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

西汉、东汉、三国之季汉(蜀汉)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如果让东汉最后一任天子刘协来下结论,他肯定会恨恨地说:从我被封为山阳公那一刻起,汉朝就已经灭亡了!

刘协之所以怨气冲天,是可以理解的:东汉末年的三次战役,有两次不管曹操输赢,对大汉王朝和大汉天子刘协都没有好处,只有一次战役,如果曹操打输了,反而或许对兴复汉室更有利。咱们今天话题,就是东汉末年,曹操跟三位枭雄三次大战,刘协最希望曹操输掉哪次?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1)

一提起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人们肯定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但是看正史记载,刘备孙权之间的夷陵之战并不能算东汉末年之战,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东汉了,汉朝留下的唯一痕迹,是在山阳当万户公的刘协,东汉已经在名义和事实上都灭亡了。

如果刘备称帝的时候,按照程序“遥尊”刘协为“太上皇”,那么他在成都建立的朝廷就可以勉强算东汉,但是刘备直接宣布刘协死亡,这就弄巧成拙了:当时三国纷争,羽檄交驰,曹丕大张旗鼓地受禅并册封刘协为山阳公,天下人都知道刘协尚在,为什么偏偏刘备不知道?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2)

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那一天起,就没了东汉,在其后发生的夷陵之战,自然也就不能包括在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内了。

我们称刘协为汉献帝(曹叡给的谥号为孝献皇帝)而不是汉愍帝(刘备给的谥号为孝愍皇帝),其实是对刘备的否定。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看刘协当东汉末代天子时期发生的几次大战:在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后,又发生了曹操跟孙权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跟刘备的汉中之战、曹操跟孙权的合肥之战、关羽跟曹操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结束后,曹操薨逝,刘协禅位,东汉灭亡,其后的战役,就是曹孙刘三国争霸了,刘协没有参与的资格,甚至可能连看热闹的兴趣都没有。

演义小说里的刘备亲率七十多万大军发动伐吴之战,当然信不得,因为当时蜀汉能拿得动刀枪的,也没有七十万。据正史记载,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兵力在四万到五万之间,损失在一万到三万之间,这损失包括战场阵亡、归降曹魏以及被打散后又逃回白帝城归建的残兵败将。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3)

合肥之战是一系列战役组成:从公元208年一直打到253年,从东汉末年一直打到曹操孙权刘备都不在了。

至于襄樊之战,曹操刘备孙权都没有亲自参与,刘备基本上对这次战役不闻不问,可见他也没有把这次战役当做东汉命运的决战。

按照参与人数以及双方指挥官级别来看,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应该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这三次战役,双方都是头号人物亲自出马而且决出了胜负。

我们现在看来,赤壁之战当然是决定东汉命运的最重要战役:如果刘备被擒斩,孙权必然会在张昭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有威胁的割据势力被消灭,丞相曹操还能否把持军政大权,甚至他愿不愿意军政一把抓,都是大问题。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4)

丞相不管朝政而带兵出征,就是曹操开了个坏头儿,诸葛亮有样学样。虽然诸葛亮和曹操可能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他们都把天子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上。

赤壁之战改变了东汉命运,却不能为东汉续命,因为赤壁之战后,军阀割据更加严重,曹操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更不敢交出兵权,汉献帝想亲政比登天还难。

赤壁之战不管谁输谁赢,对汉献帝来说都是有害无益,就跟汉中之战一样,刘备赢了,汉献帝更亏了。

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破灭了刘协兴复汉室的最后一线希望:获胜之后的刘备,马上自称汉中王,这就是僭越,这就是不臣,这就是大逆不道。

汉中之战,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左将军刘备:他从自称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到直接割据为王,已经不把刘协放在眼里了,如果刘备灭了曹操,刘协也只能“死于乱军之中”,至于动刀的是许褚还是魏延,这秘密也会被刘协带去汇报给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了。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5)

汉献帝未必希望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因为曹操打输了就会拿他撒气;汉献帝也未必希望曹操输掉汉中之战,因为曹操输了,刘备就连最后一张面具也死掉了,三国枭雄中只剩下汉贼而没有汉臣了。

现在想来,如果曹操输掉官渡之战,对大汉天子刘协来说,还真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年刘备还在疲于奔命,孙权还是个小孩子,只要曹操袁绍两败俱伤,那么最强的军事力量,就剩下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

刘表刘璋都是谱系明确的大汉宗室,身边都围绕着一帮忠于汉室的门阀士族,他们不想天下大乱,也没有称帝野心,但是痛打一下败残的曹操或者袁绍,这种摘桃子的事情,他们还是很愿意做的。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6)

如果官渡之战是曹操败亡而袁绍惨胜,那么刘表一定会起兵勤王,那时候有蒯越蔡瑁刘备等人协助,歼灭袁绍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刘协希望看到的结果就出现了:刘表有实力没能力也没野心,刘备有能力有野心但却没有实力,大家都只能或只好做忠臣——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当枭雄认为自己登基无望的时候,必然会审时度势做个忠臣能臣。

可能有读者要问了:你是不是忘了汉中张鲁?他要是得势,不也是汉朝心腹大患吗?

这个问题我们要到三国正史中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与演义小说不同:张鲁是个好人,也没有篡汉之心,因为这不符合他的门风家训。

作为张良和张道陵的嫡系子孙,张鲁从来就没想过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当年汉中有人献上一颗玉印(估计是有心人造出来的),想让张鲁自称汉宁王,但是张鲁和功曹巴西阎圃达成了共识:“上匡天子,则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次及窦融(参考窦融归汉),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曹操败逃遭遇几次伏兵(东汉末年三大战役)(7)

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又有人建议张鲁玉石俱焚,张鲁坚决不肯听从:“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如果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两败俱伤,那么无论是张鲁还是刘表刘璋,都没有能力和野心把持朝政,唯一能制造麻烦的,就是江东孙家父子,但是如果刘表刘璋刘备等宗室抱成一团,孙家父子还真不够他们打的。

这样算起来,我们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汉末年这三次大战,都没有出现刘协期盼的结果。从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那一刻起,大汉王朝就已经注定灭亡:即使曹操没有篡汉之心,他的一群虎狼之子和从龙之臣,也会把他一步步推向权力的巅峰,曹操强则汉室弱,刘协再想翻身,已经不可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