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朱元璋建的吗(北京故宫的源头在明太祖朱元璋)
撰文丨阎崇年
有人问:什么是皇宫?皇宫就是皇帝工作和居住的宫殿。中国最早的皇宫是秦始皇的阿房宫。在秦朝之前,中国没有皇帝,国君称王,只有王宫。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皇宫是位于北京的明清皇宫。因为明朝和清朝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这座皇宫在今天被称为故宫,就是过去的皇宫。
又有人问:故宫六百年,是说故宫有六百年历史了,这是怎么算出来的?明朝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十一月初四,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
(今太和殿)
举行盛典,宣告:北京宫殿,今已告成。接着,接受朝贺,大宴群臣。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阎崇年著,青岛出版社2020年5月版
第二年,也就是明永乐十九年
(1421年)
正月初一,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再一次举行盛典,宣告北京皇宫正式启用,同时接受百官群臣、藩属使臣的新年拜贺!从此,北京的明朝皇宫正式全面启用。
从1420年建成到2020年,北京明清皇宫——也就是故宫——整整六百年了;而从1421年启用到2021年,也将整整六百年。
六百年来,故宫就像一座历史的大舞台,明朝和清朝先后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演绎了自己的历史角色,他们的皇宫已经成为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宫中所用、所藏,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而我最关注的,是六百年来,那些跟皇宫、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争,人的喜怒哀乐。宫廷深深,疑案重重,给故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些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现象,就是“故宫热”,故宫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故宫热”的重点,集中在故宫的建筑,特别是故宫的藏品。故宫现存1862690件藏品,每一件都是精品。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故宫是美好的,故宫建筑和藏品是精美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故宫也曾经是血色皇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皇宫的背后是大一统皇朝,而皇朝的兴起往往都是以血腥的战争为基础的。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王朝、皇宫更是如此。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插图。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北京故宫的源头在哪里?在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故宫是明朝的皇宫,而明朝又从朱元璋开始,所以讲故宫的源头,就要讲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雄才大略,探寻是谁成就了大明的基业。
朱元璋
(1328—1398)
,二十五岁起兵,四十岁登上皇位,在位三十一年,寿龄七十一岁。朱元璋生于安徽临濠
(今凤阳)
钟离东乡一个贫苦农家。十七岁那年,父亲、母亲和长兄相继去世,又逢灾荒,他便投到皇觉寺做了和尚,在寺里住了五十天,寺里也没有饭吃了,就被遣散,自己托钵游食,也就是四处讨饭,过了三年。
元朝末年,宫廷腐朽,大臣内讧,旱灾频发,瘟疫严重,民不聊生,民变四起,天下大乱,朱元璋投靠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后来,朱元璋自己拉起队伍,在十六年的时间里,浴血征战,先称王,后称帝,击败群雄,登上皇位,推翻元朝,开拓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
人们不禁要问,元末豪杰四起,群雄逐鹿,朱元璋为什么能独占鳌头?因为他有雄才大略。这个雄才大略是什么呢?
朱元璋提出政治纲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四句话包含四项主要内容:第一,“驱逐胡虏”,就是推翻蒙元统治;第二,“恢复中华”,就是恢复唐宋礼法;第三,“立纲陈纪”,就是重建社会秩序;第四,“救济斯民”,就是实现社会稳定,改善民众生活。
朱元璋的这个政治纲领,目标非常明确,而且顺应民意,顺应发展大潮,所以得到四方响应。元末各路英雄,只有朱元璋提出了这个正确的政治纲领并且将其实现。这就是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除了政治纲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还体现在他善于选人、用人。《诗经》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成就,必须有一批优秀人才、俊杰之士。朱元璋身边就聚集了一批名士。文臣,比如刘基。
刘基
(1311—1375)
,也就是刘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他留着大胡子,个高俊秀,为人慷慨,有大气节。史书说他“博通经史,书无不窥”,没有他没看过的书,又说他是明初的“诸葛孔明”。朱元璋先派人用重金请刘基,刘基不答应。朱元璋再以尊贵的礼节去邀请,刘基才同意出山,于是朱元璋专门建了一座礼贤馆安置刘基。
刘基为朱元璋贡献了什么?第一,劝朱元璋称王。有一年正月初一,朱元璋向当时农民军的首领韩林儿行跪拜礼,但是刘基不拜,他建议朱元璋另立旗号。后来朱元璋派大将迎接韩林儿,途中船翻人亡,朱元璋便自立为吴王,后来就称帝了。这是刘基给朱元璋建议的一个战略目标,实现了以后,朱元璋就从一位部将而成为吴王,称王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碗(明)。《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插图。
第二,为朱元璋策划战略。关于朱元璋成就霸业的战略方针,刘基又给了很好的主意。当时朱元璋夹在方国珍和陈友谅两雄之间,北方还有元朝皇帝。这三者,先打谁呢?刘基建议:第一,先聚力对付陈友谅;第二,陈氏既灭,方氏势孤,一举可定;第三,北向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就是按照这条路径,先击败陈友谅,后击败方国珍,然后北上,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第三,救了朱元璋一命。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坐在船的小凳上督战。刘基在他身边,忽然跃起大呼,请朱元璋换船,朱元璋赶紧换了一条船,还没坐定,飞炮就击中了他原来乘坐的战船,战船粉碎,就下沉了。第四,建议朱元璋不要把都城设在凤阳。有一段时间,朱元璋执意要在老家凤阳建中都,刘基直言:“凤阳虽然是您的故乡,但并不是建都之地。”朱元璋当时没有听进去,但是凤阳宫殿即将完工的时候,他还是接受了刘基的建议,决然停工,在南京建筑宫殿。史书评说刘基:“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夺取中原的大计,多是刘基提出的。所以刘基在军有张良之称,而谋略又有诸葛之喻。刘基晚年被朱元璋疏远,又有病,获准还乡,隐逸山中,每天饮酒下棋,口不言功
(从不提自己过往的功劳)
,六十五岁时死去。
成化斗彩鸡缸杯(明)。《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插图。
刚才以刘基为例,讲了朱元璋开国时身边任用的文臣,下面再介绍一位武将,就是徐达。明朝开国武将,其中六人有“六王”之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此处重点介绍中山王徐达。
徐达
(1332—1385)
,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二十二岁起跟随朱元璋。率军攻安庆,斩首万人,擒三千人,获大胜;率二十万军攻苏州,大败张士诚,俘虏二十五万人;洪武元年
(1368年)
,率军攻克大都
(今北京)
。
徐达为什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首先是他制定严格的军纪:“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也就是说,士兵不许抢夺百姓的钱财,不许毁坏百姓的房屋,不许擅自离开军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明军攻进大都时,他派兵千人守宫殿门,令太监护视皇宫里的宫女、妃嫔、公主,禁止士卒横行不法。官吏平民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除了军纪严明,徐达还能与兵士同甘苦,兵士无不感恩效死。
徐达有一个优点难能可贵:越是取得大的胜利,他就越是谦虚谨慎。当他获得重大胜利,部队凯旋,到达金陵,军民夹道欢迎时,他没有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列,而是一个人乘坐小车回到家里,招待儒生,在一起谈议终日,雍雍如君子也。徐达官居右丞相、魏国公、大将军,相当于总理级和元帅级的地位,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插图。
朱元璋给他造了新府,他就是不搬。后来朱元璋建了皇宫,就请他搬到原来自己住的地方——吴王府——去住,他还是不搬。于是,有一天,朱元璋请他在吴王府喝酒,把他灌醉,让人把他抬到吴王府原来朱元璋的床上。徐达醒来之后,一看不对,立即到朱元璋面前跪着请罪,还是居住在旧房子里。朱元璋曾经称赞徐达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以上我们追溯了故宫的源头,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之所以在元末乱世脱颖而出,成就霸业,是因为他具有高于其他人的雄才大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又善于任用杰出的文臣和武将,上下一心,拼力奋斗。故宫的开创,就是靠着这种团结和打拼的精神。
本文节选自《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阎崇年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何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