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策(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策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并在十八大后历次中央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文件中得到反复重申。
所谓“国策”即党和国家制定的立国、治国之策;所谓“基本国策”,即党和国家制定的对于立国、治国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国策。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们党和国家先后制定的基本国策主要包括:计划生育(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改革开放(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保护环境(1992年党的十四大和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节约资源(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等。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反复重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表明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都是高度重视、一以贯之的,今后也必须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将其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得到全面体现。
第二,它表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仅事关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资源约束煌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能否从源头上得到根本解决,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及必须着力推进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能否在理念、目标和路径上得到全面实现,还事关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补齐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能否补齐、“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的目标能否实现,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坚持到底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在谋求当代人民福祉的同时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
第三,它表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和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积极应对、坚决遏制,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一基本国策引起高度重视,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实践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执行;各级党政机关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国策,决不能掉以轻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键在于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
首先,是绿色发展观。人类的发展不只是要发展好经济,还要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要努力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好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要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就是为明天赢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就是为明天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是绿色幸福观。人民的福社不只是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上,还要体现在生态良好上,要努力使人民群众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又能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态产品,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既能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能拥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生存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第三,是绿色财富观。不只有金钱是财富、人造资产是财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而且是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因此,人们在追求金钱、创造财富的全过程都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为前提。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渠烧;“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苯国策,切实把资源、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好,才能保住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
第四,是绿色伦理观。人的伦理道德不能仅限于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交间的关系,还立延伸、拓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不仅要遵守被称为“传统伦理”的人际道德,还应遵守被称为“绿色伦理”的生态道德。“一个人,以及作为个人集合的阶级、民燕、国家乃至人类整体,只有当他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时,他在道德上才是成熟的因此,人的真正的完美性在于对他者的无条件的关心。而这里所说的“他者”,不仅仅是小这一种生命形式,还包括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和自然界。因此,完美的德性不仪应当在人写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还应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他不应只把道德用作维护人这一种生命形式的生存的工具,而应把它用作维护所有完美的生命形式,包括人以外的所有物种和自然界”(姜春云,2014)。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黎祖交 编辑 吕子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