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双创第二期(武汉工商向互联网)
新华网武汉11月26日电(记者冯国栋)当前各地出现大众创业热潮,工商窗口经常排满办理业务“长龙”从去年开始,武汉工商顺应互联网时代特色,率先打造“指尖上的工商”,群众在手机上可办理名称登记、企业查询等多项业务,当天申报、当日办结,人流量变为信息流,窗口前台变数据后台,实行一年多来有效助推“双创”井喷,众多创业者为此做法点赞,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长江双创第二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长江双创第二期
新华网武汉11月26日电(记者冯国栋)当前各地出现大众创业热潮,工商窗口经常排满办理业务“长龙”。从去年开始,武汉工商顺应互联网时代特色,率先打造“指尖上的工商”,群众在手机上可办理名称登记、企业查询等多项业务,当天申报、当日办结,人流量变为信息流,窗口前台变数据后台,实行一年多来有效助推“双创”井喷,众多创业者为此做法点赞。
破解“双创”难点和痛点面临诸多障碍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措施,着力破除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中的“难点”和“痛点”,尤其是6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助推创业创新向深层次发展。
《意见》提到,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记者在广东、湖北、陕西等地采访了解到,目前创业创新可谓“遍地开花”,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的落实与创业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多数创业者在创业规划时期都抱负满满,在注册、融资等各环节却仍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广州创业的互联网公司“秒订”今年8月初跑到深圳注册。公司负责人说,在广州注册公司,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很难通过;有时到街道办办理“临商证明”要等两三个星期;开放式众创空间未能无条件办理一址多照。而在深圳企业注册时,名称审核更容易通过,而且手续更简单、不需要提交场所证明。
相关人士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深化改革仍有薄弱环节,改革成果与预期还有差距:
一是法律以外的部门规章、红头文件、地方性法规存在扩大审批范围、扩张审批权限等问题,影响了改革成效。“红顶中介”仍存在变相审批、垄断收费的现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红顶中介”管理乱、办事慢、收费高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行政主体审批、事业单位评估、关联企业收费的利益链条仍需发力打破。
二是政府部门间“内部流转”仍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目前,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由于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实现共享,部门间缺乏积极主动配合,对推行“并联审批”、加强信用监管、推动联合执法等改革造成障碍。青年获取创新创业的信息渠道主要是网络、报纸、电视、政策宣讲会等方式,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特别是碎片化的信息多,整合性的信息少,主动搜索的多,有效提供的少。
“在创业、创新中,政府部门也要根据职能积极创新。只有转变思路和理念主动探索,才能扭转工作‘被推着走’的被动局面,做到自我发力。”武汉市工商局副局长李向荣说。
打造“指尖上的工商”助力“双创”井喷
武汉市工商局长高丹彦认为,简化审批、放宽准入,能有效催生小企业“铺天盖地”涌现,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这需要做好“互联网+”的大文章,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走在路上,坐在咖啡馆里,甚至在上飞机之前,只要你手上有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微信、APP客户端或武汉工商官网,就可轻轻松松完成一家企业的名称登记。对于武汉创业一族来说,开公司更加方便,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注册一家企业。
武汉鑫丰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楠说:“2013年我办理过一家公司的注册登记手续,因为不能当场核准,再加上自己有事耽搁,结果第四天才去领取名称核准通知书。现在在微信平台上办理只花一天就能办好了,方便多了。”
自2014年3月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各地降低创业门槛,出现大众创业热潮,工商窗口经常排满了办理业务的“长龙”。而武汉推出的“指尖上的工商”,让这些窗口告别了拥挤不堪,群众眼中的“难点大厅”变成了政务改革的“亮点大厅”。
过去,在武汉市工商局办事大厅,办事人多、耗时较长。据统计,目前武汉注册的企业有30多万家,而全市工商系统工作人员约2000人,其中,一线窗口的服务人员在220人左右。业务高峰时,即使窗口全部开通、全员上岗,一个窗口一天要接待、受理80多笔业务,耗时长、效率低。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而排长队则让一些办事人无奈之下投诉部门办事效率低。为解决业务井喷与人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武汉市工商局也采取过电子监察、微笑服务等服务方式,但收效甚微。
高丹彦说,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讲,工商部门是企业“出生”或“落地”涉及的第一办事环节,最贴近企业,理应也是政府部门改革力度最大的部门。为主动适应“互联网+”趋势,武汉工商从2014年开始探索数据整合与运用,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互联网+工商服务”,先后推出“智慧工商”系统,企业档案云服务、智慧工商移动APP以及企业智能KEY、企业专属空间等新型服务。
记者发现,武汉工商实践的“互联网+”政务主要有三个特色:
一是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工商管理职能中,打造多功能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如将工商注册登记、商标、合同、消保维权等职能纳入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名称登记的全程电子化,截止今年10月,武汉工商部门共受理企业名称登记约9万户,其中通过企业名称移动登记系统办理的约6万户,占总量的66%。绝大多数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此类业务。
二是让工商监管方式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对监管薄弱环节予以加强,提升管理效能。武汉工商目前正着力打造“武汉市网络交易监管系统”,督导网络经营者以明示“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等方式实现网上亮照经营,强化对网上交易违法行为的电子取证,从而使得网络制假售假行为得到遏制。
三是围绕商事制度改革,让工商部门的服务贴近企业与群众需求,打造便商便民的发展环境。武汉工商于今年设置多台自助打印终端,办事者需要查询企业的有关信息可以进行自助查询和打印。通过打造“武汉工商”微信和APP,实现了业务由传统“面对面”为“键对键”,不仅降低了企业人力、时间等成本,还可防止“吃、拿、卡、要”等职务风险,对队伍建设、方便企业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高丹彦表示,武汉工商下一步还将逐步实现企业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电子营业执照等注册登记业务的全程电子化,方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还将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开展工作,为政府经济分析提供决策依据、当好“参谋”。
依托互联网让审批改革由“质变”向“量变”转化
“创新创业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多位创业者向记者表示,政府对创新创业最大的扶持就是“适当地放手,培育公平环境”,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让企业有更多精力关注产品和市场。
相关专家认为,由于简政放权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因此是改革“硬骨头”。一些地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调整是好的,但仅是“量变”。如果止于此,难免会重蹈覆辙,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质变”,还须找准“互联网+”政务的突破口,将改革做好,做实。
“政府部门的数据如果不用,放在硬盘上,就是垃圾。群众来查,还告诉群众这些数据涉密,不让查,即便是让查还要收费。政府部门类似的情况多了,敢创新创业的人就少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百姓办好事,出发点非常好。”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说。
尚重生认为,武汉工商适应了网络时代发展趋势,这样的探索和改变是有益的。改革最重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和观念转变,而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转变思路,从搞管理变成做服务,真正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提供服务。
专家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政务”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信息公开、共享的环境,从而更大限度地推动创新创业。政府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并引领“互联网+”这场变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说,“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专家认为,积极尝试和开放心态是解决新业态和旧管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政务改革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在于有些部门和人员从部门利益出发,采取放大不放小、放责不放权、放虚不放实、放内不放外等做法。对于基层而言,要让局部小群体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将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只有二者结合得好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就能更好地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