宙的一切真理,也可以说那是神佛思想的投影,是宇宙意志的体现。

佛教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意思是万物中都宿有佛性。真我就是佛性本身,就是宇宙的睿智本身,就是万物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真我存在于我们心灵的正中央。

真我就是佛性,因而它完美至极,它充满着爱、诚以及协调和谐,它兼备真、善、美。人类为什么向往并不懈地追求真、善、美呢?因为人的心灵的中央存在真我,真我具备真、善、美。正因为我们心中本来就潜藏着真我,我们才会苦苦追寻,锲而不舍。

稻盛和夫格局的经典语录(我为什么皈依佛门)(2)

灾难消“业”该庆贺

然而,如此美好的真我却被“灵魂”紧紧包裹。如果真我相当于一丝不挂的裸身,那么灵魂就是穿在身上的衣裳。这衣裳里蓄积了这个灵魂往世经历过的一切思想、行为、意识、体验,同时这衣裳里还添加了今世自己的各种所思所为。

所谓“灵魂”,它收纳了人在多次转世投胎过程中累积的所有“业障”,一切善念恶念,善行恶行统统囊括其中。这样的灵魂包围着位于心灵中央的真我。因此,虽然真我是万人共通,灵魂却因人而异。

记得小时候母亲曾说我“你的灵魂不好”。鹿儿岛人对脾气不好、性格执拗的人常这么形容。这说明我虽还年幼,但在我的灵魂里已掺杂了某些不好的“业”,这种“业”扭曲和玷污了我心灵的一部分。母亲看出了这一点。

那么,像污垢一样紧紧依附在灵魂上的所谓“业”,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有关这一点,我出家时关照我的西片担雪老师(西片老师现为临济宗妙心寺派的掌门人)的谆谆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已经是将近20年以前的事了。京瓷未经认证许可,就生产、销售了用精密陶瓷制造的人工膝关节,当时受到了来自媒体的大肆批判。

这之前,用精密陶瓷制造的股关节已获认证并投入了生产,因为医生和患者的迫切要求,才将这种技术应用于膝关节。有这个原委,加上我又不是故意违规,原本可以为自己辩解,但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甘愿接受舆论的责难。

我去拜访担雪老师,告诉他:“最近碰到这样的事,心里不胜其烦。”老师通过报纸好像也知道了这件事。我想他一定会出言安慰我。不料,老师一开口就说道:“是很够呛,但也没办法,只要活着,辛苦委屈乃是必然。”

接下来,他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灾难来临,不可消沉,要高兴才对。灾难能把长期以来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消除。这种程度的灾难就能消除业障,稻盛君,该庆贺才好啊!”

就是这一句话救了我。社会的批评,也可以看作“上苍给予我的考验”,我应该坦然接受。老师的开解是最高的教诲,胜于任何安慰我的话语。我从中学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以及其中蕴藏着的伟大真理。

与其追求开悟,不如运用理性和良心去磨砺心志

谈到灵魂,许多人会表示抵触。但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或者我们体验到的一些个案,如果否定灵魂的存在就无法解释。

所谓“濒死体验”就是其中之一。因疾病或事故“死过”一次的人,会感到自己从身体中飘浮出来,从上面看到自己躺在床上接受治疗的情形,或者会窥见不可思议的世界。经历过这种体验之后,再度苏醒,起死回生,我的朋友中就有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

这位朋友半夜里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心脏一度停止跳动,在医生们的奋力抢救之下又活了过来。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说他在某个鲜花盛开的草原上散步,不知为什么,我从对面走过来,问道:“你在干什么?”就在这一瞬间,突然有了意识,在床上苏醒过来。

听身边的人讲这样的体验,不禁让我再次感觉到,肉体和灵魂是两回事。因为他告诉我,他在死亡的边缘看到的景色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肉体死了,但自己却来到某处的“另一个世界”,甚至清楚地记得那里的景色。对此,我的理解是:在与肉体不同的某个地方存在着灵魂。

依据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我们在降临人世时,灵魂带着到前世为止所积累的“污垢”,也就是业障而来。在这之上,当我们死的时候,灵魂再载上今世所造的业障而去。

而且,在灵魂的内侧,隐藏着真我——纯净的、美好的、伴有佛性的、永世不灭之心。如果真我原形显露,那么人就会以美好的心灵思善行善,就会像佛祖一样慈悲。但是,人成不了佛,那是因为在真我的周围覆盖着带有业障的灵魂,再向外还有一层充满欲望的本能……如此层层的障碍阻挡了真我的展现。

坐禅和瑜伽等修行,目的也是磨炼心志,就是从心的外侧向着内侧,像研磨镜片一样,一层一层磨掉位于真我外侧的障碍。

首先磨去最外层的知性到达感性,感性磨去之后到达本能,再磨掉本能……直到最后真我完全展露,这种从外向内彻底的心灵磨炼即为修行。所谓开悟,就是指磨炼心志到达真我的状态。

通过修行到达真我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一切真理,得到佛的智慧。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不再会被本能和感性所迷惑,就能够把“为世人为社会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

然而,前面已经讲过,普通的人最后也到不了开悟的境地,凡人磨炼心志要达到真我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好呢?我认为运用理性和良心来抑制感性和本能,去控制它们,这种努力非常重要。

遵循发自真我及灵魂的理性与良心,把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注入心中,也就是遵照“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思维方式,把“知足”的生存方式铭刻于心,放弃无止境追求欲望的贪婪之念。

这样不断地用理性和良心来制约感性和本能,一步步度过自己的人生,积累“为善的经验”,就能磨炼心志,自然而然地向悟道的境界靠拢。通过这样的修行变得高尚的灵魂,不仅在现世能发挥作用,而且会延续到来世。

凡是存在都有价值

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是我们永恒探究的课题。井筒俊彦先生是伊斯兰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大家,围绕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他讲了下面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当通过冥想去解明人类本质的时候,会慢慢地接近一种精妙的、纯粹的、感觉无限透明的意识,这时自我存在的意识非常清晰,但除此之外的五感却完全消失,最后到达只能称之为“存在”的意识状态。与此同时,就能意识到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由这种所谓“存在”所构成。正是这种意识状态才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接受井筒先生这一观点,文化厅长官同时也是心理学家的河合隼雄先生,通过与花儿的对话,幽默地比喻道:“你这个存在,现在正扮演着花朵吧,而我这个存在正扮演着河合隼雄呢。”平时看到花儿时,我们会说:“这里有花”,就是这里存在着花。而按照上述的逻辑,可以说成“存在正扮演着花的角色”。

就是说,把构成生物属性的东西——肉体和精神、意识和知觉——全部除去之后,就出现“只能以 ‘存在’命名的东西”。以这种“存在”为核心,形成我们人和其他各种生命。而且这个“存在”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有的时候,“存在”以花的形式出现,另一种场合“存在”又扮演人的角色。

因此,我也不例外。稻盛和夫这个人并不是原来就存在的,只不过是某种“存在”偶然借用了我的形骸罢了。创立京瓷和KDDI这样的企业,并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我不过是扮演了上苍偶尔赋予我的角色而已。

所有的人都由上苍赋予了任务,都在出演各自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同样的分量。在前文中已经阐明,万事万物,不仅是人类,包括生物,一草一木,甚至路边的石块,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作用,都是基于宇宙的意志而存在。

实际上,宇宙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构成宇宙的能量,形态可以改变,其总量却是恒定不变的。比如,把树木砍下用作柴薪燃烧,原来以树的形态存在的能量,转换成热能,变成了气体的能量,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既然如此,即使一个小小的石块,它也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存在,再怎么渺小的东西,如果缺了它,宇宙就不成其为宇宙。

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所以,宇宙间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是浩瀚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各自偶然的产物,不管哪一个个体都因宇宙需要而存在。

其中,我认为人类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人类具备知性和理性,带着满怀爱和同情的心以及灵魂降生于地球——正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苍赋予了人类极为重大的任务。

稻盛和夫格局的经典语录(我为什么皈依佛门)(3)

因此,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个任务,认识自己的使命,尽一生的努力去磨炼灵魂。为了让灵魂比降生时更为美好,我们必须精进再精进。人为什么活着?我认为答案也在这里。

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心志、提升人格。换句话说,全力以赴去做好上述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之所在。我认为,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意义。

社会的混迷还在加深,现在人类的生活好比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前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怀抱梦想和希望,描绘光明的未来。人人都拥有充实的人生,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从内心祈求这个美好社会的到来,同时我相信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因为只要大家按照本书所阐明的“活法”去生活,那么,个人的人生也好、家庭也好、企业也好,甚至国家也好,就一定能向好的、正确的方向前进,就一定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自己,接着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各自承担的崇高使命,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我相信,这样的“活法”一定能够迎来光辉灿烂的黎明。

至此,稻盛和夫的《活法》完结。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作为本书书名的所谓“活法”,不仅是指个人的“活法”,而且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国家、整个人类和人类的文明。

因为企业、国家、人类都不过是个人的集合体,在应该具备的、理想的“活法”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差别。

在青少年时代,尽管生活充满挫折,我依然不懈地追求理想;当上了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实践中,我追求正确的经营哲学,依靠这种哲学,带领大家走向了成功和繁荣;从经营第一线退出后,通过对佛教的信仰,我反复思考人生的意义。

就是这样,在不同时期,我始终从正面忠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或者叫“活法”。

在本书中,我尽心尽力,把我思考的“活法”坦率地、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本书搁笔时,一种满足感包围了我。我觉得我恰当地、尽情地表达了我的思想。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翻阅这本书。在人们摸索人生真理的过程中,这本书或许能成为行动的指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