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

说到豫剧,因为“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耳熟能详的名段,可谓是知名度极高的传统剧种之一。

传统文化往往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孕育而生。

号称“豫剧母腔”的祥符调发源于哪里?一代名角、宗师人物孙延德墓葬的境况如何?追根溯源,需要到黄河岸边的河南大地去寻找答案。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

来自中原大地的豫剧

曾经的豫剧,因为《花木兰》里那一段既悦耳动听又极富现实意义的唱腔而全国皆知;不久前的新冠抗疫历程中,医护人员登台献唱《穆桂英挂帅》,则又一次实现了时事和传统的“双赢”共鸣。

节目本身大受好评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去关注豫剧这种古老的舞台表演形式。

既然名字上带了一个“豫”字,不难猜出它是流行于河南的地方剧种,它以河南梆子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而来。

然而公认的“豫剧母腔”,却是曾经流行于开封一带的“祥符调”。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2)

一个剧种内部出现不同艺术流派,往往由各地语音差异、名角开创路线而来,豫剧按照音乐风格不同,被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

其中豫东调以开封为中心,多用上五音,而豫西调则以洛阳为中心,多用下五音。

两者音乐风格不同,形成相当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还有沙河调、大高调等其他派系,但追根溯源,好几个派系都发源自别称祥符调的豫东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它流行的区域以开封为中心,为什么不干脆叫做“开封调”,而要以祥符为名呢?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3)

溯源“豫剧之母”

祥符是一个旧地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开封祥符区和新乡封丘县一带。

九曲黄河在这里形成一个弯子,人烟稠密商贾兴旺,出现了大量娱乐和敬神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以北岸清河集、南岸朱仙镇为中心的豫剧科班基地。

当时人们有个顺口溜,用来描述这一局面——“来的戏班不用问,不是许门就是蒋门”。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4)

许门指清河集镇的许家科班天兴班,蒋门指的则是朱仙镇的蒋家科班。

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拥有相似的发展道路——先是野蛮生长自由发展,接着进入优胜劣汰时期,而成规模科班制度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这种艺术已经脱离了零碎小戏的局限、发展到了集大成的阶段。

直到今天,这片地方(今封丘一带)民间仍然存留着浓郁的戏曲氛围,人们把这里称为“戏窝子”,名旦阎立品的关门弟子朱巧云曾说,封丘人要是一天不唱戏,吃饭睡觉都弄不好。

许、蒋两家科班首开了豫剧正规科班的先河,所创制的唱腔合称祥符调,后来蒋家科班四处迁徙,声腔演变出更多分支,而许家科班则基本坚持在当地发展。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5)

祥符调的唱和道白均依从标准中州音韵,被称为最为正宗的豫剧唱腔。

其男腔激越古朴不乏醇厚,女腔则庄重委婉间有俏丽,业界流传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

一生培养出数百名学生、门下名角极多星光璀璨、被后人赞誉为一代宗师的孙延德,就是许家科班最负盛名的教戏师傅。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6)

孙延德

一代名角“白酥瓜”

在梨园行,孙延德有两个常用名,一个是“灵妮”,来自他的乳名,另一个则是“白酥瓜”,这是捧角的戏迷们送的外号,用来形容他的嗓音甜润、白口脆巧。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7)

孙延德本是封丘县应举镇人,幼年因家贫逃难,进入黄河边的窝班学戏。

窝班是当时常见的戏曲成班形式,往往一家子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组成一个班子,互相搭档唱戏演戏,称为“一窝亲”。

孙延德进入窝班学艺时不满十岁,但由于天赋过人又聪明用功,不到半年便可登台唱戏,等到坐科期满出师之后,更是名震四方红极一时。

梨园行有句老话“出名要趁早”,意思是名角往往要趁着年轻时崭露头角,即使声音和身段上难免稚气未脱,那种与生俱来的青春活力也能很大程度抵消这些弱点。

孙延德走的正是年少成名的道路,他学戏时戏路求广、生旦兼修,不但扮相俊美,而且唱腔甜脆,手眼身法步无一不妙,自然一登台就一炮而红,受到大批观众的追捧。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8)

出师后,他曾到其他班子搭班唱戏,也曾经应封丘县令的邀请进入县衙戏班,由于真材实料本领过硬,唱到哪里红到哪里,甚至还能带挈戏班的票价也大大飙升。

虽然少年成名,孙延德却并没有沉浸在喝彩中止步不前,面对艺术道路上的风浪挑战,他表现出了清晰的头脑和卓越的远见。

他非常清楚,舞台上不能一直指望着吃青春饭。

年近三十时,他开始将艺术重心转向刀马旦,从各家技艺中博取众长、汲取优点为己所用,同时也有意识地调整扮演角色的方向。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9)

由于多年来打下的舞台号召力,他有足够多的登场机会来实现自身“转型”。

他不但在台下潜心演练,舞台上更是敢演敢练,不断磨炼优化自身技艺,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富于自身风格的刀马新风格。

在那一阶段,他在舞台上主要扮演巾帼豪杰、脂粉英雄,既有英姿飒爽的台风扮相,也不乏令人称叹的武功。

他的转型极为成功,观众眼见新戏上台依然全力追捧,盛况不减之前。

在孙延德大红大紫的前半生中,他被公认为开封梨园界最杰出的旦角演员,但其实他戏路极广,不但青衣、花旦、刀马样样拿得起,扮演文武小生也不在话下。

在艺术领域,他拥有极为丰厚的“肚囊”,这也成为他后半生为人师表的最大底气。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0)

名角转名师

四十岁那几年,孙延德的嗓子突然失音。

戏曲名角讲究“唱念做打”,唱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不得不在艺术最为黄金的时期离开舞台。

这一变故对他本人来说谈不上是好事,但却几乎立刻就在当地梨园界引发了连锁反应。

但凡有点雄心壮志的戏班班主,哪个不想延揽他去自己的班子教戏?

毕竟有了他坐镇,就等于有了第一流水准的金字招牌。

经过一番明争暗斗,终究还是清河集镇的许家科班(天兴班)势力最大,从此孙延德便主要在天兴班开班授徒。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1)

有人统计过,孙延德告别舞台之后曾经在各个戏班开办过13期科班,其中在天兴班时期就开办了6期,这也侧面反映出天兴班的实力之强、声势之盛。

通常情况下,自身实力强大的人不一定就能百分百地保证成为好的老师,然而孙延德从名角转换角色成为名师,却恰恰有好几个别人不一定有的优势。

优势之一在于能戏极多,且能演多个行当,光是火爆常演的拿手戏就有《大战十一国》、《夺永州》、《天门阵》、《劝夫》、《玉虎坠》及《花园赠珠》等。

而且他不但对生旦戏十分熟悉,对搭档配戏的其他行当也极为了解。

优势之二在于博闻强记,肚子里有大量的“戏本子”。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2)

传统戏曲讲究口传心授,情节唱词往往靠老师传授给学生。

孙延德本性聪明,脑子里背下的豫剧戏词多达360多部,据统计,光是其中出现的帝王角色就有七十多名。

优势之三在于舞台经验丰富,且擅长因材施教。

他自己在舞台上演过多种角色,遇到过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既有丰富的经验,对于不同才具的学生适合怎样的戏路也有深刻的理解。

更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够跳出陈腐的传统规则,打破“豫剧不收女弟子”的陋习,如陈素真、孙兰芳、司凤英、马双枝等著名女角都出自他的门下。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3)

女角与男角不同的嗓音和身体条件带来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拓宽了祥符调的表现力。

例如陈素真成名之后,便与樊粹庭深度合作,革新豫剧的唱演、音乐、舞美等诸多方面,创作出大量人称“樊戏”的经典剧目,真正奠定了豫剧成为强势地方剧种的基础。

而马双枝后来也成为戏曲教育家,门下教出了马金凤等名角。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4)

梨园翘楚“五朵云”

据不完全统计,曾经受孙延德教戏授艺的学生超过400名,其中不乏名角而且行当极为齐全整备。

不但有生有旦,还有其他如老生、武生、丑角等等行当。

这些人成长起来后,首先覆盖了本地戏曲业界,成为了挑梁名角和业界标杆,再传弟子更是远至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5)

开封城前三的戏班子天兴班、义成班和公议班,挑班名角基本都是他的弟子。

当时坊间甚至有说法,开封城的班子若是缺了孙延德的学生,搞不好连一台戏都凑不出来。

而在这些弟子之中,最负盛名者被称为“五朵云”——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贾碧云。

这五人都是以男角应工旦行的演员,其表演风格、为人处世则各有引人瞩目之处。

例如李剑云被时人称为“戏状元”,其歌喉做工并臻佳妙,还特别擅长创制新腔,甚至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开封观众对一个剧种的看法。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6)

时倩云则擅长掌控不同角色的神态心理,尤其擅长扮演《美人图》中的狐仙,因此人送外号“狐狸美人”。

阎彩云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父亲,其人武功出众,扎靠、踩跷、耍刀都是一把好手。

为人又极讲义气,不管是旧友还是同事,一旦有难必定出手帮助,花钱费力毫不介怀。

因为他一贯为人大气,阎家在整个梨园行中打下了极好的人缘。

林黛云、贾碧云则或擅小旦,或擅跷功。

这一大批名角绽放舞台,使得来自祥符调的营养源源不断地汇入艺人的舞台生涯中,剧种声腔的进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统计,解放初期活跃于河南剧坛的近百名演员中,与封丘或者清河集“许门”有师徒传承、亲戚关系者占了其中的半壁江山。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7)

宗师坟墓今何在

虽然曾经身为名角红极一时,之后又开班课徒桃李成蹊,孙延德的生活却并不高调。

他寿终于82岁,逝世前不久仍然忙于向弟子们传艺授戏。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8)

近年来,也有不少人专程前去寻访位于应举镇邵寨村的孙先生故居和墓地。

孙延德的后代子孙依然居住在邵寨村的三间老瓦房里,并精心保存着他生前用过的戏箱。

这个箱子是当时常见的戏班用款式,用木板区隔出上下两层,上层放道具行头,下层装文书用品。

至于墓地则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坟头,和其他的老坟看不出太大区别。

有人看到破败的故居、墓地的凄凉情状,认为后人和文化界都应该更加重视,让这位为豫剧事业作出过诸多贡献的名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公众评价。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19)

2006年4月初,封丘县人民政府文化局正式确定清河集村为豫剧祥符调发源地,与此同时,也为孙延德先生在墓前立碑,碑上镌刻“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教育孙延德先生之墓”等字,作为对这位豫剧事业先驱者的纪念。

也有人关心孙氏后人对梨园事业是否有所传承,毕竟戏曲世家的例子并不少见,传统文化讲究“幼功”,自小耳濡目染更容易取得过人成就。

然而世易时移,如今的戏曲行业以院团制为主流,早已不是当初“窝班”盛行的局面。

仍然定居在邵寨的孙家子孙中,并没有人从事与戏曲相关的行业。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20)

不过据《封丘戏剧志》记载,新生的封丘县豫剧团实际上也就是在清河集科班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当年祥符调乃至豫剧从业者的事业,也并不能用“后继无人”来形容。

近年来,随着河南戏曲界对祥符调的重视和研究,不但有不少传统剧目发掘上演,他们还将传统舞台表演与现代传播体裁结合起来,诸如《三拂袖》、《三上轿》等祥符调戏曲电影正是这一思路的产物。

看到这样的景象,曾经为河南戏曲发展进化贡献心力的戏曲名人,大概也会感到欣慰吧。

趣谈豫剧五大流派(一代豫剧宗师培养)(21)

官方参考文献:

《新乡学院学报》;2012-6

《河南祥符调渊源历史》;河南郑州豫剧二团;2020-7-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