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简单明了(请用一句话概括幸福)

头条每天都能出题邀请作答,像极了学生的父母总想督促孩子努力我懒,基本不理前几天写了篇文章,只是提到一本书,书名中有“幸福”二字,内容与幸福没半毛钱关系,但文章刚挂上去,就来了一个邀请:“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幸福”这次我尝试回答,想了很多答案,比如“幸福就是股票满仓后股市立刻停止下跌,迎来气势如虹的上涨”,但心知这分明是妄想;还有“幸福就是老婆不整天批评我了”,怕被老婆看见更要骂我;又比如“幸福就是大儿子不再抑郁重新上学了”,想想这只是告别一种痛苦,说不上幸福;还有“幸福就是小宝坐在我的腿上玩打字,突然回头对我说‘爸爸我爱你’”,这个真的是,只不过太短暂......想半天都想不出好的,算了,我放弃作答,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幸福就是简单明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幸福就是简单明了(请用一句话概括幸福)

幸福就是简单明了

头条每天都能出题邀请作答,像极了学生的父母总想督促孩子努力。我懒,基本不理。前几天写了篇文章,只是提到一本书,书名中有“幸福”二字,内容与幸福没半毛钱关系,但文章刚挂上去,就来了一个邀请:“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幸福”。这次我尝试回答,想了很多答案,比如“幸福就是股票满仓后股市立刻停止下跌,迎来气势如虹的上涨”,但心知这分明是妄想;还有“幸福就是老婆不整天批评我了”,怕被老婆看见更要骂我;又比如“幸福就是大儿子不再抑郁重新上学了”,想想这只是告别一种痛苦,说不上幸福;还有“幸福就是小宝坐在我的腿上玩打字,突然回头对我说‘爸爸我爱你’”,这个真的是,只不过太短暂......想半天都想不出好的,算了,我放弃作答。

不过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议题之一。今天借机整理一下近期所读,算是复习,看看老师们有什么回答,顺带也整理一下自己的相关思考。

1.核心内容:幸福方程式H=S C V和PERMA

①柳博米尔斯基、谢尔登、施卡德以及塞利格曼所称的“幸福方程式”:

H=S C 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基准线(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环境(C),再加上我们所从事的自发性活动 (V)。

柳博米尔斯基更把这个公式具体为:幸福的决定性因素=50%遗传 10%环境 40%控制

总之,个人的先天部分S指基因对个性的影响,我们没办法改变。生活条件C中有一部分(种族、性别、年龄及残障等)我们也没办法改变。要努力提高的幸福上限,就只能对C中可改变的部分(财富、婚姻状况、居住地等)和V“下手”,而V带来的幸福感会更长久。那这部分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幸福怎么可以最大化呢?塞利格曼为此推出了“PERMA”。

②PERMA。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M=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要提升幸福,要五项兼顾不走极端,即奉行中庸之道(乔纳森·海特),总分更高才更好。这五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包含或互相促进的。

2.补充解释(R、M、A就没必要解释了):

①幸福基准线(S)、自发性活动(V)

有的人天生就更容易感觉幸福。比如有的女人接到一束花就很幸福,有的女人要看见花旁还有个名牌包包才有感觉。柳博米尔斯基认为幸福基准线和人的体重非常类似。“一些人天生就是瘦子,无需努力,轻轻松松就可维持好身材。相反有些人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把体重维持在一个理想的水平,稍有松懈,体重就会反弹。......就像基因对智力和胆固醇的控制一样,我们与生俱来的幸福基准线(其书《如何获得幸福》上翻译为定位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感受到的幸福度。”所以她将幸福方程式中的幸福基准线干脆改为遗传。

乔纳森·海特的幸福两原则之“适应原则”也是讲幸福基准线——“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这基本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自发性活动(V),是指个人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的自主行为,海特认为“自发性活动一定是出于个人选择,且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所以这些自发性活动自我们意识中消失的方式,跟生活条件消失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能带给个人更多幸福,不像适应原则,时间一久,人的反应就递减。”

柳博米尔斯基的“40%控制”也指自发性活动,也认为环境改变的结果只能带来短暂的幸福,而通过自发性活动,就“仍有40%的幸福是你可以掌控的。”

我的理解是,自发性活动改变可以改变的,可以不断满足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对自己的掌控感直接在我们的人格特质上叠加buff,带来长效的自我肯定,所以积极的感觉得以持久。

②积极情绪(P):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构成了十大积极情绪。“追求幸福的方式应该是:每天都追求积极情绪,无论身在何处。” “即使是轻微的积极情绪,只要你能够常常体验,也能把你带到你的高地上。通过培养积极的行动和积极的思维,你就为生活种下了更多的积极情绪。种下和收获的积极情绪越多,你欣欣向荣的前景就变得越好。”

③投入(E)

作为“心流”之父,希斯赞特米哈伊眼中的幸福就是更多投入到能产生“心流”的活动——能让人浑然忘我、有挑战、需技艺(能发挥个人优势),从而得到最优体验:“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如维克多·弗兰克所言:“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乔纳森·海特幸福两原则之“进展原则”也强调投入的过程:“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如莎士比亚所说:‘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心流体验必须符合进展原则,“过程中每进一步,你马上得到回馈,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对一个音,每画对一笔画,都会让你心中闪现一阵又一阵的积极感受。”而这种掌控带来的满足让人沉浸其中。

体育活动、阅读、写作、听音乐、画画、谈话聊天都可以因投入产生心流,当然,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工作(谢谢乔纳森·海特,把居家带孩子也定义为工作),把工作变成能产生心流的活动。弗洛伊德被问及快乐诀窍时,答曰:“工作和爱。”

④意义和目的(M)

塞利格曼指意义是“归属于和致力于某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意义感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情绪,也能促进投入感和成就感的产生,从而成为幸福感的重要支柱。正基于此,彭凯平教授用一句话概括了幸福:“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想要获得持久的幸福,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确立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奋斗。柳博米尔斯基说“为了目标而努力,参加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活动,这和目标实现一样,都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她还说“拥有目标本身就会产生幸福和满足。”——这倒是真的,我决定戒烟的那一刻自己都佩服自己,感觉很好,虽然到现在都还没成功。

3.幸福源自内心

塞利格曼的“幸福水车”或其他学者的“快乐跑步机”,都是说对外在目标(比如财富)的过度追求带不来长久内心的平静,更不用说幸福,所以费半天劲想提高幸福感结果还是原地踏步。

“心流”希老师有一句话很精彩,“幸福......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我们老祖宗也留下了很多类似的话。但具体怎么做,大家各有各的指导哲学。所有的学者专家都在论证财富对幸福感影响甚微,正说明财富是我们很多人的执着所在。我相信很多人内心的幸福公式应该是这样:

幸福=成功=位子 房子 票子。

也就是说PERMA中的A(成就)是基础,PERM都是附丽在A上,A 没有,其它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崇尚简化目标,更方便向目标精进,所以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幸福=成功=财富。

当专家和老祖宗都众口一词地劝我们说“幸福是主观感觉,由内在决定,身外之物只能影响一时,不会影响一世”,我们或许会一边点头称是,一边眼神却如撒贝宁当时看马云般含着讥诮:“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这可以理解,我们刚经历过各种缺乏,这阶段就算有这样“偏科”的幸福观也是很自然的事。再说,这也不是我们所独有,2005年美国385所高校26万多人参与调查,71%的大学新生认为“在经济上非常富有”是非常重要的,而1967年这个数字只有42%。喜剧演员亨利·扬曼说:“幸福有什么好处?它无法给你带来金钱。”——这厮不装了,直接否定了以幸福为人生目标。

但不管怎样,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就,由此而来的攀比、炫耀性消费是实在的社情,也确实在不断腐蚀我们普通人的成就感、安全感。美国1976年对12000名大一新生做了关于人生态度的调查,20年后,那些把赚钱作为主要人生目标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柳博米尔斯基的结论是:“和追求精神财富的人相比,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更容易患上各种精神疾病”(我的结论是:“钱哪有那么好赚的?!”)。所以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这帮老师说中了,“偏科”并不一定幸福,“偏科”后注重的单科成绩一但不佳很容易让我们的幸福感“硬着陆”,导致不追求精神财富就追求精神疾病。

所以作为某种缓解,我更喜欢另一个简化版幸福公式,就是“幸福=成就/欲望”,不能提高分子,还可以降低分母。这个公式依然“偏科”,但毕竟考虑了人的内心感受,大幅度减少了成就一般时的挫折感(亲测有效!)。

不管怎样,我们践行什么幸福观是我们的自由(虽然我们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从众!),但我们已经知道“偏科的幸福观”带来的真实感受,所以最好不要强加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以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幸福。相反,给他们灌一碗PERMA鸡汤倒是不错的选择,让孩子们知道建立在PERMA五支柱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可以持久的幸福。孩子们如果能接受、能做到,就培养了与我们不一样的价值观和“掌控自己心灵”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受到比我们更多的幸福,更少的抑郁和过度焦虑——二者是我们内心的“常客”。

4.幸福话题的打开方式

如果大街上要有人采访我,问我幸福吗,我一定回答:“我姓李。”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哲学家密尔也曾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 我始终感觉讨论是否幸福没啥意义,太受制于瞬间的感受。现在去问李易峰,他一定说极其不幸福,虽然他前不久可能还幸福感爆棚。

幸福方程式等号左侧是幸福持久度或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而等号右侧还有50%的分数(幸福基准线)是因人而异且无法改变的,有人可能拥有一切却感受不到,你说气人不气人?所以这个公式并不能用来解答是否幸福。

所以是否幸福并不是打开幸福话题的正确方式,那应该怎么打开呢?我觉得应该如积极心理学红人本·沙哈尔在N年前的哈佛公开课(“网易公开课”app上有)第一节课上所说:“我们与其关注是否幸福,不如关注怎样能让自己更幸福,不管你之前是不幸福还是已经很幸福。”

他公开课上的内容基本收在一本书里,书名就叫《happier》(中文名《幸福的方法》),书中他更明确地指出:“‘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到达,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我们永远可以更幸福,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讨怎样才能更幸福。”

用怎样更幸福去打开幸福话题,幸福不再是目标,每天努力追求更幸福才是目标。惟其如此,幸福方程式中的V(自发行动)才能发挥作用,化为每天“幸福的最小行动”,PERMA才能变成日常的关注,而幸福,只是努力过程中“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概括幸福的话,我愿意用这句:

“幸福不是你要到达的终点,而是你旅行的方式。”(美国作家玛格丽特·伦贝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