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

文|历史时刻录

图|来源于网络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1)

白登山之围:双方行军路线图

一提到白登山之围,大家第一印象往往是刘邦大败,最后不得不靠“贿赂”钱财,方可解围,是汉史上耻辱的一页,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伟大的冒顿单于在占据绝对的优势,为何会放过刘邦,是他真的仁慈吗?还是他真的宠爱妃子,对其“言听计从”?或者是其他原因?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向下看!

白登山之围简介:公元前200年,刘邦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于铜辊初战告捷,后轻敌冒进,追敌至大同平城,却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后双方议和,刘邦方才解围退走,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

白登山之围:关于刘邦解围历代学者的解释

刘邦被围七天七夜,虽谈不上弹尽粮绝,却也坚持不了多久,此时,如何脱围是刘邦急需考虑的事情。

这是刘邦身边鼎鼎大名的谋士陈平献出一计:

“冒顿单于与他的爱妃阏氏十分恩爱,形影不离,不如从阏氏下手,给其金银珠宝,让她帮忙说好话”。

刘邦点头称是,阏氏收到金银珠宝后果然十分开心,于是向冒顿单于说道:

“即便是我们得到了汉地,我们也不能在这里居住,何况两主之间不能相互围困,汉主被围困山上,汉人必然会来拼命相救,到时候就难办了”

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冒顿单于觉得有理,听信了爱妃的话,打开一个缺口,放刘邦离去。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2)

刘邦被困于白登山

以上便是刘邦脱围的过程,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下面我们于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兵种(骑兵与步兵)两个方面,深层次解析,刘邦被困与刘邦脱困的根本原因。

两大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初次碰撞

匈奴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草原人以放牧和打猎为生。

冬末到春季是牲畜产仔的季节,这时草原人要全部在家中,照顾家里的牛、马、羊,还要将他们赶往春、夏季的牧场,吃到新鲜的嫩草,冬末以及春夏是草原人最忙的时刻,类似中原的农忙季节。

而到了秋季,马儿吃的很肥,匈奴人也从放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行集会,以及第二个谋生手段——打猎。

“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史记·匈奴列传》

草原人是天生的猎人,十分敏锐、狡诈。

这点在之后的汉武帝初期,汉武帝花费大代价于马邑城布置陷阱引敌深入,以三十万大军埋伏,打算痛击匈奴人。却因匈奴人查看风吹草动变化而给其轻易识破。汉武帝“诱敌深入、给予痛击”的计划宣布破产。由此可见,匈奴人的猎人天性,十分狡猾。

匈奴人还擅长“布置陷阱”,这也是打猎的手段之一。匈奴人的战斗手段往往是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分散敌人、逐个击破

由于其谋生手段为打猎、放牧,导致草原人具有“侵略性”

农耕文明的谋生手段主要是种地,种地往往能够自给自足,具有“排他性”,但是却不具有侵略性,面对外来侵略,往往组建成“密集型”军队与之对抗,以及加强戍边,抵御外敌,万里长城就是这点最好的证明

当具有“侵略性”的草原人与具有“排他性”的中原人接触到一起,必然要爆发战争,一分高下,白登山之围便是两种文明初次碰撞的产物。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3)

上:草原文明 下:农耕文明

我们细看这场战争,完全就是按照这两个文明特点循序前进的。

白登山之围:战争的上半场——刘邦被围

首先,具有侵略性的匈奴人不断侵扰汉人北方边境,对此,汉人势必会进行反抗,集结“密集型”的兵力(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去驱赶侵略者匈奴人,给他们一点教训。

匈奴人面对汉人的进攻充分发挥猎人本性,先示敌以弱,于晋阳首败,到离石再败,楼烦又败,汉人集中力量,有三十二万大军,自认为天下无敌,再加上匈奴人不断的失败,汉人更加放松警惕,一路追击到大同平城,刘邦更是亲自率领先头部队来到白登山。到这里却发现,中圈套了,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团团围住

白登山之围:战争的下半场——刘邦解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刘邦虽然率先失策,被困于白登山,但是他立即发挥其所长,组建“密集型”步兵战术,安营扎寨、构筑壁垒,快速成立一个临时抗冲击阵营,以阻止匈奴骑兵的进攻。

此时的汉军阵营,在匈奴人的眼中,就像是一个“打不开的罐头”,硬咬只会崩了牙。

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将只有几万人的刘邦围的里三层、外三层,骏马来回的奔跑,尘土飞扬,场面极其壮观,但这只是假象,尘土飞扬的里面是坚如磐石,如同铁桶一般无法撼动的汉军部队。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匈奴人苦苦寻找却找不到汉军的漏洞,等待而来的只是汉军源源不断的救援部队,匈奴人也很苦恼,到嘴边的肉却无法吃下,正好刘邦主动求和,冒顿单于于是就坡下驴,做了个顺水人情,放刘邦离去。

这也与匈奴人侵略一切以利益为主有关,打的过就打,抢的过就抢,打不过、抢不过就走,丝毫不以此为辱。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4)

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白登山之围,匈奴人表面上占尽优势,围困刘邦七天七夜,却也见识到了汉人的坚若磐石,不可撼动,这是草原、农耕两大文明的首次碰撞。

两大兵种:骑兵与步兵的首次交锋

西汉之前,中原虽然也有骑兵,但是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即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做一些断敌人粮道、追杀败退敌人、趁敌未稳之际冲锋制造混乱等,而并没有骑兵直接对战步兵的先例。

匈奴人也是如此,草原上并没有纯粹的步兵,因此,草原战争多为骑兵打骑兵。

白登山之战则为历史上骑兵与步兵的首次交锋。

骑兵机动性强,步兵机动性差,因此,骑兵总是骚扰步兵,而步兵无法给予有效的反击,面对匈奴骑兵源源不断的骚扰,汉人步兵无可奈何,最后气急败坏,汉人统领刘邦亲自率领为数不多的骑兵部队展追击报复,而这正好落入到了敌人的圈套。

匈奴骑兵示敌以弱,诱敌深入,时而聚集时而分散,待时机一到,便全部四散而开将敌人团团围住,这便是“分割歼灭”。

刘邦被围,立即改骑兵为步兵,安营扎寨,排兵布阵抵抗匈奴骑兵的冲锋。

西汉初年的骑兵擅长的是“骑射”,即为在骑马的过程中用弓箭射伤敌人,达到打败敌人的目的。而不擅长“冲击”,以骑兵直接对步兵阵营进行冲击肉搏。

浅谈白登山之围 两大文明首次碰撞,两大兵种首次交锋(浅谈白登山之围)(5)

步兵部队对抗骑兵部队

这主要在于在当时还没有马鞍,骑手在马上立足不稳,使用重武器于马上直接拼杀,很容易人倒马翻。

因此,匈奴骑兵虽然仰仗自己强大的机动能力,将汉人步兵分割包围,却也见识到了步兵的坚若磐石、不可撼动,最后只好草草收场,白登山之战是骑兵与步兵的首次正面交锋。

结语

白登山之战是两大文明的首次碰撞、两大兵种的首次交锋。

匈奴人的“侵略性”与中原人的“排他性”碰撞在一起,必然产生战争。骑兵与步兵的首次碰撞也令双方看懂敌我所长。

白登山之战是两个文明之间的一个尝试,谁能率先发现敌人的弱点,便会掌握先机。

公元前129年,中原人汉武大帝率先发现了匈奴人的弱点,其骑兵擅长骑射,却不擅冲击。于是汉武帝组建擅长冲击的骑兵,以骑兵冲击骑兵,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打破了以往匈奴强汉军落的局面。

喜欢历史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参考资料《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