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年开始的大滇西旅游环线(话说南丝路77会理)

哪年开始的大滇西旅游环线(话说南丝路77会理)(1)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来会理旅游的人,离开前大多会暗暗祈祷:好好保护这个古城吧,别像有的地方一味“打造”了。

是,会理古城已经很美了,如果在上面添砖加瓦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伤害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民众,还有更多关心它的人们。

每次徜徉在会理,我就想,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想往大城市跑?是在车水马龙里刷存在感、在高楼大厦间寻生活品位吗?在一个温馨的小城里居住有什么不好?

最早知道会理,是被那一口石榴馋来的。有朋友每年给我寄来一纸箱石榴。会理是石榴之乡,素有“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的美誉,在唐朝时被唐玄宗相中,钦定为宫廷贡品。

哪年开始的大滇西旅游环线(话说南丝路77会理)(2)

但我喜欢会理,主要因为这座古城符合我心目中的两个条件:既美丽,又有历史。

在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会理的位置极为重要——既是古蜀门户,又是水陆要冲,向西可达云南大理、永昌,连通蜀身毒道;往南则抵云南蒙自,直通越南滇越道;往东南则由昭通抵达重庆、叙州,连接湖南、湖北、江西。明清时代,会理城汇集了各省的会馆,俨然一个“联合国办事处”。

古灵关道从县境南北贯通上百公里。会理县城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美誉。

秋天的会理,天空一碧如洗,像一面崭新的大镜子,让人仔仔细细擦拭过。偶尔有云雀儿啾啾飞过,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它们的翅膀在天幕落下划痕。会理古城依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小船。传说会理县曾是大海,观音菩萨为解救民间疾苦,以树叶作船修筑了会理这座城,又在城东的北山上建了白塔以紧锁水口,使古城遇洪灾不没,故会理又称“船城”。城郭前,缓缓地流淌着源自龙肘山的溪水,半裹着这座城市,在夕阳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传递着从远古而来的气息,又缓缓地向南流去,汇入金沙江。

“会理”名字,是用枪弹和炮火编织成的。明洪武年间,会理由于地处要冲,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还有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彝族居民,各土司部落常有冲突。土司月鲁割据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30万大军平叛,镇压叛军后,在一片废墟上修建了一座新的会理城,取其“川原并会,政平颂理”之意得名。

会理一直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城南北长1776米,东西宽920米,故有“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的说法。

漫步古城,那些石板路在深巷中向远处延伸着,一块块被岁月磨损的石板在细雨中散发着幽幽光泽。街道两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就像一座博物馆呈现在眼前:大门、枕石、屋檐、瓦当……古朴安详。光赵家大院就有着明清两代的风韵,一抬脚就可以跨越两个时代:前院是明代风格、后院是清代风格,这种穿越感真实而奇妙。

在百年老茶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干净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往来穿梭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将与你不相干。

街角路旁的丁香树、杏树、李子树,芽苞鼓胀,把枝头撑破,张合着小嘴,俏皮地冒话。这时你会发现,许多人家的房门虚掩着,静悄悄的,恬静而安适。偶尔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耍,见游人来了,孩子们就远远停下来,冲着他们笑,笑容跟天空一样明净。

哪年开始的大滇西旅游环线(话说南丝路77会理)(3)

我庆幸遇到了沙马什衣老人。

沙马什衣是城南一家民俗客栈的老板,当地人喊他“沙爷”。其实他刚过六十,人清瘦,矍铄,嘴里随时叼根尺多长的叶子烟杆儿,在银色烟雾里砸吧着岁月的飘逝。

沙爷家的院子两层楼,约180多平米。他平时和老伴住,儿子儿媳在西昌做生意,老两口一边帮他们带小孙女,一边经营客栈。

沙爷家那个小四合院看上去很养眼,院墙四周栽种着银杏、女贞、流苏、黄连、银杏、株兰、朴树。我最喜欢的是初秋开放的一丛丛剪秋罗,桔红色的五枚花瓣儿带着小剪刀似的深裂分叉,橙红花瓣组成的花冠与雄蕊之间的花冠喉部长着10片突起的附属物,构成小小的流苏状副花冠,这又让它们的小花显出几分不羁。剪秋罗的名字来自《广群芳谱》:“剪秋罗,一名汉宫秋。色深红,花瓣分数岐,尖峭可爱,八月间开。”大门外有两颗四五米高的柿子树,树上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压弯了树的枝头。站远点看,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又大又红,馋馋地吊着人的胃口。再从远处看,这些柿子星星点点,像缀满了一树红红的花。

入冬后,沙马什衣一家子就围着大火塘一边烤火,一边拿出柿子做成的柿饼柿片,慢慢吃,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