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有哪些设施(冷战时期多国打造)

冷战时期多国打造“末日地堡” 美国“地堡国会”可容纳议员家属

冷战时期有哪些设施(冷战时期多国打造)(1)

【环球时报报道】编者的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末日食品”热销,一些人更是为自己修建一个地下避难所,以应对末日危机。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核战争一触即发,很多国家纷纷打造“末日地堡”。

美国从上到下建造战时避难所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紧张局势的升级,美国人生活在苏联会发动核武袭击的恐慌中。如何在核攻击下幸免于难,成为美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于是,上到美国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各种各样的“末日地堡”应运而生。

“地堡国会”可容纳数千人

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社会顿时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媒体大肆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巨大的危险面前,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号召人们储藏食物,并决定在全国各地修建秘密的“战时避难所”,同时也让民众在自家的后院修建地下室作为核战爆发后的地下掩体,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于是在美国各地,那些有条件的家庭开始在地下室和后院建造可以防辐射的地下庇护所,市政建筑下面也开始建造社区庇护所。

“地堡国会”可以说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战时避难所。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若爆发核战争,国会议员及其助手共千余人,将被转移到地堡里,在里面生活及维持国会正常运作。考虑到议员们都有家属,地堡还将容纳议员们的家属。选址颇费周折,最后美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距离华盛顿400公里的白硫磺泉镇,那里有一家名叫绿蔷薇的豪华大酒店。这家酒店一度是好莱坞明星和英国贵族最钟爱的地方,它位于阿勒格尼山脉之中,有利于阻止核辐射的扩散。交通便利,有公路、铁路和机场相连。

1959年,酒店以“扩建和整修”为名启动了这个庞大的秘密工程。1961年地堡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地堡位于酒店下面19.5米深处,在地堡和酒店之间还有6到18米厚的隔层,地堡的水泥墙壁厚达1.2米。地堡的面积达1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当时耗资约1400万美元。地堡内拥有必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储存了许多食物,有独立的发电站、净水系统、空气过滤系统以及可以容纳12张病床的医疗室,足够里面的人生存60天。另外还有一个电视演播室,“政府可以通过它向全国发表演讲”。“地堡国会”建成后的30多年里,一直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政府安排70人负责其日常运作,定期更换粮仓中的食物,随时更新所有的相关设备,确保地堡随时能够投入使用。

全民打造“奶奶厨房”

与此同时,美国民间的“末日地堡”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政府推出了相应的免税政策,动员民众主动修建地下室,充当核战避难所。同时,美国民防部门开始向民众派发各种工程手册并加以指导。一时间,美国家庭兴起了“在后院挖坑建避难所”的风潮,几乎每家每户在周六日时都会动员起来,在后院大兴土木。很多商业建筑公司由此看中了这个商机,纷纷向美国民众推销各种各样的核战避难所。

美国民众在修建地下室时,不仅仅只是挖个坑而已,他们还在地下室中修建了卫生间和食品储藏室。美国联邦民防总署要求每个家庭在发生核武攻击的紧急情况时,至少要储备7天的食物和水。为了鼓励人们建立这样一种储备,美国联邦民防总署还发起了一项名为“奶奶厨房”的倡议。该倡议的口号就是“奶奶时刻准备着应对紧急情况”,因为奶奶掌管下的厨房物资总是满满当当。为了及时获知地面上的情况,指导手册中还建议民众在地下室中配备小型无线电,以便及时收听最新的广播。

民防级别不断下调

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混凝土掩体。他主张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他认为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应出资修建大规模的专业核避难所。

尽管如此,不少民众还是信不过政府,更热衷于在自家的后院修建避难所。商家更是看到了巨大商机,几十家制造商出售核辐射避难所,其中一些核辐射避难所的价钱超过4000美元。美国建造核辐射避难所的确切数量无法得知,但据估计,1965年美国的避难所约有20万个。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新政府执政以后,民防的优先级别降低。关于民防计划的美国官方历史文献写道,“这个话题慢慢不再被公众所关注,而约翰逊总统也允许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进一步下降。”(陈建国)

苏联42号地堡,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

冷战时期,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地下,有一座秘密军事地堡,它位于地下65米深处,面积达7000平方米,一旦苏美爆发核战争,这座地堡将充当苏联领导人的核掩体。

1951年,苏联政府在距离克里姆林宫仅三公里处的地下动工开建“塔干斯基受保护指挥点”,整个修建过程严格保密,这个地下综合设施用建造地铁的技术修建。此隧道建筑群能通过两个秘密通道连接到莫斯科地铁,用于输送物资和方便人员转移。这个设施造得比莫斯科地铁还要深,在地堡里可以听到地铁在头顶上呼啸而过。1956年“塔干斯基受保护指挥点”建成,苏联高层称其为FS-572,后来被称为42号地堡,这一名字灵感来源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42号地堡建成后被用作紧急指挥总部和远程航空通信中心。按预想,一旦同美国发生战争,苏联领导人将被护送到这里,躲避美国发起的持续核打击。这个大型防核战掩体由地洞、钢板、铁轨以及通信、指挥和生存保障系统组成,每隔24小时设施内人员轮换一遍。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冷战时期有包括电报专家、播音人员和实验室科学家等在内的许多人,地堡的安全由荷枪实弹的军人负责。

1962年,美苏冷战时期最严重的正面对抗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这场危机差点酿成热核战争。危机期间,42号地堡拥有抗击核袭击所需的一切,地堡外墙由金属和混凝土制成,其厚度可以抵御两颗广岛式原子弹的打击,食物、燃料、两口能长期提供清洁饮用水的自流井等应有尽有。在核战争阴影笼罩下,苏军最高指挥官入驻42号地堡,苏军官兵注视着控制台前的大屏幕,如果美国核弹发射,“核弹来袭”警报将拉响,苏联会立即进行核反击。按照苏军规划,在核战争中,42号地堡作为“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能在没有外界援助的情况下支撑3000人工作和生活90天,苏联领导层将在这个地堡型战时指挥中心内指挥各地战事。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42号地堡技术问题积压,包括缺乏防水保护、柴油发电机和通风系统老化,苏联政府决定重建部分地堡。冷战时期,苏联政府一直把42号地堡划为禁区,外界根本不知道这个“末日地堡”的存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一度想把42号地堡改造成中央电报局办公场地,但这一方案并未实施。1995年,42号地堡终于被曝光。后来它被一家私人公司购得,改造成一个娱乐综合设施。(候 涛)

加拿大迪芬地堡为核战作准备

加拿大紧邻美国,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国,如果美苏开战必会受到波及。为此,在冷战高潮期,加拿大建造了几十个“末日地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迪芬地堡。

1958年,加拿大总理约翰·迪芬贝克在一批军政要员建议下启动绝密的“政府连续性”项目,他授权在加各地建造将近50个紧急政府总部,以便在遭到核打击时作为加各级政府的庇护所,保存下国家机器,在核战后能尽快重建国家。加军方选中的其中一个地堡修建地点位于首都渥太华以西大约30公里的卡普农村社区,这里毗邻横贯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便于加中央政府快速撤离,而且卡普的地质条件也有利于抵御核弹冲击波的冲击。1959年,卡普地堡动工开建,为掩人耳目,核地堡工程以陆军通信设施应急项目的名义实施。

建造这个地下4层地堡需要3.2万吨混凝土和5000吨钢,像冷战时期美苏等国的“末日地堡”一样,该地堡的建筑标准是顶级的,必须能够抵御1.8公里距离5百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所产生的剧烈冲击。按照规划,工程人员在地堡表面造了大量防爆门以及空气过滤器,以防止辐射渗透。这座地堡在1962年建成。

卡普地堡建成后以总理迪芬贝克的名字被命名为迪芬地堡,在陆续修建的所有紧急政府总部中,迪芬地堡是最大的(超过9300平方米),也是渥太华地区唯一一座在核战情况下安置中央政府军政要员的地堡。地堡内储备了大量食物、燃料、淡水和其他用品,它能在没有外界后勤支援的情况下维持565人一个月的生活。迪芬地堡投入使用后,保持100人至150人运转团队,24小时轮流值守,随时准备迎接加中央政府入驻。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美苏陷入核战争边缘,迪芬贝克总理对美国政府不通报危机进展深感不安,国防部长和加武装部队各军种首脑秘密下令进入核战警戒状态,一旦美苏核战争打响,加中枢要员们将立即撤入迪芬地堡。加广播公司在地堡内搭建起一个紧急广播演播室。此外,为保存加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迪芬地堡内特别构建了一座坚固的地下金库,确保黄金储备的安全。幸好危机解除,迪芬地堡也没有被用上。

长期以来,只有加政府高层知道迪芬地堡的存在,为了防止外界知道地堡秘密,加政府故意将它伪装成普通设施,像是一座普通仓库。在迪芬地堡建成后32年时间里,它一直处于戒备状态。冷战结束后,迪芬地堡完成历史使命,后来它被改建为一座冷战历史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