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

“门当”和“户对”总是形影不离,后来就干脆合成了一个成语叫“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个成语现多用来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学名词“门当”和“户对”。

什么是“门当”?

“门当”是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两侧相对而放置的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驱邪,所以将石鼓放置于大门两侧,用以镇宅。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1)

“门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差距较大。

抱鼓石是“门当”的一种,是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侧的枕石,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抱鼓石有方、圆两种造型。枕石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圆枕石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可以做成其他图案,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图案。方枕石上面一般为兽形,如站狮、蹲狮或卧狮(俗称狮子狗)等。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2)

关于门枕石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枕石了吧。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

“门当”的等级

皇族与官府机构一般为狮子形的;官宦人家一般为抱鼓形的;大富豪人家一般为箱型有雕饰的;一般富豪则用箱型无雕饰的;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枕石来代替了。

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有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宅第。另外,从门当的形状上还可以分出宅第主人是习文出生还是习武出身。如果门前的“门当”是方形,则这家就是文官家庭,喻意书箱和砚台;如果是鼓形,则这家就是武官家庭,喻意战鼓。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3)

“门当”的应用状况

在现代建筑物中,别墅与商业体前面最喜欢摆放“门当”。江宁的帝景天成、玛斯兰德、中国人家等别墅都有“门当”。而写字楼前面有“门当”的也不少。南京人熟知的1912就有不少建筑体门前有“门当”。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4)

“门当”的象征意义

相传古代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后来就演变成抱鼓石。在古代,只有较大的宅门,才会配有抱鼓石。抱鼓石具有固定门楼的建筑功能,被叫做“门当”。但它更具象征意义,它的数目决定着屋主的地位和官阶。旧时大户人家有财不外露,一般很难打听到财产情况,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就能了解对方家的“底细”

什么是“户对”?

“户对”是中国传统建筑构建之一。与“门当”相对,为门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或砖雕,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因一般成双数出现,故名“户对”。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5)

“户对”仅为官者的院落才有。典型的用木头雕刻的“户对”位于门楣上方,一般为短圆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

“户对”的建筑结构

“户对”要用短圆柱形,形状与男性生殖器官相像,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阳性崇拜。

一般纯圆柱形为文官,六边形方柱为武官,家有喜庆时专门可悬挂灯笼之用。“户对”与门楣垂直,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6)

“户对”的等级

“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户对”一到五品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可以为四个,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7)

“门当户对”的由来

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有最初的镇宅装饰作用,逐渐演变为象征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门当户对的爱情观没有过时(最初并不用于婚姻)(8)

“门当户对”后来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婚嫁中男女双方家境相当,婚姻匹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