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短板(促进消费金融挖掘消费潜力)

消费金融短板(促进消费金融挖掘消费潜力)(1)

近几年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0%,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与投资表现疲软、出口持续低迷相对比,我国内贸领域的持续增长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增长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政策着力点之一。

目前我国社会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以“互联网 ”、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改变着消费供应链的每个节点,而与消费息息相关的消费金融也正在改变着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等方面。围绕发展以消费为中心的金融服务将直接促进个人消费,进而推动我国消费的增长,消费金融作为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看,发展消费金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消费金融作为内需杠杆的方式刺激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手段。

消费金融发展新契机

国家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和红利。自2009年我国出台《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消费金融的文件。尤其是2015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消费金融试点扩大到全国以来,消费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片蓝海。

2016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包括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各个方面,全方位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2016年7月份,由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

一系列文件表明国家积极倡导发展消费金融,政府为消费金融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和政策红利将带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第三方平台企业等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大发展。互联网企业、消费金融企业将与商业银行等传统消费信贷企业错位竞争、互补发展,形成新的金融生态。

消费金融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消费信贷占所有信贷中的比例为2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占比在60%以上。艾瑞咨询公布的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未来将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趋势。高速的复合增长率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表明消费金融领域是一片新的蓝海,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我国的消费结构正从“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旅游、教育”等品质型消费过渡,因此,消费升级将使消费金融迎来快速增长时期。

“互联网 ”带来的驱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到11.7%。高速增长的线上消费将会极大带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互联网 ”为消费金融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移动互联网消费场景的扩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贷类产品不断兴起,再加上第三方支付便利的资金流通“桥梁”,互联网消费金融将引领消费金融的发展潮流,能够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年轻一代。

当前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宏观上讲,与消费相关的金融都可以称之为消费金融,它包含以预付卡为代表的预付、以借记卡为代表的即付和以信用卡为代表的后付三种形式。一般意义上讲,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各类信用卡、信用贷款等小额贷款,而住房贷款等大额贷款往往不包含在内。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并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于消费者个人,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金融,涉及的主要业务有银行卡业务、消费贷款及分期付款业务、收单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和促销活动等。

自2007年PPF集团开始在广东地区试点消费金融,到2009年我国出台《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各设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到2013年由原来的4家扩大到16家,再到今年全面领域的放开,我国消费金融已有了近9年的发展历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模体系,涵盖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线上线下各类流通企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模式运营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一类是以传统消费金融公司为核心的消费金融。除了专门做消费金融的外资公司捷信PPF之外,传统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和强大的客户群优势,纷纷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正助推商业银行转型。一方面是通过建立消费金融公司与零售企业等合作,围绕其消费场景切入垂直细分领域,如捷信与零售店的“驻店消费贷款”、中信银行与房产服务商的合作,重庆银行、物美控股等六家股东组成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第二方面,各大银行切入零售领域,全力打造自有电商平台,完善面向消费者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如建设银行“善融商务”,招行“非常e购”等;第三方面,银行围绕客户生活场景,推出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如浦发银行的“浦银点贷”、广发银行的“E秒贷”等,通过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快速贷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贷款需求。

第二类是以电商企业为核心的消费金融。相对于线下企业而言,线上电商企业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场景入口;另一方面,通过拥有的海量交易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风险。电商企业通过自建消费金融切入自营的消费场景,不仅能够提高销售额,提高顾客粘性,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消费者信用体系和风险评级体系,为开拓消费金融市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京东“白条 ”产业布局、阿里“花呗”、苏宁易购“任性付”、途牛“首付出发”等。该类模式有资金实力、流量入口、场景生态等诸多优势,消费金融已成为拉动电商平台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在2016年“双11”来临之际,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备战布局,其背后的消费金融已成为电商企业进行竞争的新的战场。

第三类是以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消费金融。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风控与电商、第三方征信企业等合作快速实现个人信用评级,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如,有贝以信用支付为立足点、为移动端商户提供服务,“有贝钱袋”为年轻人主要是月光族,提供资金借贷服务;量化派与金融机构及互联网公司合作,与多家征信渠道及数据公司对接,消费者可从其产品“信用钱包”中获得各类小额贷款等。此外,以“拍拍贷”为代表的老牌P2P平台开始纷纷转型,涉足消费金融,与更多机构合作,针对性的推出消费类贷款项目,例如货车贷和教育类贷款等。P2P平台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积累了较好的品牌度、风控体系与交易额,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实力投资者,为P2P平台开展消费金融提供了先发优势。

促进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完善消费征信体系。个人征信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但对快速发展的消费金融业务而言,征信体系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以发展消费金融为契机,对包括企业、银行在内的征信系统进行整合,不断完善消费征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央行征信系统与消费金融领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中很多年轻人在央行无征信记录,这可以完善并丰富央行征信系统;另一方面要整合利用当前与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信用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诸多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利用大数据、云处理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消费金融行业的风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层面也要加强监管,尽快出台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平稳有序的发展。

推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单一,品类不够丰富,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我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细分服务群体,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的消费者提供不同消费金融业务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提供较好的服务体验。尤其是在我国服务业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要不断推出各类服务性消费金融产品,如旅游、教育、医疗、餐饮、养老服务等方面需求较大。此外,要在农村消费金融方面进行创新,将具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居民作为客户群体,推出符合农民需求特点的消费信贷产品,从而推进农村消费的有效增长。

提高消费金融供应链管理水平。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消费场景发放消费,可以说形成了一条“消费场景—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者”的供应链。在这条供应链上,在消费场景提供的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消费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实现了多方共赢。开发优质消费金融产品、筛选优质客户群体、提高消费者粘性和体验都是消费金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水平,也成为消费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建设消费金融生态圈。在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诸多服务,组成了消费金融生态圈。因此,应不断建设和完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鼓励诸如保险、大数据处理、资金来源、资产管理、风险防控、不良催收等诸多专业化公司参与到消费金融中去,这些服务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担保和保险企业可以提供更稳定和安全的消费金融环境;大数据公司可以极大地提高风控水平;不良贷款催收公司可以降低不良贷款率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